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日本請18國在福島開會 施壓朝鮮棄核

日本請18國在福島開會 施壓朝鮮棄核

【文/觀察者網 周遠方】

日本政府近日邀請18個散布在太平洋的島國(地區),參加18日-19日在福島縣磐城市舉行的第8屆「太平洋島嶼峰會」。

共同社18日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日在使用福島縣產食材的晚宴上表明意願說:「將讓廣闊大海連接起來的島國之間的紐帶更加強韌,繼續強化致力於地區各種課題的夥伴關係。」

當日晚宴之前,安倍與參加國首腦一起訪問了遭受東日本大地震海嘯災害的福島縣立磐城海星高中(位於磐城市)並獻花。

共同社報道配圖

共同社19日報道,安倍晉三當日在「太平洋島嶼峰會」首腦會議的基調演講中,表態將為提高島嶼國家的海上保安能力提供援助。此舉旨在考慮到朝鮮多次在海上轉移物資「倒貨」逃避制裁,將強化監視態勢。

會議把朝鮮問題作為主要議題,通過首腦宣言表示為實現朝鮮半島的完全無核化,要求朝鮮採取包括徹底履行聯合國安理會制裁決議在內的具體行動。

該峰會在宣言中提及朝鮮問題尚屬首次。

共同社報道配圖

安倍在聯合記者會上就峰會成果表示:「在該地區直面多種多樣課題的形勢下,我們確認了紐帶關係並就進一步合作達成了共識。」

首腦宣言稱,「各國領導人強調,必須尋求和平外交解決辦法,以全面、可核查和不可逆的方式拆除朝鮮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生物和化學武器、彈道導彈以及其他相關設施。

宣言對公海「倒貨」等朝鮮逃避國際制裁的行為表示了嚴重關切,還強調「立即解決綁架日本人問題很重要」。

宣言還承諾,「將繼續向朝鮮施加壓力」。

此外,宣言強調基於法治的海洋秩序的重要性,對安倍提出的外交方針「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表示了歡迎。

安倍在演講中強調「要在海洋秩序中樹立法治。對於提高守護海洋的能力,日本不會吝惜提供助力」。他還強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體,「機會和可能性並存」。

共同社報道配圖

太平洋島嶼國家周邊的廣闊海域對日本而言是鰹魚、金槍魚等水產資源的主要供給源。然而各國的警備態勢不夠完善,安倍把非法捕撈猖獗視為問題,指出「島嶼國的專屬經濟區(EEZ)成為舞台,無法無天的外國漁船持續濫捕」。他表示,未來3年內將致力於培養各國海保領域人員5000名以上、提供與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聯合訓練、以及巡邏艇等。

安倍還指出,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化對島嶼國家而言是最重要的問題,鑒於中國正在通過巨額援助加大對島嶼國家的參與度,日本還將在氣候變化和防災這些與會國重視的領域繼續提供援助

16個太平洋島嶼國家和地區,以及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共計19個國家和地區的首腦等出席了此次峰會。安倍與薩摩亞總理圖伊拉埃帕擔任聯合主席。

背景資料:

據中國外交部3月更新資料,太平洋島國論壇前身為「南太平洋論壇」,於1971年8月,由斐濟、薩摩亞、湯加、諾魯、庫克群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惠靈頓召開南太平洋七方會議正式成立,並決定此後每年召開一次會議。2000年10月,論壇更名為「太平洋島國論壇」。

太平洋島國論壇官網截圖

目前論壇有18個成員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斐濟、薩摩亞、湯加、巴布亞紐幾內亞、吉里巴斯、萬那杜、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索羅門群島、諾魯、吐瓦魯、馬紹爾群島、帛琉、庫克群島、紐埃、法屬波利尼西亞、法屬新喀里多尼亞。12個特別觀察員:瓦利斯和富圖納、英聯邦、聯合國、亞洲開發銀行、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世界銀行、非加太集團、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里亞納自由聯邦、東帝汶、國際移民組織。

論壇首腦會議:論壇一般每年召開一次政府首腦會議,在各成員國或地區輪流舉行。迄今,已舉行了48屆論壇首腦會議(1972年召開了兩次)。最近一次論壇首腦會議於2017年9月在薩摩亞首都阿皮亞舉行。

論壇與日本領導人會議由日本倡議和推動,始於1997年,每三年舉辦一次,旨在密切日本與論壇國家關係。2009年5月,在日本沖繩舉行了第五屆會議,日本承諾3年內向島國提供500億日元援助,為島國培訓人員並開展人員交流。會議並決定設立「太平洋環境共同體」以共同應對面臨的環境問題。2012年5月,在日本沖繩舉行了第六屆會議,發表共同宣言,強調日本和島國將加強在減災、環境和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人員交流以及海洋安全等五大領域合作。日本承諾3年內向島國提供5億美元援助。2015年5月,在日本福島舉行第七屆會議,討論了防災減災、氣候及環境變化、人文交流、可持續發展和海洋事務等議題,發表《福島磐城宣言》。日本宣布未來3年向島國提供至少550億日元(約4.53億美元)援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外媒:科學家揭秘「圖片憑空消失」原理
英媒:為何中國目前還沒有對美國大豆「報復性」徵稅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