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聯邦德國真正誕生之日

聯邦德國真正誕生之日

世界盃倒計時第26天,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1954年的世界盃。

1954年世界盃,是第一次有電視直播的世界盃。而那屆世界盃的決賽,也似乎因此充滿了戲劇性,史稱「伯爾尼奇蹟」。解說員赫伯特·齊默爾曼那著名的「Tor! Tor! Tor! Tor! Tor fur Deutschland!(進了!進了!進了!進了!德國隊進球了!)Drei zu zwei fuhrt Deutschland! Halten Sie mich fur verruckt! HaltenSie mich fur ubergeschnappt!(德國隊,3比2!你可以說我瘋了!你可以叫我瘋子!」也成為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世界盃音軌之一。

塞普·赫爾貝格。

在聯邦德國的戰後歷史上,伯爾尼奇蹟也有其深遠的意義。不過,一切都要從二戰前說起。在二戰前,德國隊就可以算歐洲的一支足球強隊。1934年世界盃上,德國隊取得了季軍,他們在三四名決賽中擊敗了奧地利「夢之隊」。1938年世界盃前,塞普·赫爾貝格(Sepp Herberger)率領的德國隊曾取得11場不敗(其中10場是勝利,包括8比0大勝丹麥)。只不過在世界盃上不太順利,「奧德統一」後的德國隊首輪比賽就輸給瑞士出局。

1939年9月1日戰爭打響後,足球讓位於戰爭。到9月5日,德國隊主帥赫爾貝格的國家隊中,9名球員都已經被徵召入伍。後來成為國家隊主帥的紹恩(Helmut Sch?n)當時還是球員,只是因為膝傷而沒有被召進球隊,他的演員朋友漢斯·漢森曾經沉靜地和他開玩笑:「你能把你的膝蓋借給我嗎?」

赫爾貝格從1933年起就是納粹黨員,但人總不能只看一面,他曾經救助過在街上被襲擊的猶太人,他的家庭醫生娶了一個猶太人,被所有朋友唾棄,但赫爾貝格從未和他斷絕往來,友誼關係反而歷久彌堅。二戰後,他的納粹黨員身份也沒有成為污點,這或許是因為他在戰爭中長袖善舞,保護了很多德國國腳。有關德國足球歷史的著名書籍《進球!德國足球故事(Tor!: The Story of German Football)》里,專門有一章講述赫爾貝格在戰爭中保護球員的事情。

《進球!德國足球故事(Tor!: The Story of German Football)》

戰爭對足球運動員並沒有網開一面,比如沙爾克04的明星射手阿道夫·烏爾班,他在1935年僅21歲時就成為國腳,還是沙爾克1942年奪取聯賽冠軍的功臣,但當年的德國杯決賽成為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比賽——決賽後他被派往斯大林格勒,與死在那裡的幾十萬德軍士兵一樣,再也沒有回到家鄉。

赫爾貝格為了自己手下的球員盡心儘力,1941年夏他被一部納粹足球電影《Das Grosse Spiel(大比賽)》聘去當顧問以及兼職演員,他成功地用這部電影從前線召回19名國腳,給出的理由是這些人當臨時演員可以讓這部足球電影更逼真。為了保住自己的球員,他有時甚至會偽造勳章證明,來幫助球員離開前線。他後來自己曾笑著說:「我總共發出了一個鐵十字一級勳章,三個鐵十字二級勳章,和一個風暴勳章。」要知道,一旦被當局發現,他可是會為此被送入集中營的。

弗里茨·瓦爾特(Fritz Walter)是赫爾貝格的愛將,曾任1954年世界盃聯邦德國隊的隊長。瓦爾特也是赫爾貝格保護下來的球員:他1940年被徵召入伍,但在1940到1942年末,他共參加了德國隊當時25場國際比賽中的23場;赫爾貝格出盡百寶,成功地讓瓦爾特在一個空軍基地工作,就是為了使其能夠遠離前線。

1943年2月,在戈培爾公布「總體戰」綱要後,國際比賽不復存在,俱樂部的比賽也在1944年8月中止。1945年1月,蘇聯紅軍逼近瓦爾特的空軍基地。當時的德國人寧願被西方軍隊俘虜,也不願被紅軍俘虜,基地人員因此撤向西方。不幸的是,瓦爾特在美軍戰俘營中關押了幾個月後,被移交給了蘇聯。他們將被送往西伯利亞,也意味著死亡。

在前往西伯利亞前的最後一站,戰俘們在烏克蘭的一個接收中心停了下來,瓦爾特注意到了幾個集中營獄警正在踢比賽。他充滿心機地在場邊看比賽,等球飛過來時用自己的軍靴一腳凌空踢回。幾秒鐘後,他被獄警召去一起參加比賽。瓦爾特後來在自傳中回憶,這是他「一輩子最重要的比賽」,中場休息時,一個獄警過來對他說:「我想起你了。1942年,匈牙利對德國,你贏了,5比3。」次日,他的名字被從德國戰俘名單中刪除,1945年晚些時候他終於活著回到了凱澤斯勞滕。

正是赫爾貝格留下的這些種子,讓德國隊在二戰後復甦,並在1954年世界盃上演了伯爾尼奇蹟(1950年世界盃聯邦德國還無法參賽)。

伯爾尼奇蹟中充當德國人背景的是,是匈牙利隊。「威猛馬扎爾人」繼承了奧地利「夢之隊」的衣缽,從1950年6月到1954年世界盃之前,匈牙利人共保持30場國際比賽不敗,包括拿到赫爾辛基奧運會的冠軍。那一次球隊從赫爾辛基乘火車回來,幾乎每一站都有瘋狂的球迷歡迎他們,首都布達佩斯更有40萬人走上街頭為他們慶祝。

英格蘭隊主場迎戰匈牙利隊陣型圖。

1953年11月25日,是「無冕之王」匈牙利最輝煌的一天。這天,他們在溫布利球場6比3擊潰了現代足球的鼻祖英格蘭隊。這場比賽後來被稱為「世紀之戰」,這當然有點誇張了,但對三獅軍團來說確實是當頭一棒:英格蘭隊不是沒有輸給過別的球隊,他們在1950年世界盃上就恥辱地輸給了美國隊,但此前他們在主場還從來沒有輸給過非英倫三島的球隊。更重要的是,匈牙利對他們取得碾壓式的勝利,根本沒有任何借口好找。

希代古提在對烏拉圭的半決賽中取得進球。

1954年世界盃前,英格蘭隊作客匈牙利,不僅沒有能復仇,還又輸了一個1比7。英格蘭當時自認王者,這兩場敗局讓他們重新認識到自己在足球世界中的地位。匈牙利球星普斯卡什以及打九號半的希代古提,讓英格蘭人體味到了全新足球戰術思維。而英格蘭媒體和今天一樣,在全世界都佔有強勢位置。他們所臣服的匈牙利,自然也被全世界看做1954年世界盃的奪冠大熱門。

在小組賽中,匈牙利和德國隊一組。那一年賽制極為複雜,匈牙利和戰勝了西班牙的土耳其是種子隊,德國隊不是。赫爾貝格很快就算清了,可以輸給匈牙利隊,但一定要戰勝土耳其隊。在對匈牙利的比賽中,德國隊3比8輸球,德國《明鏡報》對這一成績十分憤怒,「是時候在蘋果樹上弔死叛國的主教練赫爾貝格了!」

西德球員列隊迎接決賽。

這一事件再次證明媒體的短視,德國隊其實心機頗深的隱藏了實力:赫爾貝格至少讓8名首發主力休息。此外,在比賽70分鐘,利布里希(WernerLiebrich)鏟傷了匈牙利核心人物普斯卡什的腳踝。那之後,一直有人說利布里希是故意的,不幸的是對那次鏟球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連照片都沒有。

到底是否故意無人知曉,德國隊長瓦爾特說普斯卡什是自己倒地時扭到了腳踝,他的隊友埃克爾(Horst Eckel)也說「那是一次乾淨的鏟球」,而普斯卡什則堅持說利布里希是從從背後猛鏟。不管如何,普斯卡什據說因輕微骨裂缺陣了兩場比賽。英國著名記者、寫過《世界盃故事》的格蘭維爾說,這次犯規讓德國隊「贏得了世界盃」,甚至德國媒體都覺得利布里希有點過分了,應該從此被趕出國家隊。

左起:阿迪之父達斯勒、西德主教練赫爾貝格、隊長弗里茨·瓦爾特。

決賽中,匈牙利人很快就在8分鐘內連下兩城,輕鬆取得2比0領先。但德國隊在賽前反覆看匈牙利隊的比賽錄像,已經找到了他們的弱點。而德國隊還有先進的科技武器,那天坐在赫爾貝格身旁的是阿迪·達斯勒——阿迪達斯的創始人。他在這次世界盃上為德國隊提供了可更換鞋釘的新型球靴,更能夠適應不同的氣候。據說決賽當天早上,赫爾貝格看著天空只有一個願望:"快下雨吧!"最終,天空真的下起雨來。

決賽最後時刻,普斯卡什的進球被判越位,未能拯救匈牙利隊。

德國人在第10分鐘和第18分鐘也連入兩球,頑強地把比分扳成2比2。比賽臨近尾聲,拉恩(Helmut Rahn)打入德國隊第3個進球,奇蹟誕生了!隊友們都撲到了拉恩的身上,拉恩後來回憶說:「我感覺一堆肉山壓到了我的身上,我差點窒息而死,我狂喊:讓我活下去!」

在當天的比賽中,另一個怒吼的德國人是赫伯特·齊默爾曼。1954年世界盃雖然有了電視直播,但大部分人還是通過電台來收聽比賽直播。當時36歲的齊默爾曼是電台的一名解說員,不過他能說上這場比賽,純粹因為偶然。當時有4個德國電台分享比賽轉播,大家決定輪流解說。齊默爾曼被抽中轉播小組賽德國對匈牙利的比賽,這意味著決賽也將由他來主說——他的同事們都沒有信心德國能參加最後的決賽。

在伯爾尼奇蹟這場令人瘋狂的比賽中,齊默爾曼大喊「進了!進了!進了!進了!德國隊進球了」,從此成為一個時代的偶像。當比賽結束時,齊默爾曼喜極而泣,「Aus!Aus!Aus!Aus!Das Spiel ist aus!(結束了!結束了!比賽終於結束了!)」他的聲音,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種象徵。德國作家德里烏斯(Friedrich Christian Delius)當時還是一個在極端正統宗教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在齊默爾曼的吶喊中完成了一次自由的釋放,「我從未覺得自己如此輕鬆」。

德里烏斯的感受,也是整個戰後德國的感受。《進球!德國足球故事》一書里說:「在戰後的很長時間內,德國人充滿罪惡感,壓抑,但現在,他們彷彿突然獲得了新生,他們都感覺世界盃是解放了他們的天賜之物。『我們又能行了』,是用來形容伯爾尼奇蹟對德國影響的一句常見總結。年輕的聯邦德國此前被稱為波恩共和國,以與魏瑪共和國區分,但赫爾貝格的一個傳記作者米克斯·納特說過:『很多人都認為,在伯爾尼贏得世界盃,才是這個聯邦共和國真正成立的一天,所以聯邦德國是伯爾尼共和國。』」

齊默爾曼的聲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彷徨。他的聲音里,有聯邦德國人戰後那種猶豫、壓抑的需求,面目不清的困惑,然後是突然爆發的激情,一種自己能夠和其他國家、其他人一樣擁有慶祝權的重生感。貝肯鮑爾後來說:「對於在戰後困苦中長大的德國一代來說,伯爾尼是不同尋常的激勵,整個國家找回了自己的自尊。」聯邦德國,和德國隊一樣,從此走向強大。

赫爾貝格、瓦爾特帶著雷米特杯返回德國,每一站都受到了熱烈歡迎,大家都想看他們一眼。很多小站都無法容納下那麼多人——就算在這樣的時刻,德國人也依然是德國人,他們每個人都規規矩矩地買了站台票。

齊默爾曼的激情解說,後來被錄製成了唱片,賣出了很多拷貝。而他本人,則不幸在1966年因車禍去世,年僅49歲。他的一生,彷彿就獻給了這次精彩的演出。《進球!德國足球故事》一書說:「穆勒在1974年世界盃決賽對荷蘭的進球,只是一個進球,布雷默1990年世界盃對阿根廷的點球也只是一個進球。但拉恩在瑞士那個大雨的夏日左腳打出的這腳射門,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

對於匈牙利隊來說,這一次不幸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衛報》名記喬納坦·威爾遜的名作《鐵幕背後》里曾採訪了匈牙利1970年代的國腳尼洛西,尼洛西說:「匈牙利足球就像在那一刻凍住了,我們再也沒有進步。」那一年,很多人走上街頭抗議,很多西方媒體認為這埋下了1956年匈牙利之春的種子。匈牙利隊此後又進入了一波18場不敗,在1950年6月到1955年11月中的49場比賽只輸掉1場。

但他們輸掉的,卻是最關鍵的一場比賽。時也命也。

文|克韓

編輯|關偉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體壇周報 的精彩文章:

英超看彩:曼聯給莫耶斯留面子
法國杯看彩:大巴黎收都收不住

TAG:體壇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