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能識別出身邊那些反社會人格者嗎?

你能識別出身邊那些反社會人格者嗎?

最近在微博看到了《素媛》的兇手就快要刑滿釋放了,於是昨天重看了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素媛》,對片中的兇犯印象極其深刻,他極其殘忍地對小素媛實施暴打和性侵犯,使得素媛被切除掉了肛門,小腸掉露在外,終其一生都只能靠假肛門生活,心理上的陰影更是永久磨滅不掉。

而這個兇手有什麼反應呢?他重頭到尾為自己義正言辭地辯解,對此毫無愧疚後悔之心,並在獄中揚言出獄後會報復素媛一家,說法官對自己判刑過重,最讓人感到害怕的是他並不是在演戲,他並不是內心知道自己錯了只是想為自己辯解爭取更輕的判刑,而且從他的心底真心覺得自己並沒有錯,這樣我想到近兩年新知道的一個精神病種——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別名:無情型人格障礙,是一種犯罪型人格障礙,其特徵行為是情緒的爆發性,行為的衝動性,對社會和他人冷酷、仇視、缺乏同情心,缺乏羞愧悔改之心,和不負責任的方式。病症多見於男性。病因有遺傳因素,腦功能缺陷,家庭環境,社會、文化因素等有關。

這類人,他們不管幹了多大的壞事,不管這些壞事是對於陌生人還是自己的朋友家人,他們都不會有任何的愧疚,他們沒有愛的概念,沒有羞恥心同情心,就是一個冷血動物。

東野奎吾的小說《拉普拉斯的魔女》,男主和其父親就是典型的無情型人格障礙。父親甘柏才生是一位電影導演,他對他的家人感到失望,覺得他們全都是失敗的作品,不配成為甘柏才生的家人。娶了那種女人當老婆是失敗之作,生下來的孩子也都是廢物。他覺得這樣不行,失敗的作品必須重做,只能重新建立一個適合他的家庭。

有人問:「既然這樣,離婚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甘柏才生說:「堂堂的甘柏才生,怎麼可以在這個世界留下失敗的作品呢?無論如何都必須完成完美的作品。既然無法指望活在世上的你們能夠符合我完美的要求,那就讓你們消失,重新修正過去的記錄……」

於是,他靜心營造了一場意外,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女。殺死妻兒過後,他開始在博客悼念起自己的妻兒,字裡行間讓人特別感動,文中不斷回憶著過去,其實這些都是他幻想出來的完美家庭因為有的樣子,之後還以紀實小說的方式出版,並拍成電影,有他親自執導,那時候,甘柏才生的完美作品才得以完成。

由始至終,他都沒有任何的負罪感,他覺得他只是把不完美的作品從這個世界消除掉,人命和親情對於他來說,都是無物……

可是事件中途發生點意外,男主甘柏謙人,也就是甘柏才生的兒子,並沒有被燒死,而是變成了植物人,當他知道兒子變成植物人的時候,興奮地打電話告訴一同策劃的好友:「這樣的情況不是太有趣了嗎?比起全家都死更悲慘,可以成為一個好故事!……你是不是說想要真正的故事,想要富有震撼力的故事嗎?」

但是甘柏謙人其實當時早已清醒,聽到了父親打的電話,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報復慢慢開始醞釀,謙人是遺傳性的無情型人格障礙,和他的父親一樣,殺起人來毫不心軟更不會有負罪感,對於身邊待他好的人也是毫無一點感情。

這些完全是一個正常人不能理解的想法,然而這就是他們最真實自然的流露。

馬特·達蒙主演的《天才瑞普利》,男主瑞普利也是一個典型的無情型人格。瑞普利是個出身平凡的年輕人,但是他有獨特的才能,可以模仿他人的筆記和聲音,並特別善於偽裝。有一天受一個富商之託,到義大利去遊說他的兒子迪基回到美國。可當瑞普利一到那裡就被迪基的生活形態所迷惑,美麗的別墅,極盡奢華的度假飯店,一擲千金的奢靡生活,還有美麗溫柔的女友。

由於太嫉妒迪基的生活,最後這樣的慾望竟然擴張成想要取而代之,終於,瑞普利殺死了迪基。他利用自己的特殊技能,偽造書信,模仿迪基的言行舉止,用迪基的身份在世界上活著,他終於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用兩個身份行走的瑞普利開始要不停的撒謊,為了掩藏自己的罪行,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殺人,每次行兇的處理都震撼人心,他脆弱而又邪惡,鎮定而又兇狠。

兩次殺死自己深愛的人,他卻並沒有太愧疚,他看似心機單純,其實心機很深,看似命運作弄,實際都是自己的選擇。就像他說:「不管你做多少傷天害理的事,都會給自己合理的借口。誰會覺得自己是個壞人呢?你可以把往事塵封在地下室,鎖上心門,永遠都不去想,我都這麼做!」

從這些例子,我們不難看出來,反社會型人格衡量對錯的標準,就是只要結果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就是正確的事情,哪怕為了這些事要去傷害別人,他們也不覺得這是傷害。

別以為這種人只存在在電影和小說里,《素媛》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哈弗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專家瑪莎·斯托特博士的書《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里就收集了她從事心理諮詢工作25年來的實踐經驗。

本書要告訴善良的人如何辨認反社會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護,防止被操縱與傷害。25年來,她治療過數以百計的成年人,他們大多數都遭遇了反社會型人格的控制或心理摧殘。這些施惡的人可能是陌生人,但更多的是受害者的父母,長輩,或兄弟姐妹。

反社會人格比精神分裂更可怕,精神分裂者犯罪是無意識,而反社會人格者是有意識地去犯罪,並且並不覺得自己錯,患者數量也是精神分裂症的4倍。

有無良知是正常人和反社會人格之間的區分標準,缺乏良知的反社會人格者往往走向自我毀滅,提升道德和良知,才能讓生活更加幸福。

荀子認為,人性,其本質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人之生而固小人」就叫做「性惡」,至於仁義,則是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不要再給小孩子宣傳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大多數的人是善良的,但我們必須認清楚這個事實:某些人,就是沒有良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眼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靜眼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