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第21期 從考古發現談中華文化自信

2018年第21期 從考古發現談中華文化自信

王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中國的大量考古發現所反映出的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來看,中華民族自史前時期起,就是一個勤勞善良、自強不息、善於發明、勇於探索的偉大民族。

東方人類最初現,距今已逾百萬年

在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遺址,發現了18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遺物,包括簡單的石制生產工具和食用過的動物骨骼化石。在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了古人類的牙齒化石,據古地磁測年,距今170萬年,被命名為「元謀人」。與人類牙齒化石同出的,還有人工打制的小件石製品和食用遺留下來的哺乳動物化石。這兩處發現表明,在距今180萬年前後,已經有遠古人類生活在中華大地上,中國是世界上已知幾個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在東亞地區是最早的。

發明人工用火術,烹調飲食開新篇

西侯度和元謀兩處遺址都發現有些經過火燒的動物骨骼,其周圍還有炭屑,有學者認為,當時已經掌握人工用火,但學界對此還存在爭論。在距今50多萬年的北京周口店遺址,則發現了確鑿無誤的人工用火的證據。在北京猿人生活的地層中,發現了成堆的灰燼和經過火燒過的大量獸骨,這是目前可以確認的東亞地區人類最早的用火證據,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比較早的。學會用火後,古人類可以把狩獵獲得的動物經燒烤後食用,不僅大大增加了味道的鮮美,而且十分有利於吸收肉類中的營養成分,對於古人類體質和腦力的發育都具有重要意義。

華夏大地種稻穀,開啟生活新紀元

人類出現以後,數百萬年間一直過著以狩獵獲取動物和採集野生果實為生的生活。大約在距今12000年的最後冰期之後,隨著氣候變暖,各種植物生長日趨茂盛,人們對植物性食物的依賴程度在逐漸加大。距今10000年左右,在世界幾大文明的發祥地,栽培農業開始出現。西亞地區的小麥、東亞地區南部的稻和北部地區的粟和黍都是在這一氣候背景下出現的。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縣玉蟾岩發現了距今10000多年的可能與人類栽培活動有關的幾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徵的陶器。由於數量極少,又是孤例,所以在學界部分學者對這一發現的認識存在分歧,未能形成共識。2006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遺址、小黃山遺址進行發掘時,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們生活的村落、石質農業生產工具和日用陶器。從而以確鑿無誤的考古材料證明,早在距今10000年前,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稻的栽培。

稻作農耕技術在距今3000年前後向東傳到了朝鮮半島,稍晚又傳到了日本列島;向南則傳到越南和菲律賓;大約在公元前1千紀中期以後,經過伊朗傳到了西亞地區以及非洲北部和歐洲。

與中國長江流域發明稻的栽培技術大體同時,大約與長江流域出現最早的早培稻的同時,在中國北方地區,先民們發明了粟和黍的栽培技術。在北京西郊門頭溝東胡林遺址,發現了距今約10000年栽培的粟和黍,數量很少,應系剛剛開始的栽培農業的收穫。到了距今8000年前後,粟作農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在內蒙古赤峰市興隆溝遺址,出土了數量較多的栽培粟和黍,還出土了數量較多的石制和骨制的農業和狩獵生產工具以及作為炊煮和盛儲用的陶器。

粟和黍在中國北方地區被發明之後,在歐亞大陸廣泛傳播,經過中亞、西亞傳播到歐洲。這些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粟和黍都不早於距今5000—3500年,對出土的粟和黍進行的遺傳學分析表明,它們與中國北方地區的粟和黍的遺傳基因具有一致性,都源自中國北方地區。粟和黍大約在距今4500年前後經西域傳到中亞和西亞地區,距今4000—3500年,又傳到了歐洲。

稻、粟、黍曾長期作為舊大陸史前及歷史時期的主要農作物,它們的發明和傳播,使各地區的人們實現了定居,人口得以繁衍,也促使了社會分工和分化,為文明的起源和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中華先民為人類文明作出的卓越貢獻。

八千年前刻符號,發明骨笛譜樂章

農業在初步發展之後,人們已經有餘力從事各種手工業和原始宗教祭祀等精神層面的活動。在距今約8000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在一些墓葬墓主人的腰部,發現了多個隨葬的龜甲,裡面還裝有多粒小石子,被認為可能是系在腰間,在舉行祭祀時會發出響聲,類似於後來薩滿身上系著的銅鈴。值得注意的是,在少數龜甲上發現了刻劃符號,其結構與商代的甲骨文不乏相似之處,有可能是商代甲骨文的遠祖。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部分墓葬中,還出土了用鶴類的翅根骨製作的七孔骨笛。經過音樂家試吹,音階相當準確,可以吹奏出完整的樂曲。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笛子。早在距今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夠製作這樣七聲音階的樂器,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八千年前制玉飾,用玉傳統開先聲

在出土粟和黍的內蒙古赤峰市興隆窪和興隆溝遺址,在一些墓葬墓主人的耳部,出土了玉制的玉玦(耳環),製作十分精緻,往往還配有一件長條形的玉吊墜。玉質為岫岩玉,是真正的軟玉。這些玉器表面十分光滑,表明8000年前的人們已經能夠辨認出這類玉料,並掌握了琢玉的工藝和技術,能夠製作精美的玉玦(耳環)和玉吊墜等裝飾玉器,開啟了中華民族愛玉傳統的先聲,為後來中華文明重要特點之一——玉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行船出水獨木舟,海上交流啟航程

隨著稻作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包括木工在內的各種手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人類活動的領域也較之於此前有了顯著的擴展。2002年,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一艘距今約8000年的獨木舟,殘長達5.6米,最寬處0.52米,船體最大深度0.15米。系將一根圓木一側用火燒焦,然後用石錛挖鑿成船體而成。出土時,周圍發現樁架、木漿、石錛和編織物等。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來的年代最早的獨木舟。跨湖橋遺址位於杭州灣附近,該獨木舟有可能主要在海灣內行駛,但無疑為後來的航海奠定了基礎。

祭祀遺珍壇廟冢,文明之光現東方

遼寧朝陽地區和內蒙古赤峰地區分布的紅山文化在其晚期(距今約5500年前),文化和社會發展達到了高峰。在遼寧喀左牛河梁遺址群,發現了一個分布於低山丘陵地區的大型高等級石構墓葬群,數十個小山頭上發現用石塊壘砌的方形積石墓葬和圓形祭壇,出土了製作精美的玉器,以玉人、玉龍、玉鳥、玉龜、圓環形玉璧、圓筒形玉箍等為代表。在一座較高的山頭上,發現周圍用石砌圍牆構築,面積達數千平方米的長方形土台,很有可能是舉行大型祭祀的祭壇。

在這個土台南側的山坡上,發現一個形狀獨特的建築遺迹,裡面有大量殘毀的泥塑像,有大小不等的人像,還有龍、猛禽等野獸,其中一件真人大小的女人頭像,鑲嵌著圓形玉片作為眼珠,形象生動,被稱為「女神像」。這座建築被認為是一座具有濃厚原始宗教色彩的神廟。

牛河梁遺址群的壇積石冢和女神廟反映出當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化,已經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等級結構,正在邁入文明社會的門檻。位於高等級墓葬旁邊的圓形祭壇由內而外分為三重,與後來漢唐時期祭天的天壇平面呈圓形、由內而外分三重的結構有相同之處。

玉器雕琢技藝精,長江下游迎文明

大約與紅山文明同時,在安徽南部也發生著邁向文明社會的進程。在含山凌家灘遺址發現了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的大型中心性遺址,具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分為高等級居住區、一般居住區、貴族墓葬區和一般墓葬區以及祭祀區。這裡最高等級的墓葬出土了玉、石、陶等隨葬品數百件,其中有玉人、玉龍、玉鳥、玉龜、玉璧等玉器。墓主人周圍還擺放著數十件作為武器的石鉞,表明墓主人生前既掌握著神權,也掌握有軍權。該遺址出土的一件玉石雕刻為豬的輪廓,重達83公斤,堪稱世界上史前時期迄今最大的玉器。

五千年前建大城,水利系統規模大

在浙江北部餘杭良渚遺址,發現了修築於5000多年前的大型城址,內城面積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達800萬平方米。為了防止古城遭受北部丘陵地帶山洪的侵害,在古城與其北部丘陵之間,修建了一條寬十幾米,總長達3.5公里的大型水壩,分為高壩和低壩,以防止不同高程的洪水,很有可能還被用於灌溉稻田。

除少部分是利用低山丘陵削築成壩體之外,絕大多數壩體是用草裹泥堆築修建而成,動用一萬名勞動力也需要修築十年以上的時間。這是世界上同時期乃至整個史前時期已知規模最大的水利設施,加上修築內城和外城所需要耗費的勞動力,我們祖先動員的勞動力數量和指揮如此大量的勞動力開展大型工程的調度、組織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四千年前觀天象,堯舜古都有跡尋

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距今4200年、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城內發現了周圍有城牆圍繞的宮殿建築基址區。這是迄今中原地區所見最早的宮城,也是東亞地區最早的宮城。宮城內的建築基址附近發現了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瓦,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銅容器殘片和用毛筆類書寫工具在陶器上書寫的兩個文字,表明當時已經能夠製作銅器和使用文字。

引人矚目的是,在位於城址南部的一個用圍牆圍繞的特殊空間中,是幾座大中型墓葬和一個半圓形的壇狀遺迹。經過考古學家和天文學家的共同研究和模擬觀測,初步確定該半圓形遺迹極有可能是觀測天象、決定時令節氣的「觀象台」。這個發現與《尚書·堯典》記載堯「觀象授時」,即觀測天象,決定並頒布農時節氣的記載恰相吻合。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南部,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古史傳說的「堯都平陽」相吻合。陶寺遺址觀象台的發現表明,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準確掌握了農時節氣,並根據節氣從事農業生產。這在世界上已知的同類遺迹中是年代最早的。

養蠶繅絲織綢錦,服飾文化作貢獻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養蠶繅絲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刻有蠶紋的象牙制小型容器;在山西夏縣西陰村距今6000年的遺址中,曾出土了半個蠶繭;在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用獸骨做成的「骨蠶」。這些發現表明,至遲在6000年前,絲綢製造技術已經傳到黃河中游地區。在浙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大約距今4800年的一塊平紋絲綢殘片,在其一厘米的範圍內,經緯線各達到50根左右,可見當時的絲綢織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經過夏商時期的發展,絲綢製作技術在周代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能夠生產出絹、錦、綺等多個品種,花紋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至遲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絲綢製品可能已經傳入了西域地區。張騫通西域,更使絲綢傳播遠至地中海沿岸。據文獻記載,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貴婦都以身著來自古老的東方(中國)的絲綢衣裳為美、為榮。

發現漆液做漆器,木器利用開新篇

漆器是中國史前時期的又一發明。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的塗漆的木弓,長度1.21米。這是世界上目前保存的年代最早的漆弓。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距今7000年、表面髹有紅漆的木碗。在距今約4800年前的良渚古城南側的卞家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髹有紅漆的木杯,表面用數十個圓形的小蚌珠裝飾有圖案,是世界上最早的「螺鈿」裝飾。這種以蚌片作為漆器表面裝飾的技法,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漆器裝飾工藝中一種十分流行的手法。

高溫控制達巔峰,燒土為瓷現神奇

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又一重大貢獻。在英文中,以瓷器作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古代陶瓷器對世界文明史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真正意義上的瓷器被認為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是它有著悠久的起源和逐步發展的歷程。

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陶器的出現被認為是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突出的進步之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器的區域之一,陶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距今15000年前後。在湖南、江西、廣西等地的多處遺址中發現了早於距今10000年的陶器,鑒於周圍境外地區沒有更早陶器的發現,有理由認為,華南地區陶器的製作技術是我們先民的獨立發明。

瓷器是在陶器製作技術不斷進步的基礎上發明的。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末期遺址中,已經出土了用瓷土製作,溫度達1000度左右,質地緊密,表面有釉的「原始瓷器」。這些瓷器的製作技術雖然比魏晉時期及以後真正的瓷器在質地和釉質方面遜色不少,但它畢竟是人類摸索瓷器製作歷史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為後來真正的瓷器的生產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歐洲的瓷器製作始於1700年左右,比中國南北朝時期晚1000多年,如果從我們的先民製作原始瓷器開始計算,歐洲利用瓷土進行高溫燒造瓷器比中國要晚3000多年。

大量事實證明,中華民族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許多優秀的文化基因、優秀的價值觀念沉澱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今天不斷發展的精神源泉和動力。許多發明創造通過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其他途徑為世界其他文明所接受、所吸收,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作出的卓越貢獻,已載入人類文明的史冊,也將永遠激勵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砥礪前行、同心同德、開拓進取,創造出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選自2018年5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黨建網 的精彩文章:

我的外公彭德懷
美人權報告被指罔顧事實充斥偏見

TAG:黨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