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含量意外升高了
我們一度認為,我們人類已經扭轉了臭氧空洞的惡化情況。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研究人員現在意外地發現大氣中對臭氧有破壞性的化學物質——也就是被稱為氯氟烴(CFCs)的含量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增長且增長趨勢還在逐步加快。
1987年完成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就像現代的巴黎協議一樣,是一項革命性的國際協議,旨在逐步淘汰CFCs類產品。
CFC-11是禁用的化學品之一,是含量第二高的臭氧消耗氣體,常用作製冷劑,噴霧劑和舊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世界各國同意逐步淘汰CFC-11,到2010年完全停止生產。
該協議是一項巨大的成功,每年9月份慢慢縮小在南極洲形成的巨洞。
今天,以1993年的峰值作為對照,CFC-11濃度下降了15%。
但在過去的幾年裡,看起來有人開始作弊了。
新研究發現,從2014年到2016年,CFC-11的排放量比2002年至2012年的平均值增加了25%,含量下降速度比2012年減緩了50%。
「這是我27年來最意外的發現,」NOAA的化學家Stephen Montzka說,「今天的排放量差不多又回到了20年前。」
在下面的圖表中,您可以看到北半球(紅色)和南半球(藍色)中CFC-11的實際濃度與預計減量(灰線)的比較:
Montzka et al/Nature
研究人員首先假設CFC-11含量的突然升高可能是由於存儲CFC-11製冷劑的老舊建築遭到了破壞,導致了化學品泄漏。但數據並不匹配。
雖然風和氣候可能在這裡發揮了作用,推動化學物質聚集和濃度測量的變化,但對天氣模式建模發現,它不足以解釋含量上升的趨勢。
「最終,我們得出結論認為,很可能有人可能正在重新生產CFC-11。」Montzka說。「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或許它是為了某個特定目的,或者無意中作為某種化學過程的副產品而被製造了出來。」
大氣和環境科學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進行控訴;但搞清楚排放源自何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境問題。
如果這個問題現在得到解決,Montzka說,損失會很小。但如果問題持續存在,它可能會危及臭氧層的自我恢復並進一步導致極端的氣候變化。
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北半球CFC-11的濃度異常的高。這是令人困惑的,因為與CFC-11類似的其他氣體並不遵循相同的分布模式。
這些信息導致研究人員假設排放來自北半球。
另外,不僅僅是CFC-11。當研究人員檢查夏威夷Mauna Loa頂部的測量數據時,他們發現其他工業排放量也在增加。
那麼這些增加的排放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Montzka告訴英國廣播公司,數據點「相當明確地」指向東亞,中國,蒙古和韓國的某處。
「我們正在對這些地區進行勘測,我認為一旦人們在該地區……更仔細地檢查相關數據,就會發現更多的特異性數據。」他補充說。
研究人員已經計算出,東亞地區每年新增6500至13000噸的CFC-11產量,與實際增長趨勢相吻合。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高峰時期,世界每年生產350000噸CFC-11,然後度過世紀之交以後,每年下降到54000噸。
如果該結論得到進一步的核實,這一行徑明顯違反了蒙特利爾議定書。
「這令人沮喪,我寧願數據是錯的。」來自雷丁大學的Michaela Hegglin說道,他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對於某些國家來說,尋求CFC-11的替代物可能過於困難或昂貴了。」
自2006年以來,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的各國都對外報告稱,CFC-11排放量已經接近於零。現在,似乎有人在撒謊。
詳細的報告發表在Nature上。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Reddit: 被打劫的經歷
※什麼是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