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是魚肉百姓,而不是雞肉百姓?原來如此,有道理!

為什麼是魚肉百姓,而不是雞肉百姓?原來如此,有道理!

《後漢書.仲長統傳》中寫到:於是驕逸自恣,志意無厭,魚肉百姓,以盈其欲,這便是「魚肉百姓」的出處,從此魚肉百姓就被用來形容對老百姓的欺凌和剝削。後漢書寫於南宋,早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就對「魚肉」有過使用,當時劉邦先攻入咸陽,滅了秦,項羽屯兵40萬於新豐鴻門,邀請劉邦赴宴,期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嚇得劉邦借如廁之故,想要不辭而別,這時候樊噲說到:「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大概意思就是,我們現在是人家砧板上的魚肉,還告辭個屁啊,趕緊跑路吧。所以漢高祖劉邦才是第一個被魚肉的,也聽從了樊噲這句話,果斷開溜,才有了後來的漢朝。

項莊舞劍

那麼古今文人墨客為什麼都喜歡用魚肉一詞,為什麼是魚肉百姓,而不是雞肉百姓、豬肉百姓呢?紙上得來終覺淺,切身體會才知魚肉之殘忍。

昨日騎車,回來時在小鎮的路邊,見一大叔在路邊,塑料桶里裝著十來尾鯽魚,說是水溝里抓的,恰好喜歡下廚,有很愛鯽魚湯,所以選了三尾,大的有5指,小的不過3指,回家養在洗菜盆里,到了做飯時間才犯了難,雖然喜歡魚肉,但從未殺過魚啊,以往在菜市賣魚,店家都會幫殺好,也不用自己動手。不過還好見漁夫殺過,於是想著漁夫殺魚的過程,開始親身體驗認為魚肉,我為刀俎的感覺。

三隻鯽魚

首先用刀背猛擊鯽魚的頭部,至掙扎了一下,就奄奄不在動了,然後去鱗,把魚放到砧板上,左手握著魚頭,右手執刀,刀背逆著魚鱗往回刮,天啊,每刮一下,魚就抽搐一下,想想這魚鱗大概就像人的指甲,指甲被逆著刮掉,得有多殘忍,然後開膛破肚,挖掉內臟,撕掉魚鰓,整個過程魚就睜大眼睛看著你,久不久動一下,根本沒死透。殺雞殺鴨,放血後就徹底死掉了,放上砧板只覺得是在處理食材,但是當你到刀下是個活物,而且一直死不掉,感受就不如處理食材般美好了,直教人於心不忍。所以,魚肉百姓也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也罷,絕不是從不近庖廚的文人士大夫筆下寫出來的,而是在封建王朝受盡剝削的百姓的切身感受。而說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樊噲,在跟劉邦起義之前就是個屠狗的,販夫走卒,作為最底層的人民,說出來自然是最底層人們的心聲。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要用魚肉形容被剝削的老百姓的原因了,古今中外,底層百姓才是統治階級砧板上的魚肉啊。

一碗想得太多的鯽魚湯

無論如何,魚湯倒是做好了,想到范仲淹的的一首小詩,「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感恩捕魚的大叔,才有餐桌上的美味,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佩巾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佩巾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