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的碰撞

舌尖上的碰撞

讓護理之愛在左手播撒芬芳

讓人文之情在右手傳遞溫暖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食是生存的第一先決條件,它如此重要,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中國古代用烹飪來比喻治理國家——「治大國如烹小鮮」、「調和鼎鼐,燮理陰陽」……從幾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學會用火烤熟食物,到現在豐富的飲食文化。

那什麼是文化?

由人類創造的並由人類享受的一切都叫文化。而美食作為一種文化,他從三個基本的層面來幫助人類,

第一是負責我們的溫飽,

第二負責我們的口舌之歡,

第三就是慰籍我們的心靈。

從這三個層面我們都能看到食物文化的組成部分。

比如我們翻開人類歷史。人類大概在一萬年前學會種小麥,這是人類社會從狩獵時代到採集時代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大概過了1000年,小麥從地中海和小亞細來半島向東、西傳播。向西它們遇到了火,變成了麵包;向東它們遇到了水,就變成了麵條和饅頭。

《聖經》里寫上帝用語言區隔大家,以阻礙通天塔的建成。我相信上帝還區隔了大家的口味,東方人吃不了西方的東西,西方吃不了東方的口味,東西方的文化的「水火不相容」。

我們有一檔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很火,它並不是純粹的美食節目。而是一闋關於中國往昔的田園牧歌。

醫衛

美食

味到深處即是家」「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這些詞都會被大家認同。至味入心,味到深處即是家。以美食為基點,向四周延展的「中國人的生活」。

美食

醫衛

視覺盛宴背後的文化意味,果腹之上,便是對口味的精雕細琢。中華民族是個非常熱愛生活的民族,細緻品味日常生活的點滴,其中也包括口舌之歡。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曹操的《四時食制》專講做魚;蘇軾發明了東坡肉;張岱寫了《食蟹》、李漁《閑情偶寄》中專辟《飲饌部》、袁枚有《隨園食單》。聚在一起享受美食,更成為古往今來國人培養感情、商務活動、人際往來不可或缺的一環。

英語有諺: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是對文化表達的一種突破,把文化放在中國人的食材和與食材相關的生活上。就像外國人所說的那樣,中國文化歸結到細節就是一雙筷子。這一些都深深地包涵了我們民族文化最美好的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聆聽詩的聲音 的精彩文章:

TAG:聆聽詩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