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國在長平慘敗,趙括只是背鍋的,原因在於國人太愛經商了

趙國在長平慘敗,趙括只是背鍋的,原因在於國人太愛經商了

原標題:趙國在長平慘敗,趙括只是背鍋的,原因在於國人太愛經商了



秦趙長平之戰,是整個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戰,堪稱趙國的「亡國之戰」——趙國損失40萬兵力,從此一蹶不振。


此戰還留下一個典故——「紙上談兵」,後世大多把趙國的敗因歸咎於趙括,如果堅持讓廉頗固守就不至慘敗。

事實真的如此嗎?

文 | 王正興


編輯 | 黃俊峰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瞄準上黨


秦國早就盯上了趙國


說到這場戰爭的開端,後世多指責趙國貪圖小利,接收韓國上黨之地。司馬遷就有「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40餘萬眾」之語。


那麼,這場大戰真的是趙國自己「作死」嗎?


並非如此。秦國早就盯上了上黨,並且篤定地以此為跳板進逼趙國。趙國不過是在「接招」。

自從范雎入秦為相,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後,秦國的戰略方針逐漸明朗。到長平之戰前,秦軍兵鋒下,首當其衝的韓魏兩國力量大減,已無力與秦抗衡。之後,秦數次攻韓魏,實則是在為攻趙做準備。


「秦昭王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拿下以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為中心的魏國河東地區和以野王(今河南沁陽)為中心的韓國南陽地區,都是為了切斷韓國上黨地區和國都新鄭的聯繫,從而順利拿下上黨郡,為攻打趙國創造有利態勢。


註:稱為「韓國上黨郡」,是因為上黨郡在韓趙魏三家分晉時,分劃入韓、趙兩國,趙國也有「上黨郡」。



長平古戰場遺址


晉國舊地太行山、呂梁山區域,地勢高拔險要、瞰制四方,向來有「表裡山河」之稱,海拔上遠高於趙國邯鄲一帶的平原地形。因此,對於趙國來說,太行山就是敵國對自己的天然屏障和進攻起點,居高臨下之勢一目了然。


位於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韓國上黨郡是趙都邯鄲的西方屏障,佔領這裡,就打開了攻打趙國的門戶——向北,可以切斷趙國北部地區的代郡、雁門郡、雲中郡;向東,可以挾新佔領的野王縣對趙都邯鄲成夾擊之勢。


一旦秦國攻取上黨,趙國危矣。


趙國不可能坐以待斃,向上黨出手,不只是貪圖小利。

2


空倉嶺


廉頗失掉了先機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國佔領了韓國的河內地區野王縣,斷絕了韓國上黨郡和本土的聯繫。


范雎勸說秦王:「趁機一舉攻取上黨,進兵太行山以東邯鄲以西的東陽地區,趙都邯鄲就會像我們口中的虱子一樣。」


註:原文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說四》:弛上黨在一而已,以臨東陽,則邯鄲口中虱也。



秦軍攻佔野王,隔絕了韓上黨郡與國都新鄭的聯繫


在秦軍強大的壓力下,韓國只能認慫,表態願割讓上黨。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投降秦國,決定把上黨獻給趙國,企圖依靠趙國的力量保衛上黨,並挑撥秦趙關係。


秦國辛辛苦苦打了很多年仗,才形成了分割韓國的局面,自然不甘心讓「煮熟的鴨子」落入趙國之手。更何況,這裡是秦國計劃內的攻趙基地,自然要全力爭奪。

於是,秦國以左庶長王齕為將,率軍由咸陽至侯馬,再東逾烏嶺進攻上黨,接戰之下馮亭不敵秦軍,連連敗北。趙國這邊反應也相當迅速,馬上派廉頗率軍馳援。


廉頗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兵鋒直指長平,他深知此地重要——長平是上黨郡乃至趙都邯鄲的西、南兩方交通咽喉,亦是戰略屏障。而對秦國來說,之前已經先後攻佔魏國河東地區和韓國南陽地區,在下一步攻趙的行動中,長平是戰略捷徑。如果秦軍搶在他之前佔領長平,那麼他將陷入被動局面。



廉頗抵達長平,發現守衛的關鍵在於長平以西三十里的空倉嶺,此處有高平關,地處空倉嶺山間隘口。秦國大軍人數雖多,卻難以在狹窄山道上展開,一旦守住此地,趙軍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於是,廉頗急命裨將趙茄率軍搶佔空倉嶺。



空倉嶺古城堡遺址


秦軍也發現了此地的重要性,但是動作稍慢。當趙茄率軍趕到空倉嶺時,秦軍只有前面的偵察部隊趕到。


然而,兩軍相逢,秦軍居然斬殺了趙茄,佔領了空倉嶺,廉頗的計劃被完全打亂。


秦軍佔領空倉嶺後,形成居高臨下之勢,長平的西大門已不保,趙軍陷入全局被動之中。


不過,在失了先手的情況下,廉頗沒有放棄。他命令趙軍前部屯於二鄣城——都尉城和故谷城,以保持對空倉嶺高平關的威脅。王齕自然不會讓廉頗採取攻勢,秦軍的當務之急就是拔取趙軍手裡的二鄣城,解除其對空倉嶺高平關的威脅。


3


高手過招


戰爭轉入相持階段


六月,憑藉地形之利,秦軍攻破二鄣城,斬趙都尉四人,廉頗被迫再次後退。


此時,廉頗已經意識到,空倉嶺是怎麼也拿不到了,只能轉入守勢,於是,命令趙軍建築堅壘準備長期作戰。


他擺了個正三角防禦陣型,以丹河為界,分為東西壘壁:西壘壁為正三角頭上那個點,東壘壁依託大糧山、七佛山、韓王山等構築而成。


這個陣型表明,廉頗並未完全放棄進攻,還是保持了在丹河以西的一塊前進陣地,在堅固防禦的同時可伺機反擊。


此時的秦軍連戰連勝,士氣正旺,王齕不會讓廉頗插根釘子在他的陣型之中。

而且,在二鄣城已被秦軍奪取的情況下,趙軍的西壘壁缺乏保護而呈一線平行之狀,完全暴露在秦軍的箭頭之前。


更重要的是,西壘壁構築不久,只能算是個臨時的野戰防禦工事,堅固程度跟二鄣城根本無法相比。


王齕深知兵貴神速的道理,他可不會留時間給趙軍加強防禦設施。


七月,在秦軍猛攻之下,在西壘壁尚立足未穩的趙軍很快崩潰。廉頗布置的「金鐘罩」又被破了一層,趙軍全線撤到丹河以東。


註:《上黨記》和《水經.沁水注》記載:「長平城在郡之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秦坑趙眾,收頭顱築台於壘中,因山為台,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可見秦趙都曾在丹河兩側建築壘壁。


連戰連敗的趙軍退到丹河以東,反而獲得地形之利,可以依託丹河防線阻擋秦軍。



至此,趙軍以長平關、故關、大糧山、七佛山為依託構築了一個倒三角的防禦陣型:


長平關至大糧山為趙軍的防禦正面;


長平關沿百里石長城一線為趙軍右翼,長平關為其支撐點;

韓王山、以及長平城背後的聖皇嶺一線為其中樞陣地,韓王山為趙軍指揮部所在地;


大糧山、七佛山一線為趙軍左翼,大糧山、七佛山為其支撐點;


故關一帶為趙軍後方縱深,故關為其支撐點。



百里石長城遺址


廉頗深知,故關作為己方後勤補給的必經之路,重要性不言而喻。長平關這個支撐點的存在,牢牢地鉗制了秦軍北向長子的通道,防止秦軍向趙軍右翼迂迴,保障故關的安全;同樣,大糧山、七佛山支撐點保證了秦軍無法從趙軍左翼實施迂迴,威脅故關。


正面強攻,秦軍也沒有任何優勢。趙軍以丹河為其防禦前沿,丹河以東谷地距離其身後高地僅數百米距離,秦軍強渡丹河會遭到居高臨下的趙軍強有力的衝擊,大兵團進攻在這麼一丁點的距離上根本施展不開。


沿丹河南下至泫氏城,地形稍稍平坦,然而此處趙軍依託韓王山和大糧山、七佛山構成一個袋狀防禦,秦軍到在此正好進入趙軍口袋陣,背靠丹河而身受趙軍三面夾擊,也是十分不利。


就此,雙方「速勝」的機會已經全部喪失。


4

臨陣換將


迫不得已的選擇


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對雙方都不是好事情。


長平戰場上,雙方軍糧都要通過崎嶇的山路進行運輸,後勤壓力極大。在兵農合一的戰國時期,前線的戰士(再加上從事後勤運輸的人員)多了,後方從事農耕生產的農民就少了,這對秦趙兩國的土地收成造成巨大損失。


不過,按理說,秦趙兩國是當時的強國,戰時農業雖然困難,但撐一段時間應該不成問題。


然而,趙國很快就撐不住了,國內的糧食已經陷入嚴重危機。


這是怎麼回事?根源是趙國與眾不同的經濟結構——和多數國家不同,趙國對商業、手工業極為重視。在普遍重農抑商的時代,趙國可謂一個異類。


「重商」之風,對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這裡巨賈雲集,以冶鐵起家的郭縱,與王者埒富;卓氏數代經商,甚至傳家到漢朝依然富可敵國;甚至還有像呂不韋這樣,以財富謀求政治作為的商賈。


這些大商人的崛起,使得趙國出現了全國性的對利潤的熱切追求,原來的階層被打破,「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記·貸殖列傳》),重商趨利成為了時尚。趙都邯鄲也因此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

趙國能夠迅速由弱變強,除了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外,商業繁榮積聚的大量財富同樣重要。



呂不韋


在這種風氣下,趙國人依靠投機謀食,崇尚功利智巧,生活上貪圖享樂,以致於「邯鄲倡」(指在邯鄲及其附近地區從事歌舞、樂器的藝人)在當時聞名天下,其農業的發展自然相對落於下風。


在蘇秦遊說列國合縱之時,趙國還擁有較為豐富的糧食儲備,號稱「粟支十年」(《戰國策·趙二·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


到長平之戰,短短七十年,趙國的糧食儲備就「見底」了,在兩軍相持時需要向齊國借糧,而齊國害怕秦國,又不敢借。(《戰國策·齊二·秦攻趙長平》)


本來,秦軍遠來,利在速戰;趙軍戰力稍弱,又背靠祖國,利在持久。然而,趙國缺糧,持久戰反而更不利。


廉頗最終頂住了秦軍攻勢,守住了戰場平衡之局。可是,丹河防線正面寬大,必須把兵力鋪開才能與秦軍抗衡。


如果之前能夠搶佔空倉嶺,趙軍就能憑藉險要以少量兵力駐守,大大節約軍糧。可是,廉頗在前期一再錯失先機,給趙國挖了個「大坑」,只能硬著頭皮跟秦國耗國力。


這時的趙國,有四個選擇:


*繼續在長平一線相持,其結果必然是趙國被拖垮。


*向秦人求和,簽訂城下之盟。


趙國做了這方面的嘗試,可是秦國已經定下決心要在長平消滅趙軍主力,搬去統一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不肯議和。


*向其餘各國求援,合縱一起對抗秦國。


可是,在秦國武力威脅下,沒人敢出頭,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換將,改變廉頗固守的方針,拚死和秦軍決戰。


前三條路,都行不通,趙國只有最後這個選擇了。


與此同時,秦軍的日子也不好過。這樣耗下去,雖然最終拖垮趙國是可預期的,但秦國自己也會拖個半死。因此,秦國沒有死等,決定對趙國實行反間計,使趙軍換將,以促成雙方主力決戰。


在范雎的主使之下,秦國間諜不斷在趙國散布謠言:「趙國能和秦軍抗衡的只有馬服之子趙括。」(趙括之父趙國名將趙奢獲封馬服君)


這個反間計在趙國很有市場:


一是趙國的後勤真的是耗不起,國內糧食壓力大增,百姓疲敝;


二是廉頗連連吃敗仗,喪軍失地、有辱國體,在趙人眼裡成了畏秦如虎、不敢出戰的形象。


因此,趙人自然希望出現一個英雄。上一個「抗秦英雄」,就是九年前在閼與打敗秦軍的趙奢。雖然當時他已經去世,但其子趙括還在。


「老子英雄兒好漢」,況且,趙括向來有「知兵」之名,連他老子趙奢都難不倒他。所以,讓趙括為將的呼聲在朝野上下越來越高。


秦國再來推波助瀾,於是,趙孝成王決定以趙括代替廉頗,前往長平。


趙括決意在長平與秦軍決一死戰。這也是無奈之舉——繼續守,糧草已經不繼,必敗無疑;主動進攻,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5


決戰長平


40餘萬趙軍慘遭坑殺


秦廷清楚地認識到,長平一戰關係到秦國國運,雖然王齕在前線幹得不錯,但是,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讓頭號戰神白起出場。



白起台遺址


白起很清楚,趙國換上趙括就是要攻出來。反間計成功了,但這種大兵團決戰,勝負還在未知之數。


白起會怎麼做呢?


詐敗誘敵,當趙軍追擊時,以一部伏兵切斷趙軍追兵後路,在這種情況下趙軍後軍必須來救;


趁趙軍後軍前移來救援之機,以騎兵進行快速突擊,這個突擊方向就是趙軍後軍移動後與其大營之間的間隙,切斷趙軍野戰軍和大營之間的聯繫;


用戰車部隊以防守反擊的戰法擊退趙軍的突圍,迫使被圍趙軍只能自保待援。


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閑,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這種大兵團的決戰,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顯然不是戰神白起的對手。


不過,趙括也絕非只會「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他率領的趙軍被秦軍包圍了整整46天,期間沒有任何糧草。


趙軍身處絕境,卻能保證軍心不亂,還可以多次發動有組織的突圍戰鬥,直到趙括被秦軍射殺,趙軍才最終崩潰。


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軍)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長平古戰場發掘的屍骨坑


除240名幼童,投降的40餘萬趙軍皆被坑殺于丹河谷地,丹河為之不流。


趙國精銳盡失,從此再不能掀起波瀾。


綜上可知,趙國長平慘敗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點:


*趙國重商輕農,缺乏進行大規模作戰的糧食儲備;


*廉頗丟失了最關鍵的空倉嶺防線,引發全局失利,使得趙國缺乏糧食儲備這一缺陷被無限放大;


*趙國未能與其他諸侯國結盟,借力合縱對付秦國;


*趙括指揮能力不及白起,遭到秦軍分割包圍。


大軍已敗,國家已衰,趙人多年經營累積的財富和安逸生活一朝散。


(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在朝鮮戰場美軍為何無法破解我軍戰術?
呂布三國第一?比起此人他差遠了,這是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的原型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