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時廈門大學遷到了哪兒?歷經浩劫重生,「南方之強」當之無愧

抗戰時廈門大學遷到了哪兒?歷經浩劫重生,「南方之強」當之無愧

文 |周森林

很多人都知道,位於廈門島南端的廈門大學是充滿青春氣場的校園,走出校門便能面朝大海,每至黃昏時分,海灘上隨處可見學生們的身影,他們陽光而又充滿活力,讓這海灘也跟著變得年輕起來。海岸與學校僅一條馬路之隔,校園之內,自是風清揚夏未央,林蔭路單車響。這裡不僅是一所高校,還是前來廈門旅遊的人們必去的景點之一,這些來客中,尚未高考的少年往往對廈大充滿嚮往,而年紀稍大的人則只能感嘆:「來到廈大,才發現我的青春都被狗吃了。」廈大的陽光與青春氣息有時會讓來者產生一種錯覺,覺得這是一所新興的學校,只有看到屹立在群賢樓前方的陳嘉庚塑像,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廈大早已存在,它也曾走過風雨,歷經滄桑。

抗戰時廈門大學遷到了哪兒?歷經浩劫重生,「南方之強」當之無愧

廈門大學內,群賢樓前的陳嘉庚塑像

廈門大學成立後,聘請了不少當時全國文化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前來講學。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魯迅也在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與國學研究院教授,他的住所起初在生物學院三樓東南靠海的國學院,不久即遷居集美樓上左邊第二間房,在這裡,魯迅除了教學之外,還撰寫了17萬多字的著作。1952年,集美樓被闢為魯迅紀念室,後與魯迅文物陳列室合併,改組為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現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下轄紀念館之一,也是遊覽廈大必去的歷史景點。

20世紀20年代,儘管文化上百家爭鳴,但國內外局勢亦風雲動蕩,變幻莫測。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後,日本野蠻的侵略行徑引發公憤,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當時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廈門大學學子亦響應號召,發起抵制日貨運動。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開始實施蓄謀已久的侵華方針,廈門大學的師生響應抗日救亡的號召,堅定地聲援抗戰。就在中日關係劍拔弩張的1937年7月1日,經陳嘉庚的函請,國民政府批准了廈大改為「國立廈門大學」,從此廈大由私立大學變成了國家的大學。7月6日,清華大學物理機電學家薩本棟教授臨危受命,出任校長。然而就在一天後,盧溝橋槍聲響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廈大也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

抗戰時廈門大學遷到了哪兒?歷經浩劫重生,「南方之強」當之無愧

20世紀20年代,陳嘉庚(左一)在福建廈門大學視察

七七事變後,為保存「讀書的種子」,北方各大高校紛紛踏上南遷之路,其中以清華、北大、南開三所組成的西南聯大更是譜寫了一段戰時傳奇而艱辛的戰時校史。廈門雖處於南方,但位於東南沿海,若日軍進犯,會直接暴露在最前沿。戰爭一爆發,校長薩本棟教授就開始為廈大內遷考慮,他認為內遷「一要留在東南很偏遠的福建省內,以免東南青年向隅;二要設在交通比較發達的地點,以便利閩浙贛粵學生之負笈;三是要選擇優良的環境,以便員生安心教導求學」。最終,決定將廈大遷往閩粵贛三省交界之地、福建的山城長汀。從1937年12月起,廈大師生開始內遷。從廈門到長汀行程800里,要渡過鷺江、九龍江,越過崇山峻岭,加上土匪出沒、車輛罕見,300餘名師生肩扛手提行李和書籍,走了整整23天,才到達長汀。當他們抵達長汀時,發現這裡「舉目凄涼無故物」,條件極其惡劣。但師生們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教學,學校規模不僅沒有因環境惡劣而壓縮,反而在戰爭期間不斷擴大。

1938年5月10日凌晨3時,日軍海軍陸戰隊約700餘人在艦炮和飛機的掩護下,從泥金、五通一帶強行登陸,隨即開始大肆屠殺居民,縱火焚屋。當地中國守軍與日軍力戰三日後,廈門於13日全島淪陷。儘管此時的廈門大學已人去樓空,卻還是未能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倖免。廈門保衛戰期間,廈大多棟校舍被日軍破壞或焚毀,群賢樓、囊螢樓、映雪樓等初代建築都受到不同程度破壞。最令廈大師生痛心的是,自廈大成立以來陸續修築的教學樓與宿舍,多數被日軍燒毀、炸毀,被戰爭洗禮後的校園面目全非,是為廈門大學建校以來最大的一次浩劫。不過,戰爭摧毀了廈大的建築,卻未能摧毀廈大的精神。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6月1日,廈門大學校本部開始遷回廈門,長汀各界在體育場舉行歡送大會,贈送大匾額一塊,上刻「南方之強」四個大字。

抗戰時廈門大學遷到了哪兒?歷經浩劫重生,「南方之強」當之無愧

廈門大學足球場。環繞著球場的建築為建南樓群中的建南大會堂

廈大回遷後,陸續增設海洋系、國際貿易系和法律系的司法組,學生增至1600多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陳嘉庚應毛澤東邀請,回國參加政協籌備會,並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於1951年開始再次大興土木,至1954年竣工,最著名的新樓群名曰建南樓群,設計者依然是陳嘉庚。

如果說群賢樓群是廈大建校的見證,那麼建南樓群則是廈大崛起的標誌。該樓群秉承陳嘉庚建築的「一主四從」傳統布局,五幢建築弧形排開面向大海環抱美麗的上弦場,不僅是廈門大學嘉庚風格建築中最為宏偉壯觀的樓群,也是廈門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建南樓群的主樓為建南大禮堂,東側為南光樓、成智樓,西側為南安樓、成義樓。五幢樓排列成弧形,巍然矗立在山坡上,正面向南俯瞰大海,樓前闢為半橢圓形的大運動場,利用樓群與運動場之間的落差,因地制宜地砌成可容納兩萬人的大看台。由於運動場與看台都呈弧形,恰似上弦月,故稱之為「上弦場」。

除了氣勢恢宏的建南樓群,廈大還有一處被稱為「廈大一怪」的樓群,即讓很多學子心動的學生宿舍——芙蓉樓群。芙蓉樓群共有五幢建築,由芙蓉一、二、三、四和博學樓組成,其中建於1923年的博學樓歷史最為久遠,其餘的樓都在1951年至1954年修建。

芙蓉之名,是因樓群以芙蓉湖為圓心形成半合圍形。這個樓群的主體建築高三層,局部加高為四至五層,牆體以花崗岩條石砌築、紅色清水磚作裝飾鑲砌,屋面為雙坡西式屋頂,上鋪紅色機平瓦。都是中式屋頂、西式屋身的外廊建築樣式。

如今,與群賢樓群、建南樓群同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里的芙蓉樓依然作為學生宿舍使用。有趣的是,以「芙蓉」命名的樓裡面,住著的卻都是純爺們。至於廈大的女同學的宿舍,反倒在名字中充滿陽剛之氣的「石井」。據說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芙蓉樓經常被遊客參觀,相比之下石井的地理位置比較高,相對安全。不過的確有不少前來參觀的遊客,往往因為芙蓉樓之名主觀地認為這是女生宿舍,當他們走過這棟嘉庚風格的建築,看著一層層樓道外晾著的爺們衣服時,不禁要犯迷糊了。看來,廈門大學的歷史雖久遠,卻一點不顯蒼老,不時還會給人們來一個反差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非洲兄弟一波三折把中國抬進聯合國,美國:聯大不再是熟悉的樣子
俄國航空工業為何如此強大?曾極其渴望航空器,為之傾盡全國財力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