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造型紋飾闡述元青花與伊斯蘭文化的聯繫

從造型紋飾闡述元青花與伊斯蘭文化的聯繫

青花瓷元代青花瓷器在陶瓷史中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顯要的地位,它那碩大雄健的器型、精巧鮮麗的裝飾,令世人嘖嘖稱奇。它的出現改變了以往中國瓷器重釉色、輕彩繪的傳統,將繪畫技法與瓷器裝飾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明、清兩代絢麗多彩的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還為元代景德鎮陶瓷的迅速崛起、成為中國的「瓷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人們對元青花的認識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華盛頓弗瑞爾美術館的約翰·波普博士。當時,他由倫敦大學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一對「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花瓶入手,對照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和伊朗阿德比爾神廟收藏的具有相似風格的青花瓷器,對元青花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提出了著名的「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理論。此後,海內外掀起了持續的研究元青花的熱潮。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元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

元青花魚藻紋荷葉蓋罐

目前,隨著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和研究的日益深入,我們已基本弄清中國青花瓷器起源、發展的脈絡,學術界對「至正型青花瓷器」——典型元青花的生產時間也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即為元代後期景德鎮窯所生產,其上限不超過十四世紀三十年代,下限為至正十二年(1352年)紅巾軍攻佔饒州時止。因為此後十餘年,景德鎮及附近地區是元末農民起義的中心戰區,連年兵燹不絕,景德鎮窯不可能在戰爭環境中維持正常的生產。綜觀以往的研究,成果卓著,但關於文化內涵的分析相對較少。筆者在此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入手,以元青花中體現的伊斯蘭文化因素為著眼點,從造型、紋飾兩個方面闡述元代青花與伊斯蘭文化的內在聯繫。

元青花雲龍紋帶蓋梅瓶

元青花雲龍紋牡丹鋪首罐

關於「伊斯蘭文化」

本文所提的「伊斯蘭文化」是指13-14世紀,中、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聚集地區的文化,它以阿拉伯帝國為中心,包含西亞的敘利亞、伊朗,南亞的印度、斯里蘭卡和東非的埃及、肯亞等國,吸收、融匯了東西方古典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地域及宗教和傳統特色的文化,包括思想意識、藝術和風俗等豐富內涵。它以阿拉伯語為文字載體,對其他文化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隨實踐不斷調整、發展、創新,即便在當前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顯示出鮮明的民族、地域和時代特徵。它又被稱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羅馬文化」等並稱,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元 青花藍地留白海水雲龍紋六角梅瓶

在世界工藝史上,伊斯蘭藝術成為了東西方制瓷技術交流的主要方面。它以「反偶像崇拜」、「反具象」的教條和宏偉、壯麗、精美、樸素的建築、裝飾,成為眾多藝術品的經典樣式。13-14世紀,隨著伊斯蘭教在中亞、西亞、南亞、非洲等地廣泛傳播,伊斯蘭樣式在印度、埃及、敘利亞等地紮根,直到現在我們仍可以很容易地識別出這些藝術作品。產生於14世紀的元青花中也滲入了當時伊斯蘭文化的元素,體現出強烈的異域風情,以下僅簡要闡述伊斯蘭文化對元青花造型、裝飾風格的影響。

元 青花蒙括點兵紋玉壺春瓶

元 青花獅子滾球紋玉壺春瓶

伊斯蘭造型

全世界最為精美的元青花集中於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和伊朗國家博物館[微博]中,總數達70餘件。其中不乏罕見於其他地區的大盤、大碗、大罐、葫蘆瓶、梅瓶、四方扁壺等器型,這些大型碗盤、四方扁壺、高足碗和器座等精美作品就帶有明顯的伊斯蘭風格。

元 青花松竹梅紋六方大罐

元 青花雲龍趕珠纏枝牡丹紋帶蓋大罐

1. 大型碗、盤

元代瓷器中多見體量巨大的碗、盤,這在其他各朝製品中極為罕見。目前存世的元青花中,大盤的口徑多在40-50厘米之間,最大的可達57厘米。口沿有菱花口和圓口兩種。菱花口盤只在口沿分瓣,多為十六瓣,也有十三、十四、十七瓣,器身不分瓣。目前發現的器身分瓣的元青花盤僅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花蓮池雜寶紋蓮瓣形盤,然其口徑為29.6厘米,不屬於大盤的範疇。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七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裝飾技法上,元青花菱花口盤既有青花,也有青地白花,而圓口盤一般為青花。元青花大碗數量較大盤而言極少,僅見於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伊朗國家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等為數不多的幾個機構。它們的基本造型為深腹,小圈足,敞口或斂口,口徑在30-40厘米之間,最大的達到58厘米。

元 青花雲龍趕珠紋大罐

元 青花折枝花卉紋玉壺春瓶

這些大型碗、盤與中國傳統的瓷器不同,更接近中亞、西亞地區的陶制和金屬的大盤。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十一世紀伊斯蘭銀盤,口徑為43.5厘米,與青花大盤類似。大碗是中東地區的常用器皿,特別是自九世紀以後,直徑30厘米以上的彩繪陶碗在波斯地區十分流行。這類碗盤多為飲食器皿,用以盛放食物或飲料。此外,也有一些碗盤被作為裝飾物鑲嵌在建築外牆、居室和陵墓中,這在東非地區考古發現的宮、寺、陵墓等遺址中都有所發現。這種做法在十五世紀以後的西方更為常見,許多外銷瓷即以相似的方式擺設、陳列。中、西亞及東非,乃至我國新疆等伊斯蘭教盛行地區,民眾席地或圍桌而坐,共飲同食。托普卡比宮博物館中收藏的十五世紀波斯手抄本圖書的插圖中就有穆斯林們圍坐進食、碗盤交錯的場景,可為佐證。

元 青花纏枝花卉紋執壺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大罐

2.器座

這類器物的原型是十三世紀西亞流行的黃銅盤座,上、下侈口,中空無底。中段陡直,均勻分布著六個菱形鏤孔。它與宣德時期的青花無檔尊屬於同類器物,其用途是將大盤置於其上,方便席地而坐的人們取食。器座在元青花中極為罕見,目前僅見於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的青花纏枝花卉紋鏤空器座和青海省博物館的青花纏枝牡丹紋器座,後者的底圈邊緣有三個突起的殘塊,似乎原有三足。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梅瓶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3.扁壺

此類器物也稱為四方扁壺,器身多為扁長方形,上有筒形小口,卷唇,兩側圓肩,各有龍形雙系。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日本出光美術館、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和伊朗國家考古博物館皆有收藏。此器型帶有濃郁的異國情調,明顯不是中國風格。雖然在伊斯蘭陶器中尚未見到相似器物,但就其功能而言,應為隨身攜帶的盛器,對於善於經商且常年外出的穆斯林是非常適宜的,兩側的雙系可用來穿繩繫於馬匹或駱駝上,比單系更為堅固。傳世至今的元青花扁壺數量有限且都在國外。龍泉窯青瓷中也有類似的器物。

元 青花船型硯滴

4.高足碗

高足碗是元代出現的新器型,斂口,深腹,圜底,下連喇叭形高足。相似的還有高足杯,又稱靶杯,它們和高足碗一樣都是獨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瓷器造型。伊朗國家博物館、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中都有收藏,景德鎮瓷器湖田窯址中也出土了高足碗的標本。儘管如此,高足碗在元青花中的數量仍然很少,它們與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十三世紀後半葉敘利亞的描金玻璃高足碗在外形上十分相似。高足碗在元代盛行,一方面是為了適應蒙古人入主中國以後所帶來的新的時尚,同時也適合於伊斯蘭地區人民席地生活的傳統。

元 青花番蓮紋匜

5.八棱器

元青花梅瓶、大罐、葫蘆瓶等器物中有一些器身作八棱形,如河北保定窖藏出土的八棱梅瓶、日本梅澤紀念館收藏的青花花卉海濤紋八棱玉壺春瓶。八棱葫蘆瓶則見於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伊朗國家博物館和日本山形掬粹巧藝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則藏有一個八棱葫蘆瓶的下半截。八方形器與我國傳統陶瓷的造型相比,線條更為鮮明,給人一種挺拔硬朗的感覺,它與中、西亞金屬器多角、棱邊的造型更為接近。在伊斯蘭地區流行的幾何花紋中,常見八角星形系列的各種變形圖案,若將各頂角相連,即為正八邊形。這種圓形具有一種內聚力,給人自足、安定之感。在十二世紀,波斯地區的紡織品上流行八邊形開光裝飾。美國底特律美術研究所和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分別藏有伊朗拉伊製造的絹,上面就有這種紋樣。建於公元七世紀的著名的耶路撒冷「岩石圓頂」聖堂也採用了八邊形的平面布局。將這種八邊形的布局移植到瓷器造型上,就是元青花中的八方形器物,它與伊斯蘭藝術應該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繫。(藏瓷網 圖片為網路配圖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古幣都能升值嗎:古錢幣收藏與投資的回報率
宋代名瓷都有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一兩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