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普洱「老茶」概念怎麼來的?你一定想不到!

普洱「老茶」概念怎麼來的?你一定想不到!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前幾天,茶友「四下看看」很不解地問了小懂一個問題:「現在貌似什麼茶都有老茶,最早應該是從普洱茶那邊開始的,但是普洱茶的老茶概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以前的人也會去存老茶嗎?」

的確如此,老茶的概念已經從普洱茶蔓延到了所有六大茶類,且不說老白茶,老紅茶、老綠茶也開始出現了。人們對老茶的鐘愛,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上有「老茶」概念嗎?

那麼,在普洱茶的歷史上,也有「老茶」的概念嗎?

明代大理白族進士李元陽記敘的感通茶:「藏之年久,味愈勝也。」明清時期,感通茶是雲南的名茶。

民國六年(1917年)《路南縣誌》中讚賞寶洪茶:「藏之越久越佳。」

感通茶、洪寶茶,都是曬青綠茶。可見歷史上關於普洱茶「越陳越香」是有記載的。但這只是關於普洱茶品質的一種表述,並不意味著歷史上就有「老茶」的概念。

即使到了1973年,普洱熟茶被發明之前,普洱茶也只是滇青類茶葉的統稱,散茶叫「滇青」,緊壓茶叫「青餅」(或青磚、青沱)。但在這個時期以前,並沒有新茶、老茶的分類。

GIF

「老茶」起源於何地?

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普洱茶熱從香港傳到台灣,茶葉由「飲料茶」變成了「文化茶」,「老」就成為文化包裝的一種對象。其理論和物質基礎就是,普洱茶具有越陳越香的特點。普洱茶再回傳到大陸時,老茶就蔚然成風了。

所以,市場上關於老茶的說法,實際起源還是在香港地區

例如,那個時候大部分茶商採用「十年出倉」這樣的工藝。市場判定老茶也是以十年為限。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樣的說法不科學,因為通過存放轉化普洱茶,環境的影響往往大過時間的因素。

但是,之前的內地並不消費普洱茶,所以說,老茶十年出倉說是依據香港這樣的高溫高濕的環境而言的。

而這個說法也直接影響了2004年公布的農業部普洱茶標準《普洱茶NY/T779-2004》,這個標準至今也沒有被廢止,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準確描述普洱茶的一個標準。

在這個標準中,對「熟成」一詞的解釋為:「熟成是指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及其壓制茶在良好貯藏條件下長期貯存(十年以上)或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經人工渥堆發酵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經氧化聚合水解系列生化反應最終形成普洱茶特定品質的加工工序。

這裡點明了由曬青毛茶到普洱茶的兩條路徑:一是通過存放,二是渥堆發酵其中存放則點明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演化到市場上,就有了「十年不成倉,十年不成茶」的說法。

所以,十年以上稱為老茶,具有一種普遍意義。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茶多酚轉化到15%以下,就可以稱為普洱茶,或者老茶但這是一種科學上的判定方法,我們作為普通消費者,哪有手段去實現?

所以,大家知道了吧?雖然普洱茶自古就有,但「老茶」的概念可不是從來就有的哦!

參考資料:

1、《普洱茶營銷-七子餅鑒茶實錄》,吳疆 著,雲南出版集團雲南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

原創聲明:本文由「懂茶帝」獨家原創。如需轉載,不得刪減,並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尋找中國好茶第一站:洞庭碧螺春
經常奶茶不離手?喝著喝著,這5個危害就「出來」了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