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軍事行動中的命運之神「機」在戰場之上的重要性

論軍事行動中的命運之神「機」在戰場之上的重要性

大家好,小編又來給大家分享歷史故事中那些經典事迹了,今天說的是白起伐趙,本可一舉攻破趙國,反被秦昭王的愚昧導致錯失良機。

名將用兵,無不對「機」予以特別的關注。所謂機,通常是指人們對事物所呈現的某種特殊狀態的認識和利用。就軍事上的機而言,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所出現的利於我不利於敵的種種客觀條件的綜合。在作戰行動中,如果能察機、識機、握機,充分利用機的潛在功能,往往能收到驚人的戰果,相反,如果對機熟視無睹,麻木不仁,強者、勝者將喪失有利時機,前功盡棄,弱者、敗者將陷入兵敗如山倒,一發不可收拾的險惡境地。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錯失良機的例子。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卒四十餘萬,震驚了趙國朝野。此時,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邊命王齕攻武安,命司馬梗奪太原;一邊親留上黨,請秦王增兵,作滅趙大計。趙國看到了形勢的嚴峻,為救亡圖存,派蘇代攜重金赴秦,遊說秦相國范睢。蘇代主要從范的個人利害方面離間范睢與白起的關係。蘇代說:「今亡趙,秦王王,則武安君(白起)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不甘居白起之下的范雎果為蘇代之言所動,即以秦師在外日久勞苦為由,建議秦王撤兵,讓韓、趙割地求和。秦王遂下令撤兵。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又拔武安,占太原,連戰皆捷,正欲進兵趙都邯鄲,忽聞班師之詔,乃搖頭長嘆,錯過了一舉滅趙的大好時機。

有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任何的機,都處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錯過的機會是不可挽回、難以彌補的。白起返秦後就發泄怨言,說邯鄲城中,一夜十驚,若乘勝進攻,不過一日可拔,可惜失此機會!秦王聽了,也很後悔。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因趙國未如約割地,復使白起為將伐趙。由於白起患病,秦王命王陵率軍進攻邯鄲。王陵兵屢次受挫,秦軍五校戰死。秦昭王要病癒的白起挂帥伐趙,白起推辭不去。秦王奇怪地問道,長平戰後,你在我國疲憊之際,主張增兵滅趙;現在兵多糧足,你為什麼打退堂鼓了?白起說:前者趙慘敗之初,百姓震恐不寧,此時進攻,彼守則不固,攻則無力,拔邯鄲是有把握的。如今不同了,趙國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其痛已定,國力增強,又有燕、魏、齊、楚等國的援助。現在攻邯鄲,我勢必處於「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的不利境地。當范睢奉秦王命勸白起伐趙時,白起又分析形勢說,趙在長平敗後獲得了喘息時間,目前「臣人一心,上下同力。」如攻趙,「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未必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戰國策·中心策》)。

白起料機已失而不能復得,託病不應伐趙之命。可是不知機之奧妙的昭王命大將王齕接替王陵繼續進攻邯鄲,激戰數月,損兵折將,仍不能勝。秦昭王第三次強令白起攻趙,白起誓不從命,被罷官賜死。秦王又命鄭安平率精兵五萬增援王齕。趙國聯合魏、楚等國,於邯鄲城下大敗秦軍。王齕率殘部逃脫鄭安平率兩萬人降趙。接著,魏、楚聯軍於河東再敗秦軍,迫使秦軍退回河西,放棄了長平之戰前後奪得的河東(屬魏)、上黨(屬韓)、太原(屬趙)等地。

白起不愧是位攻必克、戰必勝的名將,當他認消良機已失,伐趙無取勝把握時,寧抗王命,而不貿然進兵,體現了非凡的洞察力。秦昭王一不能識機,二不能握機,一意孤行,剛愎自用,以致使秦軍在長平大捷後創造的大好局面,敗於一簣,毀於一旦。真可謂「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也。

任何事物都在變化中,任何機都在流動中。在軍隊建設和軍事行動的全過程中,機時隱時顯,來去匆匆。它們都在一定的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秦國得機,本應乘勝攻趙卻於中途罷兵,造成了錯機和失機;趙國失機,通過蘇代說范睢行間於秦,贏得了恢復國力軍力的時間,此謂造機和轉機。這裡,秦國主觀指導上的失誤和趙國主觀努力的正確,是促使機變的先決條件。

機,這種軍事行動中的命運之神,並不是在交戰各方中平均分配的,而是擇智而從,見愚而疏。明智的指揮員,總是無機則造機,有機則乘機,見機則藉機,左右逢源,事半功倍,接二連三地獲得先機之利。而那類愚蠢的戰爭指導者,即使戰機來到了鼻子底下,他也看不見,抓不住,眼睜睜地讓良機付之東流,卻要硬著頭皮往南牆上撞。秦昭王就屬於這一類。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大家有什麼感想歡迎評論,小編會積極回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天行九歌:紫女之死真相揭開,為此衛庄守墓三年!
兵聖孫武身上待解的八大迷團,他為何一生多謎?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