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你拒絕和孩子「閑聊」,也就拒絕了孩子的數學思維啟蒙

當你拒絕和孩子「閑聊」,也就拒絕了孩子的數學思維啟蒙

看點數學被認為是「理性學科」使人敬畏。但在長期研究兒童大腦及思維培養的夏駿軼老師看來,想要學到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建立起良性的數學價值觀,就必須用人文視角重新審視數學啟蒙教育。那麼到底如何和孩子探討數學問題?家長又如何幫助孩子發現數學問題的根源?其實,就是兩個字「閑聊」。具體如何做,一起來聽聽夏駿軼 老師的建議。

文丨夏駿軼 編輯丨李臻

1、發掘數學問題根源,引導孩子用思維代替記憶,發展獨立思考能力。

2、重視認知科學在數學啟蒙教育中的應用

3、激發兒童對數學的良性情感

文章發表後,有很多家長給我反饋,說這三個觀點,提出來容易,要真正做好做實,挺困難的。就拿第一個觀點來講,就有家長覺得,和孩子解釋數學,往往講不清、講不透,很難真正發掘到數學的根源問題,這該如何是好?

其實,辦法很簡單,就是兩個字「閑聊」。這話怎麼說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比如有這樣的題目:9+7=?,家長看到這樣的問題,往往直覺的反應是:「哦,這是一道題!所以,我應該教給孩子怎麼解答這個問題,先引導孩子觀察一下問題是什麼,條件是什麼,然後第一步怎麼考慮,第二步怎麼考慮,最後應該怎麼考慮……」

但當我們把構想中和孩子的交流方案付諸實施的時候,往往會發現說好的數學探討變成了一次次的泥石流尬聊,或者一場場慘不忍睹的車禍現場,家長心裡想著:「這麼容易你還不知道!」孩子心裡想著:「摔啊!這哪裡容易啦?!

那麼到底如何和孩子探討數學問題?家長又如何幫助孩子發現數學問題的根源?相信每一位智慧的父母都有自己智慧的方法,而我在這裡給大家的第一條建議就是:

閑聊——堅持不要就事論事

為什麼我要把這一條放在首要位置呢?

因為,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往往認為,一個數學問題,就是一個程序性解法,規劃適當的步驟,輸入數據,就能得出結果。這是教的視角,或者僅僅是解決當下問題的視角。

但是從學的視角來看,或者說從孩子角度來看,他們並沒有成人的注意力切換能力和短時記憶能力,也沒有成人的結構化思維,他們的結構化思維正在建立之中,他們需要的是有條不紊建立數學關係和知識組塊,所以他們在面對一個問題時,更傾向於去搞清楚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各種情況,而不是快速得到一個結論。

所以成人和孩子交流數學問題時,往往會陷入線性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的對抗,而小朋友的思維好像鈾235,給他一個中子,立刻鏈式反應,你追也追不回來。

奇普?希思在《黏性》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觀念,叫「知識的詛咒」,意思是說「一旦我們知道某樣東西,我們就會發現很難想像不知道它是什麼樣子。別人分享我們的知識變得很困難,因為我們不易重造我們聽眾的心境,除非我們能夠靈活的進行範式轉換。」

這種情況我把它稱為「知識結構化的壁壘」:牆內牆外兩重天,新手老手兩種人,專家不知道新手苦,話不投機半句多。而在數學這樣邏輯剛性結構很強的學科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路人我們可以不管,自己的娃還得自己雞,不就事論事,那又該腫么辦呢?

1

看清數學問題的作用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同樣一個數學問題,本身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用途,一是學習資源,二是測試工具。作為學習資源的數學問題,作用是幫助孩子整合零散的數學認識,作為測試工具的數學問題,作用是發現孩子在數學認知上的漏洞。

所以,如果我們在和孩子討論數學問題時,發現孩子不太明白,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線性邏輯,接納孩子發散、碎片和幼稚的思維。並且高興的宣布:「太好了,我找到了一個孩子認知上的薄弱點!」

2

離開眼前的苟且,深入閑聊,拆解尋根。

然後,我們需要做的,是繼續提問和交流,但這時我們焦點不應該糾纏問題本身,而是要試著通過交流把問題拆解,找到孩子真正認知薄弱的核心。比如上面這個案例,表面上,孩子對20以內進位加法不理解,但實質上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們需要繼續和孩子交流下去。

依然回到剛才那個場景,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和孩子交流,或許情況就會不同:

大家發現沒有,這樣的交流,我們把目標從「教會孩子明白當下問題」轉移到了「了解孩子到底哪裡有知識的薄弱點」上,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癥結,再進行具體的指導,就比我們就事論事,或者一味強調某些套路方法(比如破十法,湊十法)要有效和紮實的多。

或許家長會覺得,這樣做比較花費精力,而且家長對兒童數學啟蒙的認識也不夠,可能做不得到有效的診斷分析。但是我要說,如果我們想要孩子能夠真正把數學思維啟蒙學紮實,這些功夫是需要扎紮實實做好的。

而且就兒童數學啟蒙階段的實際情況來說,認知的核心部分還是相對有限的,大家如果能夠儘可能的在有效的認知結構下,扎紮實實把孩子的思維啟蒙教育做好,那麼前難後易,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很大的助益。

此外,關於兒童數學啟蒙,是有其核心概念的,這些核心概念詮釋了孩子在理解學習數學過程中,最內核最基礎的認知要點,我花了一點時間製作了這張兒童數學核心經驗圖表,在這裡提供給各位家長,大家可以按圖索驥,來發現孩子的認知薄弱環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當然,我們也可以去諮詢有經驗的數學思維教師,這樣理解起來會更有針對性,也更清晰。

回過頭來,之前我們所談的,通過與孩子交流數學看法,分析孩子數學認知程度,從而發現孩子數學的根源問題,提升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樣的方法,在一定範圍內,其實依舊是就事論事的學習方法,依舊是微觀上的,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

我們能夠幫助孩子發現一個問題兩個問題,但是總有更多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手把手的幫孩子找到所有的問題,如果我們給孩子進行的數學思維啟蒙,都是運用這樣的方法,最後的結果就是掛一漏萬。對孩子的數學素養培養,數學洞察能力的提升,數學智慧的發展,作用不大。

授人予魚不如授人與漁,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幫助孩子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呢?的確有!

閑話聊天,發掘高觀點、元概念

如果大家回想我們自己的學習之路,會發現一個現象:我們往往接受一種學習觀點,就是通過累積基礎知識,量變引起質變,然後再學更難的知識,好像升級打怪獸一樣。

但是實際上,我們在學習具體的基礎知識時,會遇到很多認識上的障礙,這些障礙在某一個階段怎麼都越不過去。而這種情況,在我們到達下一個學習階段的時候,會突然峰迴路轉,之前困擾我們的障礙都不再稱之為障礙了。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小學階段學習不同類型的應用題,各種被虐,各種死去活來,但是進入初中,學習了方程,頓時發現,之前的問題原來如此簡單。所以就有同學說:折騰什麼應用題,早點教方程不好嗎?這話雖然不全對,但是有一定的正確性。

說明了什麼呢?說到底,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屋建瓴。用高概念去指導低概念知識的獲得事半功倍,上位概念越堅厚,下位概念獲取更容易——飛機打坦克容易,坦克打飛機困難。

F.克萊因在《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一書中講到:「應使學生了解數學並不是孤立的各門學問,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該站在更高的視角(高等數學)來審視、理解初等數學問題,只有觀點高了,事物才能顯得明了而簡單。」這段話雖然是在講教師責任,但對孩子的數學學習也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前面那一張兒童數學核心經驗的圖表,其中所列舉的,都是屬於數學概念層面的內容,這其實恰恰符合了數學學習的規律——概念的理解要高於基本知識。

但是對於數學素養的培養、數學洞察能力的提升而言,光有核心概念的理解還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往更深層去發掘一些元概念——兒童的哲學觀念。

錢學森教授曾經把人類科學知識分為六個組成部分,即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技術科學和系統工程六個門類,而概括一切的是哲學。而數學從其邏輯特性,也是起源於哲學。

現在各國對未來人才知識結構的分析形成的基本觀點是:基礎知識形成學科核心概念,學科核心概念橫向形成跨學科主題,而在金字塔的頂端由哲學觀點進行統領。這樣的知識結構有利於培育創新性人才。再加之剛才所闡述的:高概念指導低概念知識的學習,哲學性思維作為兒童數學思維啟蒙的元概念,是合乎邏輯的選擇。

那麼,大家或許會有疑問:哲學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孩子在啟蒙的時候,真的要和他們講這些「大道理」嗎?

其實,我們在進行兒童數學思維啟蒙時和孩子交流的那些哲學觀念,並不是康德、黑格爾那些高深的哲學思想,馬修斯在《哲學與幼童》一書中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認為:

兒童在各個領域所獲得的知識具有理論的基本性質,是非正式的直覺「理論」。在嬰兒期,這些理論非常簡單,以後理論逐漸變得複雜。幼兒可能只有一些理論,而年長一點的兒童則可能擁有各種不同領域的理論。這些理論是解釋性的,能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在心理學研究中,通常稱為「兒童的樸素理論」

其實,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兒童的哲學」,是兒童對宇宙萬象、對人生百態、對多彩文化的解釋,都是通向一些最根本的哲學問題的。

比如有的時候我們會在早餐的時候催促孩子動作快點,因為動作慢上幼兒園就會遲到,從這個現象出發,就有可能引發一些帶有哲學意味的討論。

馬修斯在他的書中記載了這樣的情況:「詹姆斯的母親抱怨人們制定出「早起」這樣東西,讓人不得不遵守」,6歲的丹尼斯則慢悠悠的地說:「早和遲都不是東西,他們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類——你能摸到的東西!」

如果我們用數學思維的觀點來看這段對話,這其實這就是孩子自發的對抽象概念的一次探索。

再比如:

吃過晚飯,家裡人圍坐在一起聊天,忽然爸爸提出這個一個問題:「自行車是否就是少了一個輪子的三輪車?」然後,這樣的討論就一發不可收拾,孩子們紛紛效仿:

「一張椅子是否就是沒有沒有輪翹的搖椅?」

「猩猩是否是沒有尾巴的猴子?」

「老鼠是否是沒有翅膀的蝙蝠?」

「蛇是否是沒有腳的蜥蜴?」

……

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本質上其實是孩子對分類概念的一次腦力激蕩,是一場愉快的思維實驗。

與此類似的閑聊還有的很多:

如果世界上沒有數字會怎麼樣?——數字元號的意義探討。

手指頭看不見,它還在那裡嗎?——守恆觀念。

看到的物體和真實的物體會不一樣——表象和真實,抽象意識的萌芽。

我們能夠預測一些事物,但有時會失敗——推理的萌芽。

我們畫的畫和真實情況不一樣——試圖理解符號和真實。

一棵大樹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玩具的?——行動與因果。

如果有一把夠鋒利的刀,我們可以把一片麵包一直分下去——無限可分性。

我可以可以一直數下去——無窮可數性。

探討宇宙的無限——同樣是試圖理解無窮概念。

火車跑的比小車快,飛機跑的比火車快——相對性。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在早期認識世界的時候,通過知識的學習會產生一些基本的哲學觀點,對於這些樸素的哲學觀點的討論和交流,會推動孩子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而它的形式其實和閑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因此我們的家長常常會忽視這些現象,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些問題對孩子思維啟蒙的意義,對孩子數學學習的基礎價值,那麼我們就能夠把握住這些在家庭生活中閃光的智慧火花,能在閑聊中,一次又一次的完成對孩子的思維訓練,同時也在歡笑中收穫數學思維的洞察力。

最後我想說,歸根結底,數學思維的培養是孩子的啟蒙,如果我們想要找尋什麼秘訣的話,秘訣就是更了解孩子。多觀察、多交流、多閑聊,幫助孩子從生活中、遊戲中、自然經驗中發現中發現抽象而精確的數學,比任何「教育秘籍」都要來得有效。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3000+篇優質文章

外灘教育聯合

美國奧林匹克數學國家隊教練

卡耐基梅隆大學數學系羅博深教授,

面向4-8年級學生,

精心錄製

《羅博深AMC8入門精講》

25道精心設計的題目

由易到難,逐題精講

體驗知名度最高的美國數學競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灘教育 的精彩文章:

在閱讀這件事上,家長的「誘惑」遠比「強權」更有效
減負減負,什麼時候給作文減負?

TAG:外灘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