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後的生死時速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後的生死時速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胡爾根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前來參觀的群眾在《眾志成城 托舉生命》這幅攝影作品前久久停留,駐足思考。胡爾根 攝

「快」與「慢」,這兩個語義截然相悖的形容詞,放在災難的語境中,竟能夠如此切合地共存——

為了生命,幾十名戰士站在懸崖陡坡上,用雙手小心翼翼地傳遞載有傷員的擔架,不斷放慢速度。同樣為了生命,官兵們在泥濘的道路上抬著傷員風馳電掣,只為和死神爭奪哪怕一秒鐘的生存時間。

為了生命,正是親歷過抗震救災所有人的唯一信條。國務院決定將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定為全國哀悼日,也正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告慰。

十年後,走在空軍部隊抗震救災的主陣地龍門山鎮,透過軍旅攝影家劉應華那幅著名的《眾志成城 托舉生命》的金牌照片,我們彷彿看到了「5.12」汶川抗震救災的全過程。在這一歷史性瞬間的背後,我們這一次又發現了許多生死故事。

一級軍士長至今仍為

「失去的20小時」遺憾

2008年5月13日,易開紅隨空軍抗震救災部隊第一梯隊開赴地震極重災區彭州銀廠溝。閔忠 攝

西部戰區空軍某部一級軍士長易開紅的記憶中,總是少了20個小時。熟悉他的人知道,那失去的20個小時,他因為過度勞累倒在了抗震救災一線。

自打時針划過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易開紅就像上了發條一般,進入了一種從新聞報道員到戰鬥員的衝鋒狀態。

地震後,正在部隊採訪的易開紅扛著攝像機請戰領受任務。第二天凌晨,他就跟隨空軍抗震救災部隊第一梯隊開赴地震極重災區——彭州銀廠溝。

天陰沉著臉,雨霧瀰漫,周邊斷崖橫亘,亂石飛濺,處處是地震扭曲肆虐的痕迹。翻看當時的照片,我們從易開紅鏡頭中依舊可以感受到地震帶來的巨大災難。

連續3天3夜,易開紅拍攝了近3000張照片和10多個小時的錄像,為抗震救災部隊提供了具有決策價值的影像資料。「當時除了救人,沒有其他念頭。」作為一名軍人,易開紅既是記錄者又是參與者,他一邊用手中的相機定格戰友們救援的畫面,一邊放下相機參與搶救。

在銀廠溝三邊坪休整點,他和十幾名戰友從廢墟中找來塑料布和鐵架搭起帳篷,安置營救出來的重傷員,避免造成二次傷害。為了開闢直升機機降點,他又和戰友們砍樹、清理各種障礙物,為打通「空中生命通道」贏得了寶貴時間。

5月15日下午,易開紅跟隨直升機向外運送完7名受傷群眾和一名受傷戰友後,第一次走出了災區。面對外界焦灼的目光,他不禁為災區的慘狀失聲痛哭,突然間暈倒不省人事。華西醫院10餘名專家連續4小時緊急搶救,終於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5月16日,昏迷20多小時的易開紅蘇醒過來後,面對身邊的戰友第一句話就是:「那名受傷的戰友情況如何?銀廠溝那些重傷員轉移出來了嗎?」

2008年5月15日下午,在銀廠溝災區奮戰了3天3夜的易開紅隨直升機回到成都,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昏迷了20多個小時。資料圖

今年5月11日,易開紅跟隨西部戰區空軍抗震救災官兵代表回訪龍門山鎮,重新走在當年的救援路上,他仍對當年的那一幕遺憾不已。「如果不是暈倒了20多個小時,應該能和戰友們再多救一些人。」

2018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儀式在四川阿壩州汶川縣映秀鎮漩口中學地震遺址舉行,易開紅作為「全國抗震救災模範」受邀參加。圖為易開紅在儀式結束後接受採訪。中國軍網記者 孫智英 攝

穿越生命線

兩將軍與死亡擦肩而過

2018年5月11日,西部戰區空軍官兵代表回訪當年的災區。王建超在當時遇險的路段,回憶起生死經歷。胡爾根 攝

「救災時,我們在這裡頂著飛石,在崎嶇泥濘的道路上穿行。」再回銀廠溝玻璃山,西部戰區空軍某部二級軍士長王建超在這條蜿蜒曲折的盤山路上久久徘徊。

思緒飄回10年前的抗震救災時刻,這條不足5米寬的山路見證了兩位將軍向死而生的決心。

特大地震發生後,空軍部隊組織近兩千餘名官兵挺進極重災區龍門山鎮,打通了地面生命通道和補給線。王建超就是補給線上一名普通的司機,不停地穿梭在山谷之中,為一個個生命孤島和救援部隊運送各類救災物資。

2008年5月21日,他和戰友們駕車再次踏上了挺進銀廠溝的道路,坐在車上的還有時任空軍政治部主任王曉龍和多次進入災區指揮的時任成都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龔德宏。

由於餘震不斷,山上隨時有落石滾落。看著路邊被砸毀的車輛,有著近20年駕齡的王建超神經綳得緊緊的。

「空中有落石!」對講機里話音剛落,王建超便感到車頂的樹叢亂晃,拳頭大小的碎石陸續滾了下來,其中直徑為一米多的一塊巨石對準車身砸了過來。王建超猛地一打方向盤,石頭砸在了左前輪胎上。數噸重的汽車被巨石生生砸出去數米遠,在泥濘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2008年5月21日,王建超駕車進入銀廠溝玻璃山時,車輛被突然滾落的巨石砸中,嚴重受損。王維忠 攝

驚魂未定的王建超,下了車才意識到情況的危急:左邊是落石,右邊是堰塞湖,頭頂依舊不斷飛落碎石。龔德宏頭部撞傷血流不止,被送到災區的野戰醫院進行緊急處理後,又重新趕往救災一線。而王曉龍則換了一輛車繼續前進,抵達災區後才發現左臂骨裂。

乘車的兩位將軍一人頭部受傷縫了8針,一人左臂骨裂。王維忠 攝

「每次穿行在重災區銀廠溝,都像是行走在生死線上,我們早已有了思想準備。」如今回訪現場的王建超回憶起那段生死經歷,依然心有餘悸,但話語里更多地透著一股子堅強。在一百多天的抗震救災日子裡,他和戰友們從銀廠溝轉戰映秀鎮,再到北川,用車轍丈量著官兵抗震救災的足跡,保障了運輸主動脈的暢通。

逆行的衝鋒

550餘勇士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你們不要進去,那裡是死亡地帶。」

時至今日,西部戰區空軍參謀部某部主任李春生依舊記得挺進災區前,當地村民跪下來懇求戰士們不要挺進死亡之谷小龍潭的那一幕。當時,美麗的小龍潭風景區已經被兩座垮塌的山體掩埋,樹木被強大的地震衝擊波攔腰折斷,不停滾落的巨石「覬覦」著每一個想路過此地的生命。

5月14日,550餘名官兵挺進銀廠溝展開救援。易開紅 攝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原成都軍區空軍從7個單位抽調了1827名官兵,組成彭州方向抗震救災部隊,緊急奔赴彭州市龍門山重災區。5月14日凌晨,彭州大龍潭地區已經與外界完全隔絕,裡面3000名群眾生死未卜,550餘名官兵奉命組成突擊隊奔向生命孤島。

在當時浩浩蕩蕩的救災大軍中,這支550人的隊伍並不起眼,但卻是廣大官兵不畏生死的生動寫照。

快點,再快點!山脈垂直落差幾百米,地震形成的碎石和尖石堆把山路變得犬牙交錯。突擊隊官兵們冒著雨,渾身滿是泥漿,爬過亂石叢,穿過4道深溝,趟過3條河流。當天16時,突擊隊就趕到大龍潭,轉移了1200餘名受災群眾,將68名群眾從廢墟中解救出來。

5月14日,救援部隊穿越「鬼招手」路段,緊急運送受傷群眾。易開紅 攝

傷員往外送,官兵往裡沖。救災中面向死亡谷底的逆行,成為了每一名戰士的共同選擇。「雖然來自不同部隊,但是大家拯救生命的心是一致的。」作為首批挺進災區的550名官兵中的一員,李春生深刻體會到了那一刻的生死時速。

在抗震救災的部署圖上,無數支隊伍也馬不停蹄地奔向各個災區,與這550人共同組成了抗震救災的滾滾洪流。挺進銀廠溝、打通生命線、挺進大龍潭、勇闖回龍溝、突擊小龍潭、九峰山大營救……官兵們從死神手中搶回了一個個生命,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再次回訪龍門山鎮和銀廠溝,震區換新顏。援建的學校、醫院、社區美麗祥和,街頭巷尾傳來淳樸鄉音,當地群眾看到身著迷彩的戰士,都會停下腳步,熱情地問候著。

官兵們在救災和災後重建中的英勇表現贏得了當地群眾的擁護。圖為官兵剛一下車,當地群眾便迎上來獻上鮮花。胡爾根 攝

空中俯瞰災後新建的龍門山鎮「山水人家」生態居住區。軍報特約記者 劉應華 攝

汶川十年,浴火重生,如同《眾志成城 托舉生命》這幅照片一樣,成為所有親歷者共同的難忘記憶。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胡爾根

編輯:毛志文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zgjw_81@126.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當毀滅遇到新生:災區孩童便多了十七份母愛!
多圖預警!帶你去看軍營春天裡最美的色彩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