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先感受到船堅炮利的不是清朝人,而是明朝人?

最先感受到船堅炮利的不是清朝人,而是明朝人?

明清戰爭確實推動了中國火器的發展,準確的說是改造西方火器的速度。或許許多朋友一時接受不了,容我慢慢說來。

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寫道「準確的說清軍裝備的是兩百年前的洋槍洋炮」。這句話很發人深思。兩百年前的明軍裝備著什麼樣的火器?他們眼中的西方火器到底如何?《清朝火器真的落後於明朝嗎?》


1、正德時候已經感受到了

正德十二年,也就是1517年,在一支由四艘帆船組成的護航艦隊護送下,葡萄牙派往中國的首位使臣皮雷斯抵達廣州。為了向中國人民表達敬意,下令升旗鳴炮。火炮的威力讓社會恐慌,讓官員重視。征伐四海:明軍主力部隊的變遷史

佛郎機

親歷其事的廣東按察僉事顧應祥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正德間,予為廣東按察司僉事,時巡海副使汪虲進表赴京,予帶管海道。驀有番船三隻至省城下,放銃三個,城中盡驚。」

這個令人震驚的歐洲火炮,因葡萄牙別稱佛郎機,也被人們叫作佛郎機。這是一種流行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前期的歐洲早期後裝炮。

與中國傳統火銃相比,來自歐洲的佛郎機炮具有明顯優點:它採用母銃銜扣子銃的結構,較好地解決了管內閉氣問題;母銃裝彈室大於銃管,且呈肩形敞口狀,便於安放子銃;母銃管壁加厚,能夠承受較大膛壓,保證了發射安全;炮身兩側安設炮耳,便於在炮架上的安放、轉動;配備準星、照門,提高了命中精度。

佛郎機

之後屯門海戰等,明軍在震驚之後,開始引入佛郎機,實現武器的更新換代。


1601年,被稱為紅毛夷的荷蘭人突襲澳門,其炮艦規模著實震撼了不少中國人。王臨亨以「其舟甚巨,外以銅葉裹之,入水二丈」來描述荷蘭戰船的高大堅固。把荷蘭海舶之巨大體量作為觀察的重點。

荷蘭戰船

1604年,一支由四艘戰船組成的荷蘭艦隊,進佔澎湖。福建方面親眼目睹荷蘭人的堅舟巨炮,因此留下了對於荷蘭炮艦的深刻印象。李光縉在《卻西番記》中描述的荷蘭戰艦是:「舟長二十餘丈,高數丈,雙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鋈金錮之。四桅,桅三接,以布為帆,一桅堅樹,二候風之恬猛為升降。中橫一桿,桅上有斗,斗大容四五十人,繫繩若梯,上下其間,或瞭遠,或有急擲矢石。舟前用大木作照水,後用柁……左右兩檣列銃,銃大十數圍。」

嘉興李日華在1609年9月的一則日記中寫道:「紅毛番……其船甚長大,可載千人,皆作夾板,皮革束之。帆檣闊大,遇諸國船,以帆卷之,人舟無脫者。」

同安池浴德稱,荷船「十倍戎艘,內格三層,外附鐵板,銅銃金刀,精利甲於被邊」,「我之舟與器皆不及夷,殺之是往遺之禽也」。

時任福建巡撫黃承玄甚至用以卵擊石來形容中荷雙方的裝備差距。張燮《東西洋考》描述的荷蘭戰船出現在萬曆末年,「舟長三十丈,橫廣五六丈,板厚二尺余,鱗次相銜,樹五桅」。規模已較前增大。

紅衣大炮

戰船如此,隨船火炮更是猛烈。前述李光縉說,荷蘭戰船規模巨大,左右兩檣皆列大銃,「銃大十數圍,皆銅鑄;中具鐵彈丸,重數十斤,船遇之立粉」。沈德符描述的荷艦炮戰是,「彼姑以舟中所貯相酬答,第見青煙一縷,此即應手糜爛,無聲跡可尋,徐徐揚帆去,不折一鏃」,而「官軍死者已無算,海上驚怖」。

荷蘭人的船大、炮猛,英國人也是。明朝在接觸後引入其紅衣大炮,作為遼東戰場的主力武器。

這一時期,明朝人已經發現自身火器落後西方,深感「船堅炮利」,在震驚之餘,積極學習西方,師夷長技。


陳繼儒:《晚香堂集》卷三《賀福建南大中丞平紅夷序》,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66冊,第590頁。

王臨亨著,凌毅點校:《粵劍編》卷四《志遊覽?九月十四夜話記附》,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03頁。

王臨亨:《粵劍編》卷三《志外夷》,第92頁。

歷史真相:清軍真的是幾萬人打敗了百萬明軍嗎?

茅瑞徵:《皇明象胥錄》卷五《和蘭》,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10冊,第621頁。

李光縉:《景璧集》卷九《卻西番記》,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5頁。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八八《王惟儉傳》,第7400頁。

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卷一,續修四庫全書第558冊,第292頁。

沈演:《贈晉登萊督府序》,沈有容:《閩海贈言》卷三,台灣文獻叢刊第8輯第56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版,第57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枚明粉 的精彩文章:

遼東戰爭期間,撫順追擊戰明軍的傷亡情況
風雲塞上:明代的邊兵戰鬥力到底如何?

TAG:一枚明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