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外國醫生怎麼看中國醫療?

外國醫生怎麼看中國醫療?

中國的醫療,總是「新聞」不斷。在外國醫生眼中,是怎麼看待它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的呢?

Lens採訪了五位身在中國的外國醫療從業人員,他們都在中國行醫多年,對中國社會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他們分別為:

全科醫生聖西睿智(Richard Saint Cyr)

臨床心理醫生麥豐華(Mike Mehrvarz)

內科專家張全亮(Eddie C. Cheung)

兒科醫生及外科專家易欣(Ibrahim Salahat)

《柳葉刀》雜誌高級執行主編比爾·夏思格(Bill Summerskill)。

其中,前四位是在北京外資診所工作的醫生,後一位負責管理《柳葉刀》在亞洲的相關工作。

PART

初級保健制度:關鍵是信任的缺失

初級保健制度(Primary Care)是世界範圍內驗證的、一種經濟效果最佳的、將「保持健康」和「恢復健康」合二為一的體系。該制度通過在固定社區安置適當數量的家庭醫生,在醫生和社區居民之間建立起長達幾十年、高度信任的關係,不僅可以長期提供健康信息、治療各種常見慢性病和輕微急性疾病,還可以在必要時將病人轉移到專科醫生處就診。

但在日常經驗中,普通中國人仍對此類醫療機構缺乏信任和使用意願,診所醫生的水平也普遍較低。這種政策和現實的差距,必須靠加強多方對初級保健制度的理解來減小,並最終用醫患間的信任來填補。

聖西睿智在北京做了多年的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ce)。他說,「在世界很多地方,當一個人生病時,他首先會去看自己的初級保健醫生,而不是專科醫生。但在中國事情卻恰恰相反。全科醫生不僅對病人進行治療,也對其生活習慣提出改良建議,因此在疾病預防方面,全科醫生扮演著一種『健康守門人』的角色。」

易欣也是一名全科醫生,每天大概看20個到30個病人,「我可以解決其中至少95%的問題。只在很少的情況下,我才需要把病人轉到專科醫生那裡去。」

他曾多次陪病人到公立醫院的急診科就診,看到那裡有成百上千人在等待治療,很多只是發燒、拉肚子或者有某種炎症。「似乎急診科醫生現在在中國部分扮演了全科醫生的角色,這使急診的狀況變得非常糟糕。事實上,急診科的設計理念是,那裡醫生的職責只是保證病人能夠活下來,直到他能在合適的時間接受專科醫生的治療。我看到中國政府建立了一些社區診所,但在我看來,這些診所十分糟糕。那裡沒有設備、沒有接受過良好訓練的醫生,因此人們根本不願去。我在工作中也接觸過一些中國的家庭醫生,他們存在的嚴重問題是,在其自身專業之內,他們很棒,但只要偏離專業一點,就……他們沒有綜合性知識。」

比爾·夏思格長期從事學術研究。他注意到,大部分中國醫生不願意成為家庭醫生。「家庭醫生無法帶來高收入和好名聲。在中國,不僅老百姓對初級保健的態度需要改變,醫生同樣需要改變。出於自己的經驗,我知道家庭醫生在智力和體力方面要求很高,而且你還必須了解並能夠使用各類藥物,因此說家庭醫生專業性更差顯然是錯誤的。同時,作為病人要知道,醫院主要是為接診嚴重疾病所設計的。公立醫院的醫生習慣使用儀器,而家庭醫生喜歡使用傾聽和觸摸的方式。我常聽到中國百姓埋怨醫生亂開藥和亂進行檢查,但在我看來這件事不存在誰對誰錯,因為當你期待那些經過嚴格訓練的專科醫生為你治療簡單疾病時,結果可能就是低效的。」

在比爾·夏思格看來,中國初級保健制度雖然已經建立,但仍被廣泛認為是缺失的,關鍵是信任的缺失。「這對中國醫患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中國應該開始建立起一種根植於信任的新文化。大眾對於存在哪些醫療服務現在是不清楚的。這可能意味著,人們無法接受到對他們確實有益的醫療,卻在期待著一些不現實、不存在的醫療服務。這種理解不僅需要醫患之間的良好溝通,也需要政府加強公共教育。」

PART

中國式健康觀念

毋庸置疑,中國人正在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健康和保健的重要性,這從國人健康消費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人均醫療保健支出不斷增加,在健康投入方面的選擇正在變得更加多元。這在外國醫生眼中,仍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聖西睿智醫生注意到中國大眾熱愛做各種健康檢查,「但中國的體檢中心最大的問題是那兒從來沒有初級保健醫生。這些公司所做的大部分檢查是沒有依據的,在其他國家根本不會做。尤其是那些癌症篩查,很多都不準確,但是中國人似乎尤其期待各種癌症檢查。我和太太一起去過某家體檢中心三次,從沒一個人問過我的家庭病史、我最近在服用什麼藥物、我是否抽煙……體檢並不是一個十分良好的健康投資方式,它最糟糕的問題是讓人們離開體檢中心時認為自己毫無問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我看來,這是錯失的、藉以教育民眾的絕好機會。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急需建立初級保健制度,或者把初級保健和體檢聯繫在一起。」

張全亮醫生也認為單純的體檢是不足夠的。他建議中國人到一定年紀後,都應該去做大腸鏡和胃鏡檢查。因為只要及時發現,大腸癌是所有腫瘤里最容易預防和治療的。而這種疾病在中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和人們的飲食結構改變有很大關係。原來人們吃五穀、蔬菜和少許肉類,現在往西方的高脂肪、高熱量、細纖維方向轉變,這都影響了大腸癌的發病率和發病年齡。大腸鏡每十年做一次就可以。

另外,「中國衛生環境不好,很多人喜歡在路邊攤吃飯,很容易就會通過食物感染到幽門螺旋菌。幽門螺旋菌是引起胃潰瘍和胃癌的最大原因,感染初期沒有任何感覺。但通過胃鏡,醫生可以很輕鬆地看到,及時發現就能達到95%的治癒率。但在中國的問題是,即使你了解了這類信息,想要進行自我篩查,你也很難去主動利用公立醫院的資源。假如50歲後去公立醫院主動要求做大腸鏡檢查,大概也沒有醫生會理睬你。」

張全亮提到,以上是出自一個重要的概念:自我篩查,「這必須靠公共教育來推動。在美國,普通人對疾病預防擁有很強概念。包括傳媒在內,很多渠道都在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做這些篩檢工作。自我篩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乳腺癌。在國外,十幾歲剛來月經的女孩就會學會自己做乳房檢查,到了40歲則每年要做超聲檢查。可是在中國,一般都是在胸部有分泌物、癌症已經轉移到淋巴腺上之後才會發現,治療效果當然差了。」

聖西睿智則發現,「似乎每個中國人生來都懂得陰陽、寒食、暖食、每個季節該吃什麼……同時,每個人也都會通過中醫進行自我診斷和治療。」他認為中醫的根本理論——保持身體平衡——是很健康的。「只是從西方角度來看,中醫理論不具有太多證據,也很難找到有證據的論證文章來證明中藥的功效。」而另一方面,中國人又濫用抗生素,「他們希望醫生給他們輸液開藥,如果醫生不這麼做,他們會覺得沒得到很好醫治。」

「中醫最大的問題仍舊是缺乏科學論證。」張全亮說,「西藥的質量控制做得很好,你去任何藥店買葯,只要名字、包裝和廠家是一樣的,藥物之間幾乎就不存在差別。而中藥,把從上海、廣州、北京三地不同的同仁堂買到的同一種成藥拿到實驗室去化驗,藥物成分都區別很大。」

比爾·夏思格則認為,中國在公共健康領域最大的挑戰是吸煙。這是巨大的健康負擔。「另外,吸煙和中國嬰兒夭折及天生殘疾之間已被證實具有確定的關係。」

PART

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治療:用理解消除恐懼

在可以預計的未來,心理問題將成為中國另一巨大健康負擔。這一方面是因為發病人數的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則因為健全診療體系的缺失。在中國,心理和心理引發的行為疾病占所有疾病的23.6%,同時中國的自殺率極高。不幸的是,在中國,人們尤其不願在出現此類問題時去就醫。

臨床心理醫生麥豐華希望通過Lens讓中國百姓意識到,心理疾病是非常尋常的疾病。

「心理問題包括:壓力、焦慮、抑鬱、孤獨、不斷增加的不忠和離婚;無論情緒和身體代價是什麼,不顧一切也要保住面子;過度吸煙、飲酒,甚至濫用街頭藥物;面對快速和持續改變所引發的壓力;處理嚴峻的競爭關係和不斷增加的工作需求;現代化和傳統價值之間的矛盾;物質主義的增強,永遠不能為你所擁有和得到的感到滿足……」

麥豐華介紹說,「孩子們面臨的問題也不小。注意力缺陷、孤獨症、阿斯伯格、學習困難、行為問題、網路成癮、代溝問題、面對過多作業時的焦慮甚至抑鬱;必須給大人面子,並滿足他們強加給自己的夢想所帶來的壓力;小小年紀承擔大人的責任;由於父母的要求,擁有很少的時間玩耍;缺少家庭時光;被不理解他和他的世界的祖父母或保姆養大;掙扎著得到同齡人的認可等。」

「不幸的是,在中國,除了缺乏對於心理問題的理解和必要的公共教育外,尋求心理健康服務也會被認為是丟臉的事」。在中國待了很多年的麥豐華自然了解到這方面的進步,但他還是提道:「目前在治療方面最大的問題是,並沒看到類似嚴格的醫師准入控制」。

PS:醫療是一個科學體系,這些觀點也未必完全正確,可以在具體情境下討論。遇到相關問題時,也請諮詢專業人士、謹遵醫囑。

報道原載2014年6月號Lens。

文: 胡陽瀟瀟

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Lens日課

每天清晨提醒你「好好聽畫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ns 的精彩文章:

猛關上我的耳朵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