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男性跟女性休一樣長的產假?不妨認真對待

讓男性跟女性休一樣長的產假?不妨認真對待

要點 | 速讀

1、職場對女性的一些歧視並非來自於觀念上的偏見,而是很現實的問題,造成孕婦歧視問題棘手、難解。

2、不少人提出延長男性陪產假的方案,但乍看之下問題多多。

3、從國外經驗來看,延長男性陪產假有著深遠的好處,面臨的問題也並非不能夠解決。女性就業性別歧視問題與低生育率現象關係緊密,這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文 | 丁陽

最近,性別議題鬧得沸沸揚揚,昨天一個「老公為娃戒10年煙癮後要妻子降級化妝品」的新聞就引來了很多口水,「女權婊」、「直男癌」帽子扣得不亦樂乎。甚至是男性向女性提供些夜間出行的善意,也必須小心翼翼,不能讓善意變得咄咄逼人。其實,有一個方法能夠讓男性女性都皆大歡喜、促進性別和諧——落實男性陪產假,這真的是一個很值得認真對待的建議。

女性就業歧視問題棘手,很多為女性著想的建議成了「餿主意」

中國女性在職場的地位高嗎?對於有著「婦女能頂半邊天」記憶的國人來說,這本是一個頗為值得自豪的方面。相比起日韓等傳統東亞保守文化國家,中國女性的就業傾向是強烈得多的,去年「中國女性勞動數據碾壓世界」的新聞還一度傳播甚廣。

然而,這個問題歧視並沒有那麼樂觀。專題《中國女性工作率「碾壓」世界?是個誤會》曾指出,1990年以來,「中國女性工作率」這個數字一直在下降,這是因為勞動力市場改革廢除了計劃經濟時期的就業保護,促進兩性平等的措施力度也在改革開放後減弱,使得就業上本就弱勢的女性面臨了更大的社會風險。

近幾年頻頻受到關注的「企業歧視孕婦」事件就是最為典型的現象,許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詢問女性求職者是否結婚了,是否有孩子了,甚至會詢問是否有生育計劃,將女員工懷孕視為重大風險,從而讓很多女性在職場面臨的機會明顯少於男性,環境變得苛刻。

延長產假讓一些企業更不願意僱傭女性員工

然而問題的棘手之處在於,職場對女性的這種歧視並非來自於觀念上的偏見,而是很現實的問題——僱傭成本增加怎麼辦?替代人選怎麼辦?考慮到L型經濟新常態下中小企業經營的不易,很多人都會對企業的一些做法予以同情。比如去年一則「女白領入職3天宣布懷孕,休完產假就辭職」的新聞就引發了很多網友的憤怒,認為這位女白領毫無「契約精神」,「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以後企業更不敢招女員工了。

正是這種想法,讓很多本是為女性著想的政策建議,遭到了苛刻的審視。比如,「給女性三年產假」,表面上是優待女性,給兼顧孩子和工作女勞動者減輕負擔,但正如社會學博士錢岳所說,「一生娃休三年,用人單位還敢招年輕女性嗎?即使招了,敢把她們放在重要的崗位上嗎?女性休了三年,還能重新返回勞動力市場嗎?」

類似政策還真不少,比如前不久河南省就《〈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實施辦法》徵求公眾意見,提出「在重度痛經或者經量過多的,給予一至二日帶薪休息;懷孕不滿3個月且妊娠反應嚴重,或者懷孕7個月以上的,不得安排其從事夜班勞動;用人單位給女職工每月至少發50元衛生費……」網友就直接開噴這是「政府慷企業之慨」。(今日話題《「每月給女職工發50元衛生費」,好心可能辦壞事》)

那麼,怎麼辦?反向思考一下,給女性優待可能會妨礙她們的職業前景,那麼給男性也予以優待,妨礙一下他們的職業前景,不就能實現男女平等了嗎?所以,越來越多人提出,給男性延長並落實陪產假。比如今年江蘇省的人大會議上,就有10名人大代表聯名呼籲:給男女雙方128天的產假和陪產假,妻子休完產假後丈夫接著休等長的陪產假。一來為全面二孩的實施創造條件,讓父母免去照顧孩子的後顧之憂,從而有更強的生育意願;另一個目的就是營造男女平等的社會氛圍,一定程度上消除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促進社會向善向好發展。

這個做法,行得通嗎?

延長男性陪產假,看上去也會有很多問題

首先容易想到的,是企業依然不喜歡這個方案——本來女性休產假就足夠讓中小企業難受了,男性再跟女性休一樣長的假期,這怎麼能夠負擔得起。更何況,大部分企業的員工還是以男性為主,女性員工所佔比例相對較小。男性員工的假期增多對企業的影響甚至要更大一些,有說法是相當於一個企業每年增加5%左右的用工成本。而且,有論者提出,無論是在國企還是私企,尤其是小單位、小公司,很多職位都是專崗專職。女員工休產假實屬不得已而為之,男性再休陪產假,公司的運作很可能就斷了,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人去頂替那個環節。

更宏觀點考慮,對於步入L型經濟新常態的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說,給男性延長陪產假乃至於跟女性休一樣長時間的產假,都可能會影響經濟增長,所以這樣的方案必須是審慎對待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很多男性自身可能也不願意休陪產假。法制日報採訪的一位剛成為母親的女性就表示,「我生孩子的時候,我先生加上雙休一共休息了五天,而且我先生向單位申請的是事假,並非男性陪產假。」她表示,她先生所在的公司一直以來都沒有男性請15天陪產假的先例,這基本上已經成為公司默認的「傳統」。「他在保險公司上班,平時就忙得腳不沾地,休年假時都得加班,他們公司所有人都沒有請過15天這麼長時間的假。半個月的時間,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太大了,領導肯定不會允許的。」

在當今中國社會,「陪產假」往往無法落實。(轉自法制日報)

事實上,有社會科學家發現,當男性看起來沒有完全致力於工作時,他們的收入及晉陞前景會受到影響。休三周陪產假,不就像是「怠慢工作」嗎?儘管從政治正確的角度講,這毫無疑問是有問題的,是種偏見,但當前中國社會,職場的普遍風氣就是如此。日本也是類似的情況,2015年日本非營利組織Fathering Japan的調查結果顯示,妻子分娩後,沒有為幫助妻子育兒而休假的男性比例達50.4%。即使休假,佔總體45.6%的男性也是請帶薪假,請育兒休假(產假)的僅為4%。調查還顯示,日本男性想要請陪產假,要看「上司是否會主動關心這個問題並創造有利條件」,「人事部能否給予確認」,「產後8周內請假對晉陞等沒有負面影響」,條件能夠基本滿足才敢去請假。在中國恐怕也是這樣,甚至在很多單位,「不得請陪產假」已經如前述例子那樣,成為默認的潛規則。

還有人乾脆地認為,就算讓陪產假延長,也解決不了就業性別歧視的問題,原因是「男女在體質、創造力、專註力、耐挫力等許多方面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再加之中國傳統觀念中,女同志一般有責任承擔更多的家庭事務,包括教育孩子,照看老人,這無疑又會影響到女性的工作,所以,就算丈夫的陪產假和妻子的生育假一樣長,用人單位仍然會更多的青睞男性。」並認為,「在哺育嬰兒的過程中,丈夫往往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大幅延長男性職工的陪產假,多多少少會形成浪費,完全沒有必要。」

但這些問題其實是有可能解決的,更重要的是,延長並落實男性陪產假好處多多

那是不是就此可以認為,「延長男性陪產假」此路不通呢?

並非如此,把眼光放長遠來看,一些問題是可以得到克服的,更重要的是,延長並落實男性在生育方面的假期的好處,說不定是值得犧牲一定代價去換取的。

首先,有研究顯示,如果男性在孩子出生之初花時間照顧他們,在接下來幾年他們也會在這方面投入更多,這樣女性就可以有更多時間工作和賺取更高的薪資。並且有證據顯示,更好的男性陪產假制度有助於縮小兩性之間的收入差距。作為全世界的產假福利最慷慨的地區,瑞典政府的研究表明,父親每休一個月的陪產假,母親未來的年收入就會增加近7%。這並非來自於政府或企業的獎勵,而是源於女性在感覺到養育孩子的責任能被分擔後,工作的熱情會更加積極。這有助於減少企業對員工「過多投入到家庭」這方面的擔憂。而且,一個能盡量避免性別歧視的工作環境,也有助於生產效率的提高。

男性擔心休陪產假會影響收入及晉陞前景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風氣的變化得到解決。據《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記載,40年前瑞典成為率先實行男性陪產假制度的國家後,瑞典的爸爸們要是哪個敢休「陪產假」,會被嘲笑為「天鵝絨男」(天鵝絨是上世紀70年代流行的一種中性風格面料)。但如今,在北歐、東歐乃至世界上很多國家,男士推嬰兒車的現象已經非常流行,奶爸之風開始在全球盛行。即使是德國這種向來比較傳統、保守的國家,自產假政策改革之後也出現了大幅度變化。在2006年,只有3.5%的父親休產假,2008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至21%,現在已接近30%。在美國加州,自給父母雙方都提供帶薪產假的法律2004年生效以來,新生兒父親休帶薪產假的幾率增加了46%,第一次當爸爸或其所在單位休產假較普遍的人幾率尤其大。

瑞典人正在打破傳統的兩性家庭分工。(轉自好奇心日報)

如今,那些實行男性陪產假的國家,其政策可以說越來越堅定,甚至越來越「變本加利」。在瑞典,政府規定,育兒假總長度為480天,其中60天為母親專用,另60天為父親專用,餘下天數供父母酌情選用。480天中390天領取原收入的80%,餘下90天領取固定金額,約為每天20歐元。2008年,瑞典還出台了專門的「產假平等獎金」——從2008年7月1日開始,瑞典休產假的人們還可以獲得一個額外的獎勵:因父母雙方平分假期而獲得的國家補貼。按照480天生育假計算,如果新生兒父母的休假時間越趨於「對半分」,則每日可獲得的補貼就越高(休假一方低於90天則沒有獎金)。

通過這種激勵的方式,可以鼓勵男女雙方儘可能地平分假期。由於不論男女均可能請長期的產假,所以在瑞典就業市場上,會減少很多專門針對女性的歧視。瑞典25-49歲間女性就業率2008年時就已經達到了79.8%,而OECD(經合組織)的平均值只有71.9%。

這樣的產假政策,結合高額的生育津貼和優質的幼托服務水平,瑞典的生育率在2009年為1.94,為歐洲第4高,因此在整個家庭政策上,都成為了歐洲的楷模。生育率只有1.36的德國,其包括產假政策在內的家庭政策,2007年起就開始向瑞典學習。德國目前的產假政策是,在孩子出生後的1年內,停職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一方每月可得到相當於本人稅後月收入67%的補貼。接下來,父母還可以享受最多24個月的不帶薪產假。並且,如果父母雙方都休假,總計可以領取最多14個月補貼;如果只有一方休假,則最多只能領12個月補貼。

產假制度對德國父親的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者發現,相比休產假之前,休完產假後,德國父親平均每周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減小了4小時左右,而他們每天花在照料、陪伴、教育孩子上的時間增加了1小時。而且,那些獨自休產假的父親,在產假過後,在照料孩子上投入的時間會更多,甚至還會做起了家務,這無疑會更加促使女性投入工作。那些認為「在哺育嬰兒的過程中,丈夫往往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甚至是「無所事事」的陳腐觀念,該得到革新了。最重要的是,每位參與型老爸日後又會成為他兒子的榜樣。(錢岳《與其延長女性產假,不如讓男性也強制性休假》)

女性在勞動力市場越不受歧視,生育意願就越強,兩者是互相促進的

對於當今中國來說,對女性就業性別歧視問題的重視還非常不夠,加強對這一問題的審視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這一問題,與生育問題關聯得又是如此緊密。在老齡化、少子化日益嚴重的今天,解決低生育率問題可以說是極端重要的,而且如今低生育率的癥結早已不在生育政策方面,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起決定性作用。正如學者蒙克所說,只有當生育帶來的風險能夠被妥善應對時,當代中國女性才可能願意生育子女。 在應對生育風險的傳統手段式微(例如家庭結構向缺乏父母輩支持的核心家庭轉變)的情況下,女性只能依靠增加自身經濟收入和提高購買力來規避生育風險(例如在市場上購買由月嫂和育兒嫂等提供的昂貴的0-3歲嬰幼兒看護服務)。 女性對勞動力市場的參與程度越深(收入越高),這種規避能力就越強,從而生育意願就越高。 這樣就形成了今天中國女性勞動參與和生育之間的正相關關係。(蒙克《「就業—生育」關係轉變 和雙薪型家庭政策的興起》)

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生育意願是存在正向關係的

所以說,不要總是說問題解決起來困難,而是應該意識到,解決女性就業性別歧視問題,是非做不可的事情。這個問題不能甩鍋給企業,而是需要政府整體規劃統籌,甚至於犧牲一時的GDP增長,也要想辦法去改變現狀。

事實上,觀念層面的變化可能反而是容易的,麻煩的是執行層面的。比如說,規定延長陪產假,對於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而言,落實相對容易,但在私企,就可能會傾向於不批准假期,或者以事假、年假代替陪產假。這會產生新的不公平,以致人們心生不滿。但不管怎樣,該嘗試還是要嘗試,不妨在某些地方試點。

《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節目,很大程度上讓國人意識到父親應該在養育孩子上發揮更多作用

理想狀態下,男性和女性享有同樣長的育兒假期,從而有更好的生育意願,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環境,企業不再有針對孕產婦的隱性歧視,男女員工在更好的氛圍中工作。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願這一政策能夠儘早實現。

第4237期 出品 騰訊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系今日話題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話題 的精彩文章:

28萬元彩禮不退竟被滅門?這個移花接木的謠言別再信了!
為什麼有人喜歡偷人家的香蕉、芒果、豆角

TAG:今日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