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常勝將軍林彪在東北擊敗一堆黃埔校友,蔣介石質問杜聿明,為什麼一期的打不過四期的?

常勝將軍林彪在東北擊敗一堆黃埔校友,蔣介石質問杜聿明,為什麼一期的打不過四期的?

原標題:常勝將軍林彪在東北擊敗一堆黃埔校友,蔣介石質問杜聿明,為什麼一期的打不過四期的?



四平戰役期間的國民黨高級軍官,圖為白崇禧與孫立人


林彪比杜聿明先入東北


蘇聯紅軍對日本關東軍成功的裝甲閃擊戰徹底摧毀了日本在亞洲大陸上最後一塊立足之地,同時也使東三省進入了一個權力真空期。

毛澤東比所有人都敏銳地認識到東北對於中國革命的意義。


因此,原本要南下山東的林彪在半道上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和冀熱遼、延安、山東等解放區抽調的10多萬部隊、2萬多黨政軍幹部一起北上東三省,建立了後來威震天下的四野的前身——東北民主聯軍


毛澤東把經略東北的重任交給了林彪,而蔣介石則把寶押在了杜聿明身上。


林彪前腳剛到東北,杜聿明後腳就帶著第13軍和第52軍(關麟征的基本部隊)殺到了。1945年11月15日,杜聿明率部進攻山海關,10天之後攻克錦州,一路向北,兵鋒直指瀋陽。解放戰爭東北戰場的大幕便由這兩位黃埔生拉開了。


論資歷,林彪只是黃埔四期,杜聿明參加東征時,林彪才剛到黃埔島。但林彪確乎一位戰爭天才,及至抗戰,他已成為八路軍三位師長之一,雖然仍比時任第五軍中將軍長的杜聿明低一級,但論知名度,已經頗有分庭抗禮之勢。


1937年9月,林彪指揮115師在山西平型關打了日軍第21旅團的埋伏,雖殺敵不過千餘,卻破滅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對鼓舞民心士氣意義非凡;


兩年後,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領國民黨軍中唯一的機械化軍——第5軍在廣西崑崙關與日寇惡戰,斃敵4000。


林彪打的巧仗,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杜聿明打的則是硬仗,仰攻崑崙關,鏖戰而勝。


巧的是,為兩人的威名當了墊腳石的都是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師團下屬第21旅團。


如今,兩人在東北重逢,黃埔一期對黃埔四期,傳奇就此開始。

打下錦州後,杜聿明迭電蔣介石,要求速派大軍北上。蔣介石遂將其五大王牌中的兩支精銳——新1軍和新6軍交給了杜聿明,一併被派往東北戰場的還有盧浚泉的第93軍、陳明仁的第71軍、曾澤生的第60軍。


孫立人的新1軍是1946年3月用美國軍艦從廣州運到秦皇島的。這支在印緬戰場上把日軍打得七零八落的全美械化部隊,一到東北後就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戰鬥力。


剛剛走下美國軍艦的新1軍即乘著汽車和坦克一路攆著東北民主聯軍向北奔跑,中長線上傳出的儘是新1軍的捷報:3月24日,攻下鐵嶺;3月27日,進佔開原;4月4日,拿下昌圖。鋒芒所及,簡直無可阻擋。


客觀的說,無論裝備還是兵員素質抑或作戰經驗,剛剛成立不久的東北民主聯軍都絕非國民黨中央軍的對手。


尤其是新1軍這樣全美械化裝備、又經歷了抗戰洗禮的精銳。所以自杜聿明出關起,東北民主聯軍多主動撤退,避敵鋒芒,尋機作戰。這樣的戰略收縮一直到四平。



四平位於東北中部平原,當時是一座擁有十餘萬人口的現代化中等城市。處在中長、四洮、四梅三條鐵路的交叉點上,是通向東西南北滿的咽喉要地。


杜聿明和林彪的第一個真正戰場擺在了這裡。杜聿明率兩大王牌軍烽煙滾滾而來,寄望一戰奪取四平,進而抵定東北大勢。林彪則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集結十萬東北民主聯軍,準備化「四平街為東方馬德里」。


戰鬥在四平周邊近百公里的戰線上展開,雙方都拼盡全力。鏖戰月余,杜聿明憑藉裝備和兵員素質佔據了上風。而林彪則審時度勢,判定繼續堅守四平有被新6軍包抄側背的危險,遂主動放棄四平,引兵北撤。杜聿明窮追不捨,一路北上進抵松花江邊。至此,杜聿明在國軍中的威望達致頂峰。


四平一戰,東北民主聯軍最終戰略性撤退,但這並不是林彪的失敗,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尚存,並據有松花江北岸根據地。此後一年間,林彪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並在新開嶺尋機全殲杜聿明部一個整編師。

杜聿明也迫於戰線拉長,兵力不敷使用的壓力,被迫定下北守南攻的戰略。國共雙方沿松花江形成戰略對峙。


1947年夏天,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捲土重來,凌厲的夏季攻勢甫一展開便克城數十座,殲滅國民黨軍近4個師6萬多人。


在結束攻勢前的最後一戰中,林彪將目標鎖定在四平。四平城裡坐著的是國民黨軍第71軍軍長陳明仁,黃埔一期畢業生,林彪的大學長。


當年黃埔軍血戰惠州時,陳明仁第一個奮勇登城。戰後,蔣介石親令陳明仁立於城牆之上,接受全軍的敬禮,並領頭高呼「向陳明仁學習」。陳的驍將之名遂遠播四海。陳明仁一生別無他好,只痴迷於軍事。


抗戰中,陳明仁率軍參加滇西反攻,與日軍血戰松山,得蔣介石親令嘉獎,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


此次孤軍堅守四平,陳明仁發現,全城的沙俄時代的哥特式建築和日本人的東洋建築竟然是按照現代戰爭的防禦要求來設計和建造的。在陳明仁的嚴令下,四平全城迅速成為一座堅固的防禦堡壘。


陳明仁的這套立體防禦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從日本人那裡學來的。當年的滇西反攻,中國軍隊以極其慘重的代價攻下了松山和龍陵。陳明仁曾親自踏勘日軍工事,頗受震憾。


對林彪來說,一年多以前四平城外那場持續了32天的血戰是他的一塊心結。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聯軍第1縱隊全部、遼吉縱隊(第7縱隊)全部、第6縱隊17師附加東總直屬炮兵5個營共7個師7萬多兵力組成攻城集團,由第1縱隊司令員李天佑統一指揮。林彪則親自指揮6個縱隊加7個獨立師共17個師的兵力進行阻援作戰。


1947年6月14日晚20時,四平攻堅戰以數百門火炮的齊射拉開序幕,這是自紅軍時代以來,中共武裝力量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使用重火器,四平一時山搖地動。但後續攻堅卻遭遇強阻,演變成逐房爭奪的血腥巷戰。陳明仁甚至連當年十九路軍在淞滬抗戰中曾經用過的「撒豆成兵」的陰損招都使了出來。


苦戰近一個星期,解放軍付出重大傷亡終於佔領了四平大部,第71軍守軍傷亡過半,陳明仁的胞弟陳明信也做了解放軍的俘虜。眼看勝利在望,卻不料風雲突變。杜聿明調動了4個軍9個師的兵力,分南北兩路向四平側後包抄。攻城部隊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無奈之下,6月30日,林彪下令攻擊四平的部隊全部撤離。

四平血戰堪打成平手,國民黨卻將之吹噓為「四平大捷」,「陳明仁防線」的威名遂全國皆知。


直至1949年陳明仁與程潛在湖南醞釀和平起義,這位一生只知打仗的「兵痴」還躊躇再三,自覺四平街欠下中共血債甚多,罪孽深重,後得毛澤東傳話開解方得釋懷。



十五年後戰場再重逢


如果說在四平,杜聿明佔了上風,陳明仁用半個71軍換來個平手。那麼接替杜聿明的陳誠則在林彪手下吃了大虧。


1947年年中,杜聿明因嚴重的腎結石被迫離開東北保安司令的職位前往北平就醫。蔣介石遂派遣來心腹陳誠打理東北。此時的陳誠剛晉陞陸軍一級上將,正志得意滿。


甫到東北,便以東北行轅主任之名大興人事更替,他先撤銷了東北保安司令部,架空鄭洞國,隨後又在老蔣面前重重地參了陳明仁一本,指其在四平保衛戰期間浪費軍用物資,陳明仁遂被投閑置散。


陳誠一生擅弄權術,此番東北的人事大清洗目的也是為自己今後的政治前途鋪路,然而機關算盡的「陳小鬼」卻在戰場上被後輩學生林彪大敗,而至顏面掃地,一蹶不振。


蔣介石派陳誠北上,顯然是忘了當年的教訓。陳誠和林彪這對師徒早在1933年就已打過照面。那時的林彪是紅1軍團軍團長,陳誠是蔣軍中路軍總指揮,林彪25歲,陳誠35歲。林彪麾下的紅1軍團兵力不過萬人;而陳誠統領中路軍12個師,16萬人,其中還有後來名列國民黨「五大主力」的第18軍。


這是一場圍剿與反圍剿,也是一場黃埔師生大「聚首」。

林彪是黃埔四期,政委聶榮臻曾是黃埔教官,參謀長陳其涵則擔任過黃埔軍校少校中隊長,紅4軍政委羅瑞卿是黃埔六期生,紅15軍政委左權是正宗地道的黃埔一期。


蔣軍一邊,陳誠是黃埔創建時期的炮兵教官,麾下霍揆彰、蕭乾、黃維、夏楚中、李及蘭、彭善、陳烈、胡啟儒、方天、宋瑞珂、方靖等等都來自黃埔,他們有的與林彪還是同窗,當年一起滾過大通鋪。


兩軍對壘,朱德和周恩來決定佯攻南豐,吸引敵主力;紅軍主力埋伏於黃陂、登仙橋一帶的高山密林中,待機破敵。這一手果然引得陳誠露出破綻。黃陂一役,紅軍主力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圍殲第52師和第59師,生俘師長李明、陳時驥。


僅僅半個月後,陳誠還沒有從初戰慘敗的陰影中回過味來,他的基本部隊第11師又在草台崗被林彪徹底打垮,5名團長被打死4個,師長蕭乾、副師長黃維兩個黃埔一期生是坐著擔架被殘兵抬出包圍圈的。


第四次反圍剿,林彪讓陳誠顏面盡失。但蔣介石顯然是忘了這段陳年舊事,一紙委任狀讓這對師徒再次在東北戰場上相逢。


遺憾的是,師徒對決的結局和15年前沒有變化。


1948年1月,陳誠剛上任不過半年,即遭遇東北人民解放軍發起的冬季攻勢。其時,民主聯軍以一部兵力奔襲北票、黑山、大虎山、台安等地,陳誠誤認聯軍主力已經分散,遂集結15個師,分3路向瀋陽西北出擊,企圖尋找解放軍主力決戰,並解法庫之圍。


結果林彪將計就計,揪住貿然前突的新5軍,以四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將其合圍於公主屯及其周邊地區。僅5天時間,新5軍即被全殲。


公主屯慘敗震動天聽,憤怒的蔣介石親率國防部作戰次長劉斐、陸軍副總司令范漢傑赴瀋陽追究戰敗責任,此時已卧病不起的陳誠於是被免職,調往福州任東南軍政長官,後又赴接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大陸。


「被迫起義」的一期老大哥


鄭洞國


鄭洞國,湖南石門人,黃埔一期生。


東征陳炯明的時候,他和陳賡、陳明仁一起以敢死之勢登上惠州城牆。長城抗戰,鄭洞國率部於古北口禦敵,隨後轉戰保定。台兒庄會戰、武漢會戰、崑崙關大捷無役不與。1942年指揮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與孫立人、廖耀湘等一道抵定緬北,並贏得了美英將領的一致尊重。


鄭洞國前半生不可謂不輝煌,但他絕對沒有想到自己將會以一種奇特的方式結束自己的軍事生涯,而打敗他的,正是低他三屆的小學弟林彪。


1948年10月的長春已是一座鳥飛不進的死城,城外,是林彪的東野第1兵團;孤城之內,鄭洞國和他的國民黨軍第1兵團只能安靜地等待遲早會降臨的命運。戰敗身死,鄭洞國是早有準備的,來長春的那一天他就想到了「成仁」,因為他知道長春早晚是守不住的。他原希望能把部隊拉出來,撤到沈、錦,與廖耀湘合兵一處再從長計議。可老頭子不幹,於是鄭洞國只好「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古今智謀」,讀歷史、懂智謀、學為我用!


10月16日,東野攻克錦州,林彪關上了東北的大門,順帶還在塔山把黃埔一期的侯鏡如擋得不能前進一步。轉過頭來,林彪便要收拾長春了。


此時的蔣介石才想起來要鄭洞國突圍,可沒等鄭洞國部署完畢,曾澤生的第60軍就起義了。這等於徹底宣判了長春守軍的死刑。曾澤生是鄭洞國的老部下,不願看到長官因不識時務而身敗名裂,便給鄭去電希望他共襄義舉。


但鄭洞國拒絕了曾澤生的好意,在跟老蔣電話道別後執意要「殺身成仁」。但他的部下卻不忍心看這位寬厚的老長官走上絕路,遂偷偷下了他手槍的撞針,背著他和解放軍達成妥協。

10月21日,鄭洞國司令部的直屬隊朝天猛烈放槍,佯作抵抗,解放軍也很「配合」的朝天開火。抵抗到底的姿態做足了,給鄭洞國的台階也留夠了,國民黨第1兵團全體放下武器,鄭洞國便這樣奇特地成為了「起義將領」。


林彪在一周之內乾淨利索的收拾了兩位黃埔一期生——范漢傑和鄭洞國,接下來便輪到杜聿明了。



杜本來可以不用再去趟東北這趟渾水的,1947年7月,他就離開了東北,回到南京去治他經年不愈的腎病了。但東北局面每況愈下,接替陳誠的衛立煌又和蔣介石意見相左,無奈之下,杜聿明只好再當「救火隊員」。


但此時的杜聿明也無力回天。東北的國民黨軍被卡了脖子(錦州),掐了尾巴(長春),只剩下瀋陽一座孤城。蔣介石還與衛立煌在到底是守瀋陽還是重奪錦州、撤回關內爭執不休。


9月才上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的杜聿明夾在中間兩頭為難。等到10月中旬,廖耀湘在蔣介石的強令之下向錦州進攻,結果在遼西狹窄的走廊里被林彪的幾十萬大軍團團圍住,殺了個片甲不留。杜聿明剩下能做的就只能將東進兵團的12個師從葫蘆島裝船運回關內。


從1946年的意氣風發到1948年的倉惶逃離,僅僅兩年時間,東北攻守易勢,杜聿明也從榮譽的巔峰跌入谷底,最終在陳官莊這個不知名的小村莊里結束了自己的軍人生涯。


1946年-1948年,敗在林彪手下的黃埔校友摞成了一堆,僅黃埔一期的大師兄就有杜聿明、鄭洞國、范漢傑、侯鏡如四人,更有闕漢騫、潘裕昆、劉玉章、向鳳武、沈向奎一干四期同窗,至於鄭庭笈(黃埔五期)、廖耀湘(黃埔六期)、劉雲翰(黃埔七期)這些小師弟更不在話下。


這場在東北大地上展開的黃埔同學會成就了林彪和四野的赫赫威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杜聿明與一干黃埔同學被送進了北京功德林的戰犯管理所,後來又在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擔任重要工作。

沒有史料表明,他再和林彪有過正式的會談見面。


但他有很多的時間研究解放軍戰爭史,用他的餘生去揣摩1948年蔣介石在瀋陽向他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林彪能打游擊,就地籌糧籌餉,而你就不行?你們都是黃埔生,可你是一期的,他只是四期的,為什麼一期的卻打不過四期的?」


希望各位看客,將本文轉發分享到群、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小編相信,林大將軍的粉還是很多的,閱讀數越多,小編的動力就越大,會編輯更從的好文章給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誠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創或推薦好文章,我們將第一時間發布您的內容,郵箱:107000701@qq.com

聲明: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智謀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每年初二都要還一筆債,整整十年才還清,債主姓章

TAG:古今智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