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全球健康治理·中國貢獻」讓更多國家遠離熱帶病

「全球健康治理·中國貢獻」讓更多國家遠離熱帶病

「全球健康治理·中國貢獻」讓更多國家遠離熱帶病

熱帶病防控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熱帶病防控工作,建立了熱帶病防控機制和專家隊伍,在保障我國公眾健康的同時,也向外輸送中國經驗和智慧。

「全球健康治理·中國貢獻」讓更多國家遠離熱帶病

搭平台建網路

攜手多國應對熱帶病

「2007年,中國成為首個消除絲蟲病的國家;2017年,中國本土感染瘧疾病例零報告,成為世界消除瘧疾進程最快的國家之一;2014年,提出2020年達到阻斷血吸蟲病傳播、2030年達到消除血吸蟲病的目標,目前在12個流行省份中,已有5個達到消除血吸蟲病標準,1個達到傳播阻斷標準,6個達到傳播控制標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說起中國熱帶病防控已有的部分成效,如數家珍。

作為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2015年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病合作中心和國家級熱帶病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016年成立的中華預防醫學會全球衛生分會的秘書處也設在該所。這裡成為凝聚全球衛生專家、開展全球衛生培訓的平台。

「這些年,我們構建了國際或區域熱帶病防治研究網路,建立海外熱帶病防控基地,開展國際高級人才培育和學術交流,參與全球或區域熱帶病的諮詢或技術支持等,將我國的防控經驗向疾病流行國家輸出,多次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好評,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周曉農介紹,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下,該所2017年攜手復旦大學藥學院共同發起有14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亞太地區藥物、診斷和疫苗創新網路」;2017年,組織12個國家共同建立了「一帶一路」包蟲病和絛囊蟲病消除網路;2014年~2018年,與緬甸聯手連續舉辦4次中緬邊境瘧疾消除會議,中緬邊境瘧疾聯防聯控網路初步形成。

自2015年以來,該所派出10餘批次30餘名專家赴坦尚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建立海外現場熱帶病基地,探索中國瘧疾防治經驗在非洲現場應用的可行性,並提出了社區綜合防控策略;幫助巴布亞紐幾內亞建立瘧疾參比實驗室,提升當地瘧疾診斷水平和病例管理水平。

輻射周邊區域

建起聯防聯控長效機制

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瘧疾和登革熱流行嚴重。2005年,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在兩個邊境縣實施了中緬邊境地區瘧疾聯防聯控合作項目。13年來,已與寮國、緬甸、柬埔寨、越南、泰國建立了瘧疾和登革熱等重要蟲媒傳染病聯防聯控合作機制。

「截至2017年年底,項目已覆蓋雲南省邊境8個州(市)和19個縣。我們還與寮國8個省、緬甸兩個邦、越南3個省、柬埔寨1個省合作開展一系列瘧疾和登革熱聯防聯控關鍵技術研究工作,而且每年要定期召開與上述國家間的協調會議和信息交流研討會,開展瀾湄區域衛生人員技術培訓與高層次青年人才培養。此外,還與美國疾控中心、英國利物浦大學等機構建立合作,共同開展瘧疾和登革熱防控方面的聯合研究。」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所長周紅寧說。

僅2011年~2017年,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共培訓瀾湄區域5國100餘名省級衛生高級人才和1000餘名監測哨點瘧疾和登革熱防治人員,派出11批次省級聯合專家組對寮國、緬甸、柬埔寨的瘧疾和登革熱監測工作站進行技術幫扶、疫情處置等活動。同時,與寮國、緬甸、越南等國聯合舉辦6次登革熱疫情處置演練,提高了瀾湄區域登革熱應急處置能力。

據介紹,2016年~2017年,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在寮國邊境地區初步建立了以蟲媒傳染病癥狀監測、媒介監測和環境監測為一體的監測網路實驗室,並研發出了「瀾湄次區域蟲媒傳染病聯合防控平台V1.0」,目前已在當地實現瘧疾、登革熱、寨卡病毒病、乙型腦炎、黃熱病等重要蟲媒傳染病的實驗室檢測與發熱門診信息的共享和同步。並可與寮國邊境地區各試點機構的蟲媒傳染病門診就診、病原學檢測數據等實時共享。

文/健康報記者 王瀟雨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早春食薺菜養肝又止血
馬曉偉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