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一教科書 清朝皇室是如何活學活用《三國演義》?

第一教科書 清朝皇室是如何活學活用《三國演義》?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終清一朝,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與統治集團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努爾哈赤青年時期追隨李成梁,接觸到《三國演義》;到創業打天下,向子侄、將領推薦,《三國演義》就一直是清朝將領的枕邊書、軍事書目「爆款」。皇太極也十分喜愛《三國演義》,曾命學士達海將《三國演義》譯成滿文發給部將、大臣,雖然《三國演義》「三分實七分虛」,但因其語言生動活潑,並不晦澀,又加以故事性強,引人入勝,所以非常適合當時文化水平並不高的普通將領。皇太極並且懂得活學活用,清朝除掉袁崇煥的計策,怎麼看都與《三國演義》中蔣干盜書的「反間計」如出一轍。

(皇太極)

《三國演義》的重要性,清人王嵩儒在《掌固零拾》中說的很清楚:「本朝為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其實不光是入關之前,直至清朝建政一百多年後,《三國演義》仍是滿族將領的兵書首選。史書記載,額勒登保初隸名將海蘭察部下,海蘭察賞識額勒登保的勇猛,謂曰:子將才,宜略知古兵法,以清文《三國演義》授之。這個時候《三國演義》成了軍事推薦的第一教科書,並且教學效果也很神奇,額勒登保「由是曉暢戰事」。與此相似的場景是北宋時期范仲淹賞識狄青,認為「將不知古今,匹夫之勇爾」,而送給狄青的則是晦澀的《左氏春秋》——關公讀的書。

(《三國演義》)

與軍事實用性相比,《三國演義》在雍正眼裡更具有小說的荒誕不經的色彩。雍正六年曾下令廷臣保舉人才,護軍參領郎坤上奏道:「明如諸葛亮,尚誤用馬謖,臣焉敢妄舉?」他只不過想表達「選人大權,應操於主上」的謙遜意思。結果,此話惹得雍正大怒,說道:朕知道知人之難,所以才讓群臣各自只保舉一名……孔明所用之人盈百累千,而乃因勿用一馬謖即加以不知人之名,亦屬乖謬之論。朗坤從何處看得三國志小說,即示異於眾,在朕前沽名。隨後將其交兵刑二部審判,並擬其罪為斬監侯,秋後處決。儘管最後並未以此重刑懲處,而且雍正的龍顏大怒也可能是該官不遵旨意,三國典故只是個由頭,但雍正的評價可以看出《三國演義》在其心目中地位並不算高。

(雍正)

與此相比,三國史事以《三國志》為正史,也得到統治者一定的推崇,如順治七年,滿語《三國志》翻譯完成;順治十七年曾將《三國志》頒賜諸王以下,甲喇章京以上等官員。但清朝統治者對《三國志》僅是史實資鑒,評價並不高,其原因就是與主流意識形態不契合,「政治上不正確」。根據起居註記載,乾隆曾多次表示「陳壽於蜀漢有嫌,所撰三國志,多存私見」,「殊不知三國時,正統在昭烈,故雖以陳壽三國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奪萬世之公評」。而《三國演義》的特點則是「尊劉抑曹」,頌揚的又是忠義節氣之事,政治上十分正確,這或許也是使其不同於被禁止的《紅樓夢》《水滸傳》的重要原因。

編輯 |閆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楊天石:李之龍被捕後叛變並非事實,蔣介石釋放他另有原因
《討粵匪檄》曾經名震一時,它的作者竟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曾國藩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