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主治後頭痛,項強,目眩,腰骶疼痛,足踝腫痛,癲癇,滯產
最新
05-20
崑崙
【名解】崑崙,廣漠無艮也。崑崙名意指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經水的氣化之氣,性寒濕,由於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外散之熱作用,寒濕水氣吸熱後亦上行並充斥於天之天部,穴內的各個層次都有氣血物存在,如廣漠無艮之狀,故名崑崙。
【定位】在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有腓骨短肌;有小隱靜脈及腓動、靜脈;有腓腸神經經過。
【治法】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主治】
1,後頭痛,項強,目眩;
2,腰骶疼痛,足跟腫痛;
3,癲癇;
4,滯產。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踝關節炎,神經性頭痛等。
【功效】安神清熱,舒筋活絡
【操作】直刺0.5~0.8寸。孕婦禁用,經期慎用。
【臨床配穴】
1,配風池,天柱,肩中俞,後溪治療項痛;
2,配太溪,丘墟,三陰交治療足跟痛。
【足太陽膀胱經之循行路線】
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內眼角,向上過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其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經脈,從頭頂入顱內絡腦看,再淺出沿枕項部下行,從肩胛內側脊柱兩旁下行到達腰部,進入脊旁肌肉,入內絡於腎,屬於膀胱。一支脈從腰部分出,向下夾脊旁,通過臀部進入腘窩中;一支脈從左右肩胛內側分別下行,穿過脊旁肌肉,經過髖關節部,沿大腿外側後緣下行,會合於腘窩內,向下通過腓腸肌,出外踝的後方,沿第5跖骨粗隆,止小趾的外側末端。
GIF


※殷門,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膈關,主治胸悶、噯氣、嘔吐、脊背痛
TAG:上古針灸刺血健康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