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康震:笑傲人生的蘇東坡

康震:笑傲人生的蘇東坡

作者簡介

康震,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和詩詞。是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王維研究會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學會理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其多次登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唐宋八大家》系列、《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李清照》等;擔任中央電視台《漢語橋》、《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林語堂說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偉大的作家、畫家、書法家和詩人……他還是個高品位的生活家、美食家,有著廣泛的興趣和曠達的胸襟。

然而反觀他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起起落落,屢遭貶謫,漂泊不定。但成就其偉大的,往往是最落魄時,就如他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蘇東坡就是從苦難里開出的一朵花,儘管飽經風雨,依舊笑對人生!

蘇東坡像

蘇東坡——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

除了是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一個世俗方外的老頑童。

什麼是老頑童?就是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赤誠之心。無論這個世界多麼艱難,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爾虞我詐,總是能夠以熱愛、喜愛、歡喜的態度來看世界,看他人。總是能夠以熱情的態度、樂觀的態度看待世界。

這樣一來,這個人的身上就擁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特別的趣味,就像辛棄疾說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換言之,我看世界多可愛,料世界看我也應該很可愛吧?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世界醜惡還是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世界的態度是美好的。

蘇軾就說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說郛》)。我跟誰都能聊到一起,玉皇大帝可以聊,乞丐收容所的窮孩子也能聊。蘇轍曾經勸他哥哥跟人交往的時候要慎重,要有選擇的交朋友,蘇軾回答他說:「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的人。此乃一病。」

這話聽上去有點兒傻,但是生活中的我們,其實都太精明了、太聰明了,所以也就不可愛了,這時候突然有個傻傻的蘇東坡冒出來,看見誰都是自己的朋友,這樣的人難道不可愛嗎?

《後赤壁賦卷》宋·馬和之繪

唐宋其他七大家的身上,有很多的特點與蘇軾相似,但唯獨這個特點是他們都沒有的。蘇軾在世俗世界與方外世界,都是一個熱鬧人,一個有趣的人。

比如,蘇軾很喜歡吃豬肉,他的好朋友佛印禪師很理解他。有段時間,佛印住在潤州(鎮江)金山寺,蘇軾常常去寺里探望他,佛印就會偷偷做點兒豬肉犒勞他。結果有一天發生了意外,佛印辛辛苦苦、小心謹慎地燒好了豬肉,藏好了地方,等蘇軾來。蘇軾來了,可豬肉卻被人偷吃了!

這說明有人早就知道佛印偷偷做豬肉,但是知情者非但不舉報,反而將佛印的豬肉偷了去,弄得他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蘇軾看到朋友尷尬的樣子,即興賦詩一首,詩云:「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戲答佛印》)

意思是,東晉高僧慧遠主持廬山東林寺,曾邀請陶淵明與他一起修習佛法,並特別准許陶淵明飲酒。現在佛印為招待我而辛辛苦苦燒豬肉。遺憾的是豬肉不知落到誰的嘴裡了,就像蜜蜂辛辛苦苦采成了蜜,卻不知道最後是誰嘗到了甜。雖然有點拿佛印開涮的意思,不過這玩笑卻開得很雅緻。

《李太白詩仙卷》蘇軾撰

蘇東坡: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蘇軾的魅力,還在於他是貶謫與流放中的達者。

人都有倒霉的時候,倒霉的時候如果是一副倒霉相,那就很可憐、很可悲了,如果倒霉了還有一副相對輕鬆的心情、從容的心情,那就比較可愛了。

古代遭遇貶謫流放的文學家不少,如屈原、柳宗元、秦觀等人,他們或者自殺,或者死在貶所,生命力都不強,沒有後續發展空間,也沒有重振生命的機會。韓愈、歐陽修的貶謫流放時間都很短,在仕途與人生經歷中幾乎算不得什麼,也不是他人生經歷的轉折點。王安石、曾鞏、蘇洵根本沒有貶謫流放的經歷。蘇軾則不一樣。

蘇軾自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他被貶黃州的時候四十五歲,這一貶就是四年;他被貶惠州的時候五十九歲,在惠州居住了三年;他被貶儋州的時候六十二歲,在儋州住了三年,離開海南的時候已經六十五歲了。所有貶謫流放時間,加在一起整整十年。

在八大家當中,若論貶謫累計時間之長、年齡之大、次數之多、條件之艱苦,貶謫之後尚能全身而回,貶謫對創作、人格產生重大影響,所有這些綜合因素加在一起,蘇軾獨佔鰲頭。貶謫流放生活,對蘇軾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塑造著他的人生與個性。

《蘇東坡品古圖》作者:華冠

據蘇轍回憶,當初蘇軾曾經告訴他:「『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於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確是事實。

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那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蘇軾,其實都是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後的新的蘇軾。

我們可以這樣說,貶謫之前是我們還不太熟悉的蘇子瞻,而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後,蘇子瞻就變成了後來為我們所熟悉的蘇東坡。

這個改變,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蘇軾能夠以達觀從容的態度來對待貶謫流放,所以經歷了這個遭遇,蘇軾不會自殺,不會因身體虛弱而病死,而是頑強的活了下來,而且努力活得更好、更精彩,活出一個新的可愛的蘇東坡。

蘇軾被貶廣東惠州,生活很艱苦。他的老朋友和尚道潛給他來信,為他的健康而擔憂。他給道潛的回信是這樣寫的:

某到貶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細說。大略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後,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其餘瘴癘病人,北方何嘗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氣,但苦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參寥聞此一笑,當不復憂我也。(《答參寥三首》)

什麼是達觀?就是看透了生死。道潛來信所擔心的不就是死亡么?那我告訴你,在哪兒都免不了一死。這樣想問題,似乎非常消極,其實是以退為進。

常言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來到惠州這個當時的不發達地區,從表面看,的確是增加了死亡的幾率,但是退一步想,在哪裡都有死亡的可能。這樣想問題,實際上是大大降低了會病死在惠州的恐懼感與危機感,反過來說,也就是大大提升了在惠州生活下去的安全感與空間餘地。

在艱苦的地方,生存的空間本來就小,能夠生存的理由本來就很少,只有退一步,才能給自己的生存挪出一塊空間來,才能給自己繼續生存下去找到更多的理由。這不是鴕鳥哲學,也不是懦夫的哲學,而是生命遭遇到不可克服的困境時表現出的特殊的堅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周國平:餘生不長,請你這樣活
知命知路,趨吉避凶——明倫書院《風水命理易學實務》之「解天干地支、學命理起命」公益課程預告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