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克推出新款動力電池可續航500公里

比克推出新款動力電池可續航500公里

比克推出的3.0Ah高能電芯的年產能為6.5GWh,日產能為200萬顆。

韓沁珂2018/05/17 18:04瀏覽 14.0W來源:界面新聞

字體: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這場提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競賽中,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下稱比克電池)又邁出了一大步。

5月16日,比克電池推出了已實現量產的18650-3.0Ah電芯,能量密度達到近250Wh/kg,可支持純電動乘用車500公里的續航里程。

比克電池技術人員表示,若每日通勤往返距離為35公里,駕駛搭載這款電池的電動汽車,理想狀況下每月僅需充電兩次。該電芯的負極材料採用了硅碳合晶,正極材料採用了高鎳正極材料。

「3.0Ah的電芯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時,可在系統層面降低成本。」比克電池副總裁王潘表示。他向記者舉例稱,同一個電池包原來需要十顆2.7Ah的電芯,現在只需要九顆3Ah的電池,這在一定程度上減低系統層面的材料成本。此外,高能量密度電芯和輕量化結構設計,有助於提升整車續航里程。

目前,比克3.0Ah高能電芯的年產能為6.5GWh,日產能為200萬顆。

截至2017年底,比克電池的動力電池產能為8GWh。2017年裝機量為1.71GWh,在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排行榜中位居第五。

能量密度是指在一定的空間或質量物質中儲存能量的大小。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已成為動力電池企業發展的關鍵指標。

今年2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對電池密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純電動乘用車能量密度的補貼門檻由90Wh/kg提升至105Wh/kg,純電動客車能量密度的門檻則由85Wh/kg 上調到 115Wh/kg。按照《中國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規劃,到2020年,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要達到300Wh/kg,系統能量密度爭取達到260Wh/Kg。

「在能量密度方面,比克電池與日韓電池企業的水準相當,但在產品方面,松下和三星現在已經可以做到3.35Ah的水平,我們還有半年的技術差距。」 曾在韓國電池企業任職的鄭州比克品質中心副總經理曹漢澈表示。

據王潘介紹,比克電池是目前國內唯一能夠實現量產能量密度為250Wh/kg電池的企業,下半年還將推出3.35Ah的產品,屆時,單體能量密度可達到270wh/kg。

「300Wh/kg的能量密度在18650這個體系基本上是難以實現的。」比克電池圓柱電池技術總工李艷斌坦言,因此比克電池將在21700產品上尋求能量密度指標的突破。她表示,21700的產品已經完成了實驗室階段的開發,但距離量產仍需一段時間。

18650電池的直徑為18毫米,高65毫米;21700電池的直徑為21毫米,高70毫米,能量密度相比前者可提升約35%。

特斯拉在201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生產的21700電池單體的能量密度已經達到300Wh/kg左右,電池系統單位成本可下降9%。

此前,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曾表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技術水平已與日韓水平相當。2016年底,寧德時代啟動了」新一代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化技術開發」項目,計劃在2020年前,將鋰離子動力電池的比能量從當時的150-180Wh/kg大幅提高至300Wh/kg以上。此外,比亞迪、沃特瑪的三元動力電池能量密度也在去年突破200Wh/kg。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入快車道 4月動力電池裝機量增三倍

2018-05-17 08:40:31來源: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4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約8.7萬輛,同比增長148%;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3.76GWh,同比增長304%。業內人士認為,動力電池行業持續集中,進入快速洗牌期,將掀起新一輪重組熱潮。

電池裝機量大增

根據GGII數據,從車輛細分類別看,乘用車電池裝機電量約2.28GWh,同比增長189%;客車電池裝機電量約1.32GWh,同比增長達20倍;專用車電池裝機電量約0.16GWh,同比增長99%。

從電池類型看,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裝機合計3.69GWh,佔總量的97.95%;錳酸鋰電池裝機為74512KWh,佔比1.98%;其他類型佔比0.07%。

東吳證券統計數據顯示,4月,在裝機量排名前5名的企業中,比亞迪裝機電量1.34Gwh,佔比36%;寧德時代裝機1.27GWh,佔比34%;國軒高科為0.2GWh,佔比5.4%;孚能科技為0.19GWh,佔比5%;億緯鋰能為0.15GWh,佔比3.9%。

興業證券預測,未來三年,主流三十家電芯企業鋰電池擴產超300GWh,帶動設備需求超820億元。

行業集中度提升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動力電池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據統計,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超預期完成目標,分別完成了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2017年全國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為36GWh,增長超過20%。預計2018年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將超過50GWh大關。

動力電池行業持續集中。興業證券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除了寧德時代外,其他各家動力電池企業短期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今年第一季度國內出貨量前20名企業中,寧德時代產能利用率超過50%,排名第一;比亞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等企業產能利用率不同程度下降,分別佔比14.76%、9.61%、3.67%、3.3%。其餘企業產能利用率均處在較低水平。

部分動力電池企業計劃擴產。比亞迪預計2018年產能達到26GWh,寧德時代2020年鋰電池產量將增至50GWh,天津力神2020年動力電池年產能將達20GWh。此外,多家企業新的產線逐步投入使用。

根據《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徵求意見稿)》,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得低於8GWh。設立產能門檻主要在於推動資源集中,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規模製造企業。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認為,動力電池行業進入快速洗牌期,將掀起新一輪產業重組熱潮。2015年-2017年,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從150家降至100家左右。

俊傑評論:鋰電池和燃料驅動誰先突破誰就能先殺入市場。

燃料電池汽車離產業化有多遠新能源車誰能勝出還要看市場選擇

2018年05月18日 07:27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楊忠陽

[推薦朋友]

[列印本稿]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2萬輛和22.5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42.4%和149.2%,不僅遠超車市整體增幅,也遠超人們預期。

在這種形勢下,汽車行業開始普遍觸「電」,純電動汽車市場已經擠得「無處下腳」。不少企業另闢蹊徑,開始投身氫燃料汽車的研發,不少地方也紛紛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列為發展重點。

那麼,燃料電池汽車離真正產業化究竟還有多遠呢?

成熟度比電動車至少差10年

在前不久舉行的北京國際車展上,福田歐輝8.5米氫燃料電池客車吸引了不少觀眾眼球。據介紹,該車加註氫氣10分鐘,續航里程可達500公里,目前已獲得百輛訂單,這也是燃料電池汽車全球最大商業化訂單。

「在世界各國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推動下,燃料電池技術近年有較大進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表示,從加拿大巴拉德公司1991年申請專利開始,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究已有近30年歷史。2015年1月,豐田汽車公司的「未來」(Mirai)品牌燃料電池汽車正式投產銷售,標誌著燃料電池汽車的技術路線基本確定,開始進入產業化階段。

雖然我國燃料電池產業起步比日本晚,但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經過20多年的研發和示範運行,目前我國已經初步掌握燃料電池電堆及其關鍵材料、動力系統、整車集成和氫能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技術平台,培育了一批從事燃料電池及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的企業,初步形成了以大學研究院所為主,骨幹企業參與,涵蓋制氫、儲氫、輸氫、氫安全及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發體系,實現了百輛級動力系統與整車的生產能力。截至2017年底,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訂單已突破千輛,用於示範運營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有200餘輛,全國範圍內建成加氫站8座。

不過,這組運營數字遠不如純電動汽車。「雖然燃料電池有電堆效率比內燃機高、完全沒有排放污染等巨大優點,但是由於氫的儲存方法未能確定,電堆體積過大,效率太低,質子交換膜使用貴金屬多等具體技術問題未能攻克,燃料電池汽車真正產業化還面臨較多困難。」董揚認為,當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與2009年的純電動汽車狀況相似,還屬於「十城千輛」的規模化研發推廣階段。就產業成熟度而言,燃料電池汽車與動力蓄電池電動汽車相比,還有10年甚至更長的差距。

產業突破必須邁過「三道坎」

乘用車最能體現一國汽車產業技術水平。數據顯示,當前全球燃料電池乘用車市場主要為日本豐田、本田和韓國現代汽車所佔據。其中,豐田的Mirai以2039輛的註冊量佔據了全球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的88%。相較之下,我國正式推出的燃料電池乘用車落地產品僅有上汽榮威950一款,且並未正式面向私人消費市場。

為何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難以推廣呢?「首先,燃料電池使用壽命太短。」新研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TO、IEC國際標準召集人齊志剛舉例說,上汽榮威950燃料電池汽車運行時間在3000小時左右,離實際應用所需的5000小時還有較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由於對環境、溫度、濕度無法控制,在實際運營中,氫燃料電池的壽命會大打折扣。」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陳全世表示,即使壽命達到5000小時,以一天運營15小時計算,一輛公交車僅能運營不到一年的時間,根本無法支撐產品的商業化運營。

其次,氫的供應鏈尚未形成。據專家介紹,關於氫的製取,當前有工業副產氫和利用光伏、風能等碎片化能源制氫等不同技術路線;關於氫的輸送,也有高壓、液化和利用天然氣管道等不同路線,都需要進行經濟、技術方面的比較和商業模式的探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衣寶廉表示,目前我國氫氣儲存和運輸企業少,氫氣的供給體系並不穩定。

再次,生產和使用成本高也制約了推廣。「目前,全球技術領先的豐田也是在『貼錢』推廣,其真正的價格要遠高於純電動汽車,更不用說燃油車。」陳全世表示,「豐田去年銷售的幾千輛燃料電池汽車中,80%用於租賃業務,其性價比也遠未達到市場推廣要求」。

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國內一輛燃料電池汽車售價大都在百萬元以上。「之所以價格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規模太小。」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北京分院院長盧琛鈺表示。

同時,燃料電池汽車使用成本也偏高。「為了保證氫氣運輸安全,我國規定壓力容器必須很牢固,同時要求運輸氫氣的壓力不能太大。」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氫能研發部經理何廣利表示,壓力低儲存量就少,「綜合來算,氫氣儲存和運輸成本每立方米約為9元,遠超過制氫成本」。

此外,加氫站建設投資也較大。衣寶廉告訴記者,不算土地,一座日加能力在200公斤的加氫站的建設成本至少在1500萬元以上,遠高於加油站和充電站,這對不少企業形成了較高門檻。

誰能勝出在於市場選擇

在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和應用上,始終存在著插電式、純電和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線之爭。其中,由於氫的能量密度是油的兩至三倍,再加上它在加氫環節的客戶體驗和傳統能源車是一樣的,加一次氫僅用2分鐘至3分鐘,續駛里程可達500公里至700公里,很長時間以來,燃料電池汽車都被認為是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終極解決方案。

然而,與純電動汽車相比,燃料電池汽車不僅在我國,在全世界的推廣應用都不太理想。「本世紀初,在動力蓄電池能量密度達不到汽車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專家多認為燃料電池汽車是電動汽車的終極階段,這可以理解。但是近年來,動力蓄電池技術已有重大進步,對此結論應重新評估。」在董揚看來,就當前技術狀況,動力蓄電池電動汽車更適用於城市、短途、乘用車,而燃料電池汽車更適用於長途、重載、商用車。「二者是互為補充的關係,並不是互相替代的關係,至於將來孰優孰劣,由於技術還在發展,基礎設施正在建設,商業模式也在持續不斷創新,仍存在巨大變數。」董揚說。

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需要加快發展,這符合我國能源革命的需要。「但氫和電都是能源載體,並無『終極』之說。」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也不同意「氫是終極能源」和「氫能燃料電池車是終極環保車」的說法。他認為,小型轎車對能量要求較低,鋰電池可能發揮更大作用,「所以就新能源汽車而言,燃料電池與純電將來會是共生共存」。

「純電動、氫燃料和混合動力,都有各自的優勢,中國市場這麼大,三條技術路線在今天和明天都是需要的。」在5月12日舉行的第十屆汽車藍皮書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創新中心主任殷承良說,至於未來究竟誰能勝出,「取決於技術進步和市場選擇」。

按照我國相關產業規劃,到2030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要達到100萬輛。屆時,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如何加快燃料電池汽車的產業化步伐?「這需要汽車整車及能源大企業等產業主力軍介入,產業主管部門牽頭,選擇條件較好的省域地區開展部省合作。」董揚認為,只有迅速形成萬輛等級的生產,才能打通產業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識時務者為俊傑 的精彩文章:

滴滴核心數據曝光:2017整體虧3-4億美元,2018衝刺整體盈利
8個月里孫宏斌給樂視帶來了什麼?

TAG:識時務者為俊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