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從《偶像活動》看起,探討野村祐一的腳本作家性

從《偶像活動》看起,探討野村祐一的腳本作家性

作者:VonXXGhost

封面:《偶像活動!》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摘要

腳本家野村祐一風格分析(上)

簡介

野村祐一為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出身的腳本家,畢業於東洋大學文學部,為日本腳本家聯盟會員。高中時代開始便參與半職業舞台劇的腳本、演出、演員活動,後於2002年播出的由富野由悠季執總導演、大河內一樓任系列構成的TV動畫《返鄉戰士》中首次編寫動畫腳本,此後至今主要作為動畫腳本家活動。

在動畫腳本家生涯早期幾乎只出現於日升和BONES兩家公司的作品中。先是在《機動戰士高達SEED DESTINY》《交響詩篇》等作品中參與了較多集數的腳本工作;後於BONES製作的《亡念之扎姆德》中與清水惠共同擔任main writer(主筆)一職,共同編寫了全劇極大部分集數的腳本。近年主要擔任了8bit首部原創動畫《彗星路西法》原案兼系列構成以及Netflix獨佔動畫《A.I.C.O. -Incarnation-》系列構成;此外則參與大長篇作品居多,如《偶像活動》系列、《境界觸發者》等。本文將以野村在《偶像活動》系列中的表現作為主切入點,再進而延伸到其作為主staff的數部作品當中,簡單地對野村筆下的動畫腳本里所蘊含的個人特性進行探討與總結。

各式各樣的《偶像活動》

也許會有讀者好奇,為什麼探討野村祐一的作家性不直接從其擔任主STAFF的作品出發,比如擔任了原案的《彗星路西法》。誠然,《彗星路西法》無疑是能直接成為野村名片的作品,身為原案的他是構造作品企畫的關鍵一員。然而,這絕不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在筆者接觸過的作品當中,筆者認為其在《偶像活動!》(以下略稱偶活)系列中表現才是最令人稱讚的。另一方面,從同參與過偶活的其他腳本家的口中我們容易得知本作很多時候給腳本家的自由度是比較高的,所以也有理由相信從本作中分析腳本作家性可行度是比較高的,不同於很多較短的作品會受到各方面較大的影響。而且相信很多人對野村的正面印象是最先來源於偶活的。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直接進入正題。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野村的腳本特性,那麼筆者覺得應該是「行動力」。

野村的腳本總是充滿著行動力的,在他筆下角色和情節很少會悶在一點毫無變化,無時無刻都在實際行動、前進著。表現在實際腳本當中大概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台詞與情景的不斷前進、跳躍,二是角色的想法很少會藏在無言當中,總是會把所有想法直白地體現在言語當中。

這些點在偶活中所負責的大部分集數都有很明顯的表現,先隨便舉幾個例子吧。

67話,也就是野村參與的第一集,OP過後沒有設置多餘的台詞過渡,第一句台詞便直接跳躍地開始解說本集關鍵物品的惠方卷。因為OP前已經寫過主題的鋪墊,OP後也給了簡短的蘭在廚房的無台詞場景,實際上也確實不需要太多的準備鋪墊了,但在單元劇的OP後第一句台詞就寫純說明性台詞仍然是非常大膽的行為。這是前文第一點的表現之一。

78話,OP後草莓的工作結束-結束後與美月相遇-坐下對話的一連,前兩個場景都十分簡短,目標性很明確只是為了引出兩人相遇對談的場景。而到了關鍵的對談場景,對話內容本身同樣也進展得十分之迅速,先手談起對後輩的操心,不出四句一下子就接著台詞把主題引到草莓身上,兩三句台詞表明草莓對美月的重要性再立刻引出最為核心的組合話題。可以說從OP結束到本場景最後台詞的設計已經簡練得不能更簡練了,雖然高速但不會丟失關聯性,目的性非常明確,就是要不斷的推進情節和對話變化進而直入主題。

119話雅的個人回,不斷地深入角色然後以角色的自白作為全集高潮。126話三人互相喊話,內容也都十分直白,同樣也很純樸。Stars 72話名場景小春的告白也是出自野村之手,在兒童向動畫中向同性同齡人直言「好き」也許是最大膽的一件事之一了。野村腳本中總存在一些非常規的台詞,它們不一定只存在於高潮場景,還可能防不勝防地穿插在日常當中。在野村筆下,角色的一言一行總是顯得非常純粹而真誠,把自己心中的本質想法一五一十的全部表現出來。這一點可以說是野村腳本最為優異的地方,儘管也許有人不大喜歡這種太過直白的手法。這裡藉機提一下其他作品當中同樣有所表現的地方。

《交響詩篇》45、48話,野村參與的最後兩集,也是筆者最早開始留意野村的原因。因為情節發展本身可能是主STAFF定好的,所以暫且只看台詞設計,出於方便這裡就不把全部台詞都截出來了。45集中段摩利斯對優萊卡的質問場景,單刀直入直切核心問題,避免了不必要的深仇大恨的氛圍渲染,因為對於本場景的小孩來說,本質是在表達自己的願望,而不是發泄敵意。48話經典場景的安妮莫奈的獨白同樣相當考驗著腳本對角色的挖掘能力,最終寫得如何相信觀眾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這裡就不再多感慨了。

《彗星路西法》8話,衝突期間突然爆了一句稱讚對方的台詞,乍看之下不明所以,不過仔細思考衝突雙方的過去與關係,反而使得台詞本身顯露出了更複雜的感情,包括角色最深層最本質的對另一角色的想法,本質上和上文的告白無多大區別。

目的性明確的情節推動和直白而又富含感情的台詞習慣在筆者看來其內在原因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最開始所概括的野村腳本中的行動力。對於情節,偏向單元劇構成的偶活幾乎每集都存在一個特有的主題,野村腳本的行動力驅使情節都儘可能高效地切入到這個主題之中,也正因如此,各情景的多樣性會得到一定的削弱,有意或無意地導致一部分細節的丟失,表現如上文所提及的跳躍感。對於偶活而言,這種副作用是相對可以接受的,因為在目的明確、情節簡化之後腳本要做的事就顯得十分簡明,那就是深入主題/角色。野村深入角色的方法同樣是非常迅捷的,不同於普遍的依賴情節變化來構造角色變化表現的做法,野村更傾向於讓角色自己面對自己,把想法和感情儘可能地直接顯露在台詞當中。換句話,野村筆下的角色自身就是行動力的代表,他們總是趨向於直面內心的想法或問題,趨向於直接質問自己或是他人表達自己最為本質的想法,既不會停滯也不會把想法包裝得很複雜高深,切切實實地把自己的一切給暴露出來。

78話中相當精彩的一段對話

解釋完現象那麼該探討原因了,為何野村腳本會有如此的行動力存在?很遺憾,筆者到現在都沒有得到什麼有關於野村自己的採訪之類的資料,對其經歷的了解只局限於本文開頭簡介部分搬至維基百科的內容。但即便只有這點資料我們也能看出一些存在的可能性。野村依賴於台詞的腳本風格很可能源於其早年的舞台劇活動經驗。舞台劇不同於動畫、小說等媒介,它的可表現維度是比較稀少的,因此台詞承擔的表現任務變得更重。在舞台上,表現角色狀態的最直接的做法自然是讓角色自己說出來,作為一種較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台本敘事風格不需要太接近現實。這點便很類似野村的風格,台詞情節的目的性推進配合部分非常規的台詞,整體顯得比較非現實。除此之外,談及動畫情節跳躍我們不難提到以宏大敘事聞名的富野由悠季,無獨有偶,野村的動畫出道作正是富野執導的作品。但鑒於筆者對富野的了解不深,這裡也就簡單點明存在的可能性不過多地深入探討了。

除了上文這些正經的以角色為主的集數外,偶活中的幾個「暴走」回同樣也是野村的知名手筆。

特別邀請了今石洋之參與原畫的159話機戰回,Stars 63話莉莉夢中的特攝回,可謂全系列玩得最歡脫的兩集都是出自野村之手。野村寫的日常本身就因為推進速度和台詞的原因略略帶有暴走的色彩,寫這樣的neta回則更是自在了。一些偶爾出現的極端元素也算是野村作家性的一部分,不過筆者覺得能細講的東西並不多所以這裡點到為止。

從《彗星路西法》到《A.I.C.O. -Incarnation-》

野村的腳本特性讓其寫角色個人回如魚得水,不斷地深入角色再不斷地讓角色自己展示自己,但在這之外的野村就顯得有點不盡人意了。

《交響詩篇》《亡念之扎姆德》……正如簡介部分所說,野村在進入動畫業界後的頭十年里幾乎只給日升和BONES兩家公司的作品提供腳本,而這兩家公司都是以硬派正劇作品而聞名的。自然,長年在這樣環境下寫作的野村理應也有獨立寫這類作品的能力。但很遺憾,第一部獨自擔任系列構成甚至直接作為作品原案的原創動畫《彗星路西法》的普遍評價就直接跌入了谷底。

野村腳本的目的性很強,但這是一把銳利的雙刃劍,當把目的放在角色身上時,創造出的便是《偶像活動》中各個個人回那樣的作品;然而,在野村的兩部獨立系構作品中,他都沒有這麼做,把「目的」分散了。由兩篇分別對《彗星路西法》的監督、系列導演的訪談:

アニメ「コメット?ルシファー」シリーズディレクター中山敦史×コミカライズ擔當chisato対談(https://natalie.mu/comic/pp/cometlucifer_comic )

10月放送新番『コメット?ルシファー』菊地康仁監督インタビュー(https://v-storage.bandaivisual.co.jp/talk/interview/24770/ )

中能得知,本作的原案概念是想把幻想與近未來、種子與外星、礦石等等眾多元素糅合在一起構建成舞台,再從中構思角色和故事。這麼一來,野村自然就不得不去寫非常多而雜的東西來滿足整個企畫的需求,不可能像偶活甚至是交響詩篇、扎姆德那樣,世界觀和人物設定別人已經弄得差不多了,只要適當點到再保證刻畫好角色就行。《彗星路西法》實際執行後想做的東西太多,篇幅卻只有短短的12集,其構成能力受到了極其嚴峻的挑戰。而結果也無需多言,野村以往參與的幻想世界作品大多都有著充分的篇幅,第一次自己操刀就遇上如此狀況,最後失敗得挺徹底的。目的性不全放在角色上的野村在《彗星路西法》中無法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來深入角色,而直白的寫作習慣又讓他難以構造出多精細的長篇故事和世界觀細節,空有行動力卻無從所向。當然,作品的好壞不完全是一個人能決定的,這裡也只能說明野村沒能在本作中展現自己長處,第一作就遇上了自己最不擅長的狀況,使得名片染上一大片污點,筆者覺得實屬遺憾。

《彗星路西法》完結兩年後,《A.I.C.O. -Incarnation-》在Netflix一次性播出。不同於自己負責了原案的彗星路西法,這裡本文不對《A.I.C.O.》的劇情、構思等方面進行評論,只提一些結構上的要點。《A.I.C.O.》中野村的腳本行動力體現得很透徹,第一集就相當明顯,省去了相當多的細節,整集基本保持同一個發展基調,一個小事件緊接一個小事件,雖然顯得很趕但明顯能感受到不是失控的那種趕。全作的構成也基本如此,階段性的推進非常明顯、穩定而又有速度,也略去了相當多的細節。但也如同上文描述《彗星路西法》的要點一樣,《A.I.C.O.》雖然目的變明確了但仍然沒有把重點放在角色刻畫上,所以在角色塑造細節上並不算太令人滿意。這也許同樣是因為篇幅問題構成上不得不捨去一些東西有關,監督也曾經說過如果早期就確定是現在這種播放方式的話說不定構成會有所變化。(參見:http://www.anitama.cn/article/619f7bfe05674f3b)

不過也不得不承認,從這兩部作品當中不難看出野村自己的故事宏觀構造能力是比較弱的,他身為第三者參與別人主導的作品時可能是個很個性很厲害的腳本家,但自己作為第一者從零構造故事的能力還是有待加強的,如果連自己主導的作品都不能創造出自己發揮長處的空間,那想被普遍認可還得有一條非常長的路要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Anitama活動預覽:2018年4月2 8日
是共犯,還是受害者?

TAG:Anit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