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挖走私凍肉流向不明,當地怎能容忍「貪慾」挑戰「道德與法」!
就在最近,雲南的一批「已經被處理妥當的」走私冷凍肉又重現江湖。
在雲南紅河州金平縣,每隔一到兩周,當地打私部門會將查獲的凍品拉到填埋場銷毀。近日有媒體接到線索,相關部門在當地三家村垃圾場填埋銷毀了10車左右凍品,市值上百萬元。隨後有記者親眼見到了上百村民在坑裡刨肉的情況,場面令人震驚。
GIF
GIF
有村民透露,這些走私凍肉製品被查獲填埋後,會有收貨的老闆找附近村民來刨坑找肉,每次填埋的凍品少則幾十噸,多則三、五百噸,需要上百人幾天才能挖完,從填埋場挖上來的肉,有專人在路邊回收,並運輸到其它地方進行銷售。
在金平當地經營農家樂和運輸生意的高先生透露,一噸走私牛肉凍品的買入價可能僅有四五千元,但一旦進入市場賣出價格就漲到了數萬元。至於凍品到了哪裡,他也不得而知。
當地村民法律意識淡薄,受利益驅使想方設法私挖。
村民為何會爭相私挖走私凍肉?一方面,他們對走私凍肉根本不具備最基本的安全風險認知。此前就有村民提出「走私肉也是肉」「只是沒交稅而已」等說法。實際上,走私凍肉有可能未經出口、進口國相關部門檢驗檢疫,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重金屬、獸葯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
GIF
另一方面,村民受到了利益驅使,再加上法治意識淡薄,就會拋棄食品安全,踐踏法律法規,鋌而走險了。「出點勞動力撿垃圾掙錢又不犯法!」參與走私肉挖掘的村民說。
有村民算了一筆私挖走私凍品獲利的經濟賬:村裡人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種植香蕉。在市場好的情況下,香蕉可以賣到三四塊錢一斤,市場不景氣則可能賣到一兩塊錢一斤。然而,私挖一斤走私凍品就可以賣到5塊錢,現場一過秤就給錢,挖一晚少則掙幾十元多則上千元。
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有瘋狂,利益的分配規律從來如此。
「二次走私肉」已形成一條完整的分銷產業鏈,重點向二三線城市轉移。
就附近的村民介紹,盜挖被填埋的走私凍品現象已經持續了兩三年,因為以前走私凍品處理不徹底,就灑一層混凝土,只能銷毀表面,附近的村民就來挖下面那些還完好的,再拿去賣。兩年來這裡已形成了村民挖掘、專人收購、專人運輸、專人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
一位接近分銷渠道的知情人士稱,這類凍肉的成本價格非常便宜,也沒有檢驗報告。為躲避檢疫監管環節,分銷時也會避開一線城市,重點向二三線城市的餐館供貨,而且目標一般都是小餐館,那些來路不明的路邊攤問題是最嚴重的。
規模如此之大,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的「二次走私」,究竟罪在誰?
愚蠢的村民與無良商家。供應和需求從來都是相互依存的,有這樣的黑心商家上門回收,就會有愚昧無知為了一己私利的村民去盜挖走私肉。據知情人士透露,經常會有村民打扮的人到飯店和燒烤攤上門推銷凍肉,銷售的凍牛肉比新鮮牛肉便宜近一半的價格,為了賺取更多是利潤,這些商家也選擇了違背良知。使自己的貪慾泯滅了道德和良心。
疑似變質的基層幹部。村民如此大規模的違法活動,基層幹部不可能一無所知,那為何不阻止,不舉報,不作為?是自己也參與其中?還是受利益驅使只當看不見?在挖掘現場,整個挖掘過程持續了三十多個小時,有盒飯供應,有輪班制度,有專人運送,分工極其嚴密,實在讓人不得不懷疑,當地基層幹部是否已經變質。還是本身也是凍肉鏈的受益者?
走私肉處理部門對於走私的冷凍肉「一埋了之」,處理方法過於簡單,給「二次走私」留下餘地。事件被媒體曝出後,疑問隨之而來,其中最大的一點是,為什麼沒有採取焚燒,而是掩埋的方式?如果徹底讓其消失,怎麼會有村民挖走私肉這樣的現象?說到底,是走私肉處理部門的工作不到位,為「二次走私」留下了可能性。
金平縣公安局副局長楊文金說,對於查獲走私凍品的銷毀方式確實不夠周全,但因為凍品是冰凍的,焚燒只會燒了上面這一層。其實除了嘗試過焚燒,金平縣在銷毀走私凍品時還嘗試過添加玻璃碎片、混凝土、燒鹼等物質,然後再進行深埋。可在看守的警察離開後,仍有村民想盡辦法把走私凍肉挖出來。目前,當地警方考慮買粉碎機,將查獲的物品粉碎,再做無害化處理。
而多次目擊村民盜挖凍品這樣瘋狂場面的董先生則說,如果政府能夠規範管理這個垃圾場,情況可能大不相同。「有些六七十歲的,也有十幾歲,也有小娃娃,上一兩百號人在這裡。這種東西肯定是要縣政府那邊牽頭來搞嘛,把垃圾處理廠給規範起來,不讓老百姓進去。比如說搞一個鐵絲網,專人看守,進去埋凍品的有值班員看起來,其他人不準進。」
公安部門的不作為或許也成了這條「二次走私」的產業鏈發展起來的推手。其實關於村民私挖被銷毀的走私凍品的新聞,早在2016年就已經見諸媒體。那麼,面對大規模長時期的盜挖行為,為什麼屢禁不止呢?很大原因是公安部門沒有進行徹底追查,如果不徹底砸斷後邊的利益鏈條,這種現象就不會消失。還有就是為了保護地方村民利益,裝聾作啞,聽之任之,慢慢形成上規模後形成法不責眾的現實。在這一點,說明該地普法情況很不到位,也有失職之嫌!
食品衛生監管部門的監管失職。走私肉都存在一定的衛生檢疫問題,「二次走私」後流入市場,監管部門竟然沒有查處一點食品安全問題,這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
治理村民私挖走私凍肉現象,需多管齊下。
一方面,要面向農村等基層群眾普及走私凍肉的安全風險,私挖出售走私凍肉遠非「出點勞動力撿垃圾掙錢」那麼單純,是明明白白的違法行為,與收購、運輸、銷售環節一樣都相當於「間接走私者」。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還必須提高責任意識,彌補監管漏洞,嚴打走私凍肉的私挖、收購、運輸、銷售等整條產業鏈,而非只與私挖村民打游擊戰。尤其是,要將走私凍肉銷毀得更徹底,而非令其陷入「沒收—掩埋—私挖—銷售」的怪圈。只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過程中普及相關法律知識,處理上必須直接嚴懲背後的黑心收購商家,才能徹底消滅這條產業鏈。(圖片來源於網路)


※Cambodia,穿越千年遇見你
※邁達克公司即將推出的數字貨幣 MDC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