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聊聊角色化、社交關係、和做產品

聊聊角色化、社交關係、和做產品

今天繼續學習梁寧的產品課,這次討論的主題是「角色」。

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與大多數人的交往時,其實認識的不是對方這個人,而是他的角色,是他的殼。比如,生活中的張處長,李經理,王老闆,其實你根本不了解他這個人,你了解的只是他的角色。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大部分都是角色化教育,目的就是把你訓練成需要的角色。比如成為一個好學生,成為一個好程序員,成為一個好職場人等等。

我們在與人交往時,大部分都是用角色來處理彼此的關係。與同事交往,你的角色是崗位,你做前台、做技術、做產品、做運營、做編輯…不管做什麼,所有的交流都是建立在這些角色的要求之上,你對別人如何預期、如何對接、如何反饋,這些都是基於角色的。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這樣效率最高,便於管理。

在角色關係里,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樣的感受,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角色要求你應該成為什麼樣子。

父母、兒女、丈夫、妻子、朋友等等,這些也都是角色。如何做好父母、如何做好兒女、如何做好丈夫、如何做好妻子、如何做好朋友…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給我們寫好了角色說明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角色的前提條件是壓力。只有在有壓力的時候,人們才會按照角色行事。

你出去工作,出門見人等…你都帶著角色的外殼,你會收斂起自己的本性,去扮演好你的角色。這都是在有壓力的情況下,你因為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或者你做的事情對自己有利害關係…這些壓力要求你必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但是你自己一個人、或者跟很親密的人在一起時就不同了。沒有壓力了,你就會卸下自己的殼,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跟親密的人交往,你會關心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對方有什麼樣的心理感受,你會接受對方原本的樣子。

為什麼有的人在親密關係里,總是抱怨對方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對?你看隔壁老王是這樣那樣的,為什麼你不是?

你覺得好的另一半,就應該是這樣那樣的,這就是角色化預期。但是對方憑什麼應該按照你的角色化預期去行動呢?

真正健康的親密關係,是對一個真實、完整、鮮活的人的接納,而不是角色化的。角色化,通常都是對一個群體的標準化和平均化,你理想中的角色,是一個叫「平均」的人。可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平均人。

所以,與人交朋友,或者說與人關係的深入,往往都是一個去角色化的過程。你剛開始認識一個人,了解的是他的角色,在慢慢相處的過程中,角色的痕迹會變得越來越談,你開始關心對方的感受,了解對方的性格,真正了解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那角色跟做產品有什麼關係呢?

很多產品經理都特別喜歡將用戶「角色化」,然後設置一個場景,認為用戶「應該」怎麼做怎麼做。

比如一個母親就應該如何如何,我的用戶就應該具備什麼能力和認知,她使用產品時就應該怎麼做…但是他們真的會這麼做嗎?你憑什麼這麼認為?

一個人忙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沙發上,掏出手機想休息時,憑什麼你認為她「應該」繼續完成角色,並且按照角色的設定來使用你的產品呢?

在做toC產品的時候,產品經理要拋開角色化的刻板印象,把用戶當成一個個完整、鮮活的人,來做用戶研究。

角色化是「你應該」,而去角色化是「我本來」。如果你希望用戶在很放鬆的情況下,毫無壓力地、自然地使用你的產品,或者說你想要一段很輕鬆自在的親密關係,為什麼要給對方那麼多壓力,讓他來扮演你所期望的角色呢?

你要做的是「去角色化」,放棄對別人理想化、角色化的預期,去觀察、認識並接納對方真正的樣子。

當然,並不是說「去角色化」永遠是對的。「角色化」也很重要,尤其是做toB的產品時。toB的產品就是給一個集體做的,比如工作中使用的流程軟體,比如釘釘。集體就是角色的聚集,這種時候你就要好好研究如何把用戶角色化。

- THE END -

讚賞二維碼

備註名字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由之認知 的精彩文章:

關於運動的那點事兒

TAG:由之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