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的載體
圖片|來源網路
玉,向來備受中國人青睞,傳承千年,玉文化在中國已經根深蒂固。
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以玉比德君子,君子貴,故玉貴。顯然,在我國的文化之中玉器早就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擺件之類的裝飾品,而是作為一種理念的載體,承載了人們對於美好品性的嚮往。
圖片|來源網路
古人愛玉,有人是為了以仁德標榜,有人是為了警醒自身,也有人是祈求平安……
似乎跟玉掛鉤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跟玉有關的成語比比皆是,幾乎都蘊含著玉美好的品性,不知不覺也變成了禮儀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網路
《周禮.玉藻》有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結佩,右設佩。居則設佩,朝則結佩。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織綬,士佩瓀玟而縕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綬。」
圖片|來源網路
由此觀之,很早之前,我國就有記載關於佩玉的講究。等級分明,不同階層的人可以佩戴的玉佩都有所差別,不單單是對於品德的象徵,也是一種地位的代表。
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有士族子弟才有資格佩玉,普通人根本就沒有資格。
人們賦予玉的性質註定了玉的不凡。
圖片|來源網路
時至今日,玉在中國人的心中依舊價值不菲,這是歲月在中國人的骨子裡面鐫刻下來的痕迹。
中國人愛玉,也敬玉。
現今,市場上最多的玉雕都是擺件和飾品,很少會有實用性的產品。
圖片|東方匠人
玉,傳承千年,華而不實向來不是其代名詞。很早之前《本草綱目》之中就講述了玉對人體的好處,實驗上也證實了讓玉質器皿盛放一段時間之後水質會被軟化,酸鹼度也會發生變化,用玉壺泡茶對人體有極大的好處。
可是,玉的價值註定了很多人都沒有辦法享用。
圖片|東方匠人.高山流水
現在,東方匠人採取了一個大膽的舉措,利用共享的形式,讓原本高不可攀的玉質茶具走近尋常百姓家,讓人人都有機會與玉壺面對面的接觸,並且享受和田碧玉帶來的養生價值,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質。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字信息由東方匠人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99號余福泰珠寶廣場二樓


TAG:東方匠人雕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