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2017年度最佳綜述TOP4、移植記憶、成人大腦受「金錢」影響……|BioWeek一周事
1
研究動態
Cell全新發布:2017年度最佳綜述TOP4出爐!
上周,探索君為大家介紹了入選「Best of Cell 2017」合集的十大最佳論文。在今天的文章中,小編要與大家分享入選該盤點的4篇綜述。這些文章涉及癌症、免疫學等領域,作者均來自世界著名的生物醫學機構,包括Whitehead生物醫學研究所、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等。
試金石!成像活化T細胞可快速判斷癌症免疫療法的療效
癌症疫苗是癌症免疫治療的一個熱門方向,其在根除局部和擴散惡性腫瘤方面具有很大的潛能。遺憾的是,癌症疫苗成效卻不理想。現在,來自於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快速判斷癌症免疫療法是否有效的方法——針對激活的T細胞進行非侵入性成像!
PNAS:成人大腦受「金錢」影響,社會經濟地位低或更易患痴呆
先前已有研究證實,當兒童在缺乏足夠教育、營養和衛生保健的環境中長大時,其發育中的大腦結構和功能可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5月14日,最新發表在PNAS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社會經濟狀態與成人大腦之間的關聯。
腦洞大開!移植記憶?來看科學家們的奇妙操作
除了恢復、消除,記憶或許還可以移植。近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們完成了一項「腦洞大開」的試驗:他們將一隻海兔(California sea hares)的記憶成功轉移至另一隻海兔的神經系統中。
PNAS : 遺傳之謎告破,生物萬象皆將有據可循
每一種生物都含有DNA,這種分子序列編碼了生物有機體的遺傳藍圖。基因組測序既可以揭示你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也可以指示你是直發還是捲髮。但這些都僅僅是科學家們對基因組功能了解的冰山一角。哪怕是大腸桿菌這種已被研究最深入的生物,科學家們仍不知道一半以上的它們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
一盆「冷水」引發深思!Science:新型癌症免疫療法遭遇「重大挫折」
5月9日,Science雜誌發文討論了最近遭遇重大挫折的一類抗癌藥物——IDO抑製劑。文章稱,Incyte公司關鍵臨床試驗的失敗讓業界開始質疑,針對這類免疫療法的開發是否過於激進。同時,這盆「冷水」還使得多家製藥巨頭緊急縮減了對這類藥物的研發投入。
影響後代?Nature子刊:這一女性不孕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影響著全球超10%的育齡女性,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容易增加代謝類疾病風險,且有遺傳傾向。現在,一篇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文章揭示:PCOS的發生與胎兒在子宮中的發育環境有關。
PNAS:惡性腫瘤「天生就壞」?
侵入性腫瘤是「誤入歧途」還是「天生就壞」?這個問題是癌症早期發現和治療的一個關鍵。5月14日,《PNAS》期刊上一篇文章揭示了良性腫瘤、惡性腫瘤在發生之初的差異,表明一些惡性腫瘤的壞「與生俱來」。
Ophthalmology:CRISPR助攻遺傳性眼疾,根治失明成功在望
色素性視網膜炎是影響視網膜及其功能退化的一種遺傳性疾病,是眼科中的一種疑難疾病,也被稱為不治之症。近年來,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精進,科學家們在最新一項研究中終於有了新的突破: 他們利用CRISPR技術恢復了患有色素性視網膜炎小鼠的視網膜功能,這一重大進展或為治療該病打開新方向。
2
產業動態
重磅!張鋒等「大神」創辦新公司,獲8700萬美元A輪融資
當地時間5月14日,張鋒、David Liu以及J. Keith Joung三位CRISPR領域的「大神級人物」聯合創辦的新公司Beam Therapeutics正式推出。Beam是全球首家利用單鹼基編輯技術開發精準基因藥物的創新公司,目前已獲87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符合預期!安捷倫2018財年Q2營收$12.1億,增長9%
作為一家高科技跨國公司, 安捷倫科技(Agilent Technologies)備受業內關注。5月14日,公司收盤後,公布了截止到4月30日的第二季度(Q2)財務報告。報告顯示, 2018財年第二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12.1億美元,同比增長9%。
美吉I-Sanger生信雲樹立科研服務雲平台金標準
雲技術革命正迅速改變科研領域的生產方式和服務模式,以美吉生物I-Sanger為代表的生信雲平台,經過不懈探索努力和自身數萬科研用戶服務實踐,提出生信雲平台應具備的社會責任,以去中心化的設計理念,通過強大、快捷的交互功能,免費為客戶提供無限次的數據分析和增值服務體驗,致力於「讓人人都成為生信專家」的願景目標,率先推出生信雲服務標準,以供業界探討。
FDA局長最新演講:人工智慧和數字醫療要怎麼管?
近日,美國FDA局長Scott Gottlieb博士在華盛頓舉行的2018 Health Datapalooza大會上發表了關於人工智慧與數字醫療的演講。Scott博士表示,必須始終把保護患者放在工作的首位,確保FDA的監管方法能維持檢驗產品安全性的科學黃金標準。他還從數字健康創新行動計劃、啟動將數字健康應用於藥物的計劃、人工智慧、推出新的上市前數字安全計劃和新的FDA數字健康孵化器五方面,闡述了FDA在數字化醫療時代的工作重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瀏覽Scott Gottlieb博士的完整演講。
中國科學家裴端卿入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施一公等曾入選
北京時間5月14日20時,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 )對外公布2018年62名新成員名單,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裴端卿作為中國科學家入選為新的外籍成員——這是中國第9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也是此次入選名單中唯一來自中國的科學家。
2018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公布,每項獎金120萬美元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5月14日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本屆共有三位科學家獲頒獎項。
Illumina收購Edico Genome,加速基因組數據分析
聖迭戈——2018年5月15日——Illumina公司(納斯達克代碼:ILMN)宣布收購新一代測序(NGS)數據分析加速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Edico Genome。
血液含稀有抗體 澳男子捐血60年救240萬嬰兒
據外媒報道,81歲澳大利亞男子詹姆森?哈里森(James Harrison)的血液中含有一種稀有抗體,這種抗體可用於製造預防新生兒溶血症的藥物。過去60年來,哈里森堅持獻血,據紅十字會估計,他的血液拯救了240萬名嬰兒。
中美開發微型彈性球:測量細胞間壓縮應力,或可診斷癌症
中美兩國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與細胞尺寸相近的微型彈性球,可測量細胞間的壓縮應力,這一技術有望用於癌症的早期診斷。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美吉I-Sanger生信雲樹立科研服務雲平台金標準
※腹部脂肪過多增加糖尿病風險?Nature:與肝臟有關!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