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是枝裕和的金棕櫚:家庭倫理與煽情童年

是枝裕和的金棕櫚:家庭倫理與煽情童年

原標題:是枝裕和的金棕櫚:家庭倫理與煽情童年


今年戛納最大的感覺就是有很多講述苦難的電影都以小孩為中心,很容被歸入「賣慘」的行列。但正是圍繞著孩子,引出了家庭倫理、親子關係、女性地位等一系列話題。他們的存在給本來可能淪為政治檄文的作品添了一筆暖色,一種情緒。而情感正是本屆評委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反覆強調的關鍵詞。於是有了《小偷家族》的金棕櫚。


當地時間2018年5月19日,法國戛納,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是枝裕和憑藉作品《小偷家族》摘得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圖/視覺中國


這部影片講述一個因貧窮而不得不從事小偷小摸的家庭收養了一個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並且給了她家的溫暖。正當她在學習偷竊中慢慢找到歸屬感時,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揭開了這個拼拼湊湊的家庭中不可告人的秘密。



《小偷家族》海報

是枝裕和是一個善拍家庭的導演,試圖在家與人情的梳理中回答關於身份認同的終極問題,拿下2013年戛納評委會獎的《如父如子》就是一例。他作品中難掩的中產階級視角,這一次並不明顯:不管是藏得比較好,還是有了個人突破,都是一件好事。他也是「賣慘」的高手,但鏡頭與敘事的剋制在《小偷家族》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雖然似乎還可以做得更好。凱特·布蘭切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小偷家族》制勝的關鍵是情感。而這種恰到好處的情感正得益於克制。



《小偷家族》劇照


影片展示的家庭關係豐富立體,有溫馨有殘酷,也有很多模稜兩可,正如生活本身。家人為了保住養老金這筆收入而對死去的祖母秘不發喪,藏屍地下。當我們以為主人公夫婦只有金錢關係的時候,導演又給出一段濕熱的性愛場面。再多說都是劇透,但一切看似矛盾的人性與家庭關係,最後都引向家庭和善惡的不可定義。只是當成年人被極度平窮的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愛和溫暖對於孩子們來說就成了奢侈品。


《小偷家族》劇照


評委會獎《迦百農》是一部「大男主」的片子,但這個男主只有十二歲不到。在貝魯特平民區一個極端貧窮的家庭,Zain不但因需要打工補貼家用而輟學,還在家中受到各種虐待。法國《世界報》說Zain離家出走後的經歷好像是黎巴嫩版的《悲慘世界》。他在一個衣索比亞難民那裡找到了久違的溫暖,在後者被逮捕後嘗試照顧她的孩子,但最終因力不從心。除了兒童和移民兩個話題,《迦百農》還觸及女性地位和生育。Zain的妹妹11歲就被迫嫁人,釀成慘劇,也把復仇的Zain送進了監獄。儘管家中孩子已經很多,無力撫養的父母卻還在不斷生育。



《迦百農》劇照


影片背後的故事也令人唏噓。Zain的名字來自小演員Zain Al Rafeea本人,導演納迪·拉巴基在貝魯特街頭髮現了這個敘利亞小難民,這也解釋了他小小年紀就能在片中用敘利亞和黎巴嫩兩種阿語方言表演。影片中的Zain想去瑞典,生活中的小Zain可能會去挪威,但至今在黎巴嫩仍是臨時身份。記者會上,不知是疲勞還是因為聽不懂英語和法語,Zain Al Rafeea在全世界記者面前睡了過去。

哈薩克的《小傢伙》主要是一個女人Ayka的故事,但一開場就是她棄嬰逃跑的場面。這是一個關於女人的極度殘酷的故事,放映一結束中國影評人就料定《江湖兒女》的趙濤影后不保。女演員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果然拿下最佳女演員。雖然Ayka最終還是被所謂母親的天性徵服選擇了孩子,但這部影片的意義在於把一個生育後的女性肉體呈現出來。這個肉體被男權社會隱藏起來,取而代之的是母性偉大這樣泛泛的說辭。導演用對白表現移民、貧窮等困境,又用視覺語言呈現肉體的痛苦無奈和生理局限。



《小傢伙》劇照


或許正是因為評委們尋找「情緒」,才會頒了這麼多獎給有小孩和親情主題的片子。也許他們混淆了高明真摯的情感表達與煽情,而兒童角色是最好的煽情工具。但在今天這個世界經濟四面楚歌而移民問題成為焦點的時候,全球化夾縫中的成年人每天都在給孩子們製造著悲劇。也許根本無需尋找和煽動,催人淚下的故事俯拾皆是。

主要獲獎名單


金棕櫚(Palme d"or):《小偷家族》(萬引き家族),日本,是枝裕和


大獎(Grand prix):《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美國,斯派克·李(Spike Lee)


最佳導演: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 Pawlikowski),《冷戰》(Zimna wojna),波蘭


最佳男演員:馬爾切洛·豐特(Marcello Fonte),《犬舍》(Dogman),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Samal Yeslyamova),《小傢伙》(Ayka),哈薩克


最佳劇本獎:愛麗絲·洛爾瓦徹(Alice Rohrwacher),《幸福的拉扎羅》(Lazzaro felice?),義大利


賈法·帕納西(Jafar Panahi),《三張面孔》(?? ????),伊朗


評委會獎:《迦百農》(????????),黎巴嫩,納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


特別金棕櫚:《影像之書》(Le Livre d"image),法國,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


金攝像機獎(最佳處女作):《女孩》(Girl),比利時,盧卡斯·德霍特(Lukas Dhont)


短片金棕櫚:《芸芸眾生》(All These Creatures),澳大利亞,查爾斯·威廉姆斯(Charles Williams)


短片特別提及:《延邊少年》,中國大陸,魏書鈞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現實世界及寫作者創造的虛擬世界
討好型人格都討不到好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