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蕪湖稱「鳩茲」,宣城乃「爰陵」,讀一讀安徽各地的舊名!

蕪湖稱「鳩茲」,宣城乃「爰陵」,讀一讀安徽各地的舊名!

城市舊稱就好像戶口本上的曾用名,或古樸,或唯美,或氣場強大,或可愛討喜。蘭陵改名成棗莊,蘭陵王就成了棗莊王;詩詞里煙霧飄渺的廬州,變成了胖胖組合合肥;徽州乾脆從一座城變成了一座山——黃山……原本高大上的城市,一改名瞬間變的沒有那麼誘人。

你熟悉自己的城市嗎?

跟隨小編的腳步

一起來認識一下

自己不一樣的家鄉吧!

1

合肥

古:廬州

合肥地區在秦朝屬於九江郡。在漢朝,九江郡經歷了九江王國、淮南郡、淮南王國等數次易名,到漢武帝

時復更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於此。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著名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合肥市西北方向的肥西縣、壽縣一帶。隋文帝時設廬州郡,合肥縣屬廬州郡。一直到清朝,合肥都是廬州府下轄的一個縣。民國元年(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省會遷至合肥縣,合肥成為安徽省的省會。

曾經詩詞里煙霧飄渺的廬州,一下就變成了胖胖組合——合肥。

2

黃山

古:徽州府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徽城鎮為府縣同城),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安徽」便是取安慶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為省名。

徽州一府六縣,歷史悠長,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1934年婺源被劃入江西,1987年徽州地區建立黃山市,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徽州六縣被拆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徽州之土已分屬兩省三市,而徽州之名也被改成黃山,名實俱全的「徽州」早已失去了原有內涵,被包含進安在黃山市下轄某縣級區頭上的行政區劃名詞——「徽州區」,早已不復明清時的一府六縣,甚至新中國成立後徽州地區的歷史風采。

為了旅遊徽州犧牲太大,「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一下子人生痴絕處就從一座城變成了一座山……

3

蕪湖

古:鳩茲、中江

蕪湖最早見於史籍的地名是「鳩茲」,春秋時期的《左傳》上有所記載。鳩茲城多湖塘沼澤地區,湖沼草叢,鳩鳥雲集,因此得名。

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設縣,易名蕪湖。在鳩茲附近有一大湖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

4

宣城

古:爰陵、宛陵、宣州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秦初正式置縣。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

5

淮南

古:州來、壽春、下蔡

「淮南」之名最早出現在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夏商時期,淮南屬「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時得名「淮南」。之後淮南的名稱歷經反覆。

6

銅陵

古:銅都

《明一統志》中記載:銅官山「在銅陵縣南一十里,又名利國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鐵烹銅。舊嘗於此置銅官場。」銅陵因銅官山而得名。東漢時期,設置銅官鎮,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義安縣為銅陵縣。1958年,撤銷縣建制,併入銅官山市,改名銅陵市;1972年,恢復銅陵市建制至今。

7

蚌埠

古:珠城

蚌埠,最早見於清代光緒年間的《鳳陽縣誌》,記載:「長淮衛至蚌埠二十公里內,土人取蚌得珠」。蚌埠「古稱採珠之地」,又有「真珠灘之說」。

8

池州

古:秋浦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於秋浦地始設池州,州治石城。唐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原池州地稱秋浦郡。唐永泰元年(765)復立池州,唐元和年間(806—820),改池州為池陽郡。

9

六安

古:皋城

上古時,六安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故六安又稱「皋城」。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

10

亳州

古:譙縣

公元前1600年,商湯建都亳州。上古時,「亳」地屬古豫州,成湯為諸侯時即居於此。「亳」當時寫作「薄」。《漢書·地理志》有注云:「亳同薄」。《史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商曾幾度遷都,人們將湯所都之地統稱為「亳」。

北周大象元年(579),因南兗州地處古南亳近臨,故「遙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兗州為亳州,亳州之名始於此。

11

阜陽

古:潁州、汝陰、順昌

阜陽在周代稱為鬍子國。公元前221年,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更名阜陽。

12

宿州

古:蘄城、宿城、雲都、四川

公元前683年,宋國借故把宿國「遷於畿內以為附庸」。從此這裡便有了「宿」這個地名。唐憲宗元和4年(公元809年),置宿州以守,宿州的建制和名稱一直使用到清朝。在1911年開始的中華民國時期至1999年間使用宿縣的建制和名稱。

13

滁州

古:塗中

滁州城古名「塗中」,而滁河古名為「塗水」。繼隋朝「南譙州」更名「滁州」後,塗水也在唐朝更名為「滁河」,沿用迄今。

14

安慶

古:同安郡、盛唐郡、舒州

東晉詩人郭璞曾登臨安慶長江邊的盛唐山遠眺,曰「此地宜城」,故別稱「宜城」。唐朝以前,此地被稱為「宜城渡」,又因安慶的江邊有一座盛唐山,又稱為盛唐灣。天寶元年(742)改稱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稱為盛唐郡,乾元二年(759)復改名舒州。北宋初屬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設舒州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設舒州安慶軍。由此始得名「安慶」,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始築安慶城。

今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

來源:市場星報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阿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市場星報 的精彩文章:

TAG:市場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