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小記:興秦三策

讀史小記:興秦三策

大國崛起,必有方略。草堂細說隆中對,數語點醒夢中人。謀略之本,有賴地緣,這是關鍵的頂層設計。

秦從穆公至孝公,三百年風霜雪雨,三百年跌宕起伏,三百年上下求索,那顆深埋的雄心始終不變,嚮往著圖強之夢。這時秦國需要清晰的整體戰略,重整行裝再出發。經歷了獻公時代的預熱,秦國陸續迎來了三位傑出的戰略構架師。一百年間,商鞅、張儀、范睢祭出興秦三策,前後接力,相互守望,打開了秦國強勢崛起的空間。

(秦得河西,圖片來自網路)

河西之地

萬事開頭難,抓住主要矛盾就不難。復興穆公之夢,就必須和魏國硬碰硬。商鞅來自魏國,了解魏國,所定之策聚焦魏國。戰國時代,魏國最先崛起,與相鄰的秦國激烈衝突,兩國矛盾不可調和。黃河兩岸的河西、河東之地,就是秦魏爭鋒的最前沿。商鞅向孝公獻王霸之道,編什伍之民,興農戰之法,固本培元,意在河西河東。

同時,秦國盡一切可能緩和或者化解次要矛盾。對於楚國,繼續強化傳統同盟關係,保持向南戰略方向的穩定。孝公五年,「楚右尹黑來迎婦」,秦楚的世代血親在延續中不斷強化。秦國還對魏國的現實盟友進行分化,尤其積極和韓國的交往。孝公十四年,「韓昭侯來朝」,秦韓之間達成了重大諒解,從這一年開始,終孝公一朝,秦韓之間沒再發生過戰爭。秦國對魏國的潛在盟友進行拉攏,尤其是和東方大國齊保持密切互動,秦、齊、趙三國甚至形成了共同對付魏國的臨時同盟,「魏惠王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魏」,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齊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大勝,秦國在元里之戰、西鄙之戰中大勝,不可一世的魏國被極大削弱,秦國取得了河西之地的絕對控制權,鞏固了興旺家國的基本盤,這是秦國走向強盛的轉折點。

(圖片來自網路)

戲楚疲楚

地緣戰略,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當秦國順勢得到了巴蜀之地,楚國感受到了來自秦國地緣優勢的強大壓力,秦楚矛盾開始尖銳起來了。

張儀原本強烈主張東進,最想做的事情是「車通三川」。但是,張儀有極強的大局意識,敏銳認識到巴蜀在手,順勢而為,是削弱楚國的最佳時機,「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

張儀的看家本事是「散六國之眾」,他巧舌如簧、長袖善舞,祭齣戲楚疲楚之策。張儀相魏,散魏楚之盟;張儀相楚,散齊楚之盟。楚國不是沒有明白人,屈原不僅是偉大的詩人,也是當時楚國優秀的戰略家。屈原堅持齊楚結盟,卻不受採納,被兩代楚王放逐,鬱悶至極。如果楚國鞏固和齊國的同盟,穩定東線,養精蓄銳,回手在西線和秦國力爭漢中之地,或許歷史會完全改變,端午節可能就不會吃粽子了。

數代秦王接力實施張儀之策,二十年間戲楚疲楚。楚國由盛轉衰,直至懷王客死他鄉,基本喪失了和秦國一較高下的機會和實力。

(圖片來自網路)

蠶食三晉

范睢入秦的時候,秦國王霸之象初顯,但戰事連年,四處出擊,在領土擴張方面卻實效不大。

旁觀者清,范睢幫助昭襄王釐清思路,明確了遠交近攻戰略,建議蠶食三晉,而且把韓國作為突破重點。范睢認為,「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並提出了解決韓國問題的一攬子計劃。秦軍可以兵進滎陽,「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韓國就可能一分為三,必然成為秦國囊中之物。

此後,秦軍范睢之策的指導下,圍繞上黨地區策划了系列戰役,最終通過激烈的長平之戰,確立了對上黨高地的絕對控制權,俯瞰三晉。如同以色列只要佔據戈蘭高地,就能夠牢牢把握中東的戰略主動權,秦國佔領上黨高地,近收三晉,遠圖六國,進退自如。

范睢之策,既明確了主要目標,也找到了正確方法,遠交近攻,蠶食推進,得寸則有寸,得尺亦有尺,對土地有效佔領後,立即消化鞏固,秦日益精壯,勢不可擋。

想明白的事情才能幹明白。商鞅、張儀、范睢定興秦三策,是頂層設計的神來之筆。定策不易,執行更難,難在咬定青山不放鬆,難在一張藍圖繪到底。天佑大秦,秦不負天。數代秦人不猶豫、不觀望、不懈怠,把這些規劃逐一變成現實,終成大國崛起之夢。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絕了!《絕地求生》電競賽還能變成遊戲版的「三國演義」?
對幻想三國志過去的一些簡單看法,看完再考慮是否入手5也不遲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