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養生之精髓總匯:十要、十忌、十八傷、七種方法、六種心境!
十要
1、面要常擦
如前擦面之功,能使容顏光澤,故要常擦。中醫謂之修神庭。
2、目要常揩
每靜時能常閉目,用兩大指背,兩相磨擦,揩眼使去火,永無目疾,故要常揩。
3、耳要常彈
即鳴天鼓。可免耳患,故要常彈。
4、齒要常叩
齒喜動,故要常叩。
5、背要常暖
肺系近背,暖則不受風寒,故要常暖。
6、胸要常護
胸即心窩,故要常護。
7、腹要常摩
歌云:食後徐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故要常擦。
8、足要常搓
如前足功,搓腳底湧泉穴,能去風濕,健步履,故要常搓。
9、津要常咽
如前舌功,常取津液滿口,汩聲咽之,能宣通百脈,故要常咽。
10、睡要常曲
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曲。又曰:睡則氣滯於百節,養生家睡定縮,覺宜伸。
十 忌
1、忌早起科頭
早多風露之氣,科頭則寒邪入腦,故忌之。(科頭,謂不戴帽子)
2、忌陰室貪涼
無陽照之室,陰氣重,傷人,故忌之。
3、忌濕地久坐
潮濕氣主生瘡毒,故忌之。
4、忌冷著汗衣
汗衣濕後必冷,著之則侵背傷肺,故忌之。
5、忌熱著晒衣
久曬之衣,有熱毒,未經退熱即著在身,必受毒,故忌之。
6、忌出汗扇風
汗出時毛竅俱開,扇則風邪侵入,故忌之。
7、忌燈燭照睡
神不安,故忌之。
8、忌子時房事
陽初生而頓滅,一度勝十度,故忌之。
9、忌夏月涼水
抹簟,冬月熱火烘衣冷水受濕,熱火受毒,取快一時,久必生病,故忌之。
10、忌久觀場
演劇久視久聽,則神與精俱傷,故忌之。
十八傷
1、久視傷精
目得血能視,精由血化,故傷精。
2、久聽傷神
神滋於腎,腎通竅於耳,故傷神。
3、久卧傷氣
卧時張口散氣,合口壅氣,故傷氣。《混元經》曰:睡則氣滯於百節(覺與陽合,寐與陰並,覺多則魂強,寐久則魄壯,魂強者生之人,魄壯者死之徒也)。
4、久坐傷脈
脈宜運動,坐則不舒展,故傷脈。
5、久立傷骨
立以骨幹為用,故傷骨。
6、久行傷筋
行以筋力為用,故傷筋。
7、肝暴怒傷
肝屬木,怒如暴風動搖,故傷肝。又,肝主血,肝傷則血不榮,必筋痿。
8、思慮傷脾
思慮時,脾必運動,太過則脾倦,故傷脾。
9、極憂傷心
心屬火,於味主苦,憂則苦甚,故傷心。
10、過悲傷肺
肺屬金,主聲音,悲苦久則聲啞,故傷肺。
11、過飽傷胃
飽食運化難消,故傷胃。
12、多恐傷腎
腎屬水,主北方黑色,人受驚恐則面黑,故傷腎。
13、多笑傷腰
笑時必腎轉牽腰動,故傷腰。
14、多言傷液
言多則口焦舌苦,故傷液。
15、多唾傷津
津生於華池,散為潤澤,灌溉百脈,唾則損失,故傷津。又,《訓典》曰:津不吐,有則含以咽之,使人精氣留而自光。
16、多汗傷陽
汗多亡陽,陽隨汗出,故傷陽。
17、多淚傷血
血藏於肝,哭泣多則肝損目枯,故傷血。
18、多交傷髓
人之陽物,百脈貫通,及慾火動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於命門,化精為泄。不知節慾,致骨髓枯竭,真陽無寄,如魚之失水以死。
古人清心養生7法
古人在清心養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中國式養生之可行之道,今臚列如下,以供讀者借鑒和參考。
1、安神定心法
孫思邈在《存神鍊氣銘》中指出:「若欲存身,先安神氣。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懼,身存年永。」既安其神者,方靜其心,盈其身;存其身;永其年。
2、清靜無為法
老子《道德經》主張「清靜無為」的養生之道。清靜無為的方法,要求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就是說,要盡量虛其心靈,排除雜念,始終如一的堅守清靜,務必心清神靜。要做到虛靜,「見素抱樸,少思寡慾。」如能這樣便可節護專神,延年益壽。老子認為:清凈無為者,不做力所不及的事;恬淡虛無者,能淡待生活中的事與物;道法自然者,能順乎自然以無為生。這樣的人可以「貴生」即心「不以事累意」身「不以物累形」。
3、守神祛病法
《黃帝內經》早有「精神內守」的著名思想,「精神內守」是養生之法,總的要求及功效是:清除妄心;抑制邪念;意念集中,神不外馳,內養元氣,外慎六淫,陰陽平衡,氣存形全,故而不生病。
4、靜神化治法
中國古代醫學思想中富有「清靜養神」的主張,「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靜神化治,動則苛疾起,即清靜者,可生元神,化元氣,治疾起。「清靜者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清靜養神可以使機體的生理功能正常抗病力增強,不易生病
5、靜而能慮法
是儒家的「養神法」主要表現為「虛靜坐忘」的修鍊方法。《大學》對「靜」與「神」的關係作出了明確闡述:「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在達到靜而能慮,必須通過「坐忘」修鍊。靜坐忘我是儒家的修養大法。
6、抱神以靜法
《莊子·在宥》把老子學說發展到到「抱神以靜」,「必靜必清」的更高度,極力主張「虛無恬淡,寂寞無為」,並以水靜則明來說明神之當靜,所謂「水靜尤明,而況精神」。他認為,只有靜而無為,排除憂患,以免神躁,才能長壽。但莊子之心靜,並非絕對的靜,而是動中之靜,心清神靜的關鍵在於心神靜而「不雜」要想保養精神完全不動神是不行的,只要排除是累,心神專一不雜,就能做到神靜而不躁。
7、補腦修神法
《隱子》認為「神仙」只不過通過修鍊健身,而使頭腦清醒,心智發達,神明通達,大覺徹悟而又壽高罷了。修此「神仙」之道方法甚多,但其根本方法是「還精補腦」,「虛靜修神」。
古人養生的六種心境
養生既是養心,是人健康少疾、抵禦衰老的首要條件。古人養生,非常重視培養以下6種心境:
1、正心
正心就是道德之心,仁義之心。「仁者壽」就是「仁德者高壽長命」的意思。
2、靜心
就是要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高雅境界。明《養生四要》一書中說得更為透徹:「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明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
3、清心
就是真誠、專註、持久,不受外界干擾,不為刺激傷害的情緒。詩人白居易有一妙句:「只有一身宜愛護,少教冰碳逼心神。」
4、寬心
心胸寬廣,其生存的天地也必然寬廣。《禮記·大學》云:「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其中的「胖」即指安祥舒泰之意。
5、忍心
百心需要忍心,即忍受和排除一切敗壞心境的因素。中醫有「怒傷肝」、「多怒則百脈不定」、「氣逆不順,足以傷身」等觀點。詩人陸遊也是「掃盡世間閑忿欲」,忍過後,脈衝疏導,心胸暢然,妙味無窮。
6、操心
人不能一味地養尊處優,無所事事,明朝養生家呂坤的《呻吟語》曰:「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心愈操愈明,身愈勞愈健,但自不可過耳。」操心不過分,對身體大有裨益。這和華佗的「人慾得勞動,但不當使其耳」是一樣的道理。


※比跑步和游泳更簡單!癌症都怕它,還能升免疫,在家就能做~
※血的教訓!27歲研究所住院到去世僅7天!這樣吃感冒藥會死人
TAG:國醫大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