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起遊歷中華書法的壯美長河之三

一起遊歷中華書法的壯美長河之三

一起遊歷中華書法的壯美長河【之三】

原創/劉鳳君

【蘊古開今的漢代書法】

漢字、漢語、漢服……漢文化均起源於中華第二次大一統並經營了405年的大漢王朝。絲綢之路的開闢,造紙術的興起……國家一統、政治穩定、經濟開放自然也就帶動了文化的發展、繁榮。

就書法而言,漢代有篆書的遺存,有隸書的鼎盛;有章草的流行,還有今楷的萌芽。當然,居於主導地位的還是隸書。我們常用"漢隸"來稱呼這個光輝時期的典型書體。

"隸變"是漢字形體質的飛躍。隸書的誕生使書法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隸書以後也被稱為"今文字"。

在漢朝,書法地位空前提高。漢承秦制,尊奉儒術。將書法的學習和考核用法律形式予以控制,"漢人就學,首學書法。其業成者,得試為吏。"

漢朝君臣不僅對今文典籍加以規範,還要求以精確的漢隸書寫,並刻石立碑供世人辯識正誤。

傳世的漢隸作品以碑碣最為多見。如:

鐵筆佳構、格調尤高的《禮器碑》(現存於山東曲阜孔廟)被譽為"書中無上神品"。在書法藝術中,能夠運用細線條表現出穿金刻石的力量,此碑是極好的典範。

道秀逸致、漢石之寶的《曹全碑》(今存於西安碑林)在眾多漢隸中極富盛名,被後人視為臨習漢隸的上乘範本。

字形方正、稜角分明,奇崛為最、稚拙氣息的《張遷碑》(存於山東泰安岱廟)深受後世書家推崇,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深得其意。

大開大合、雄逸併兼的《石門頌》(現存於漢中博物館)是東漢刻石中最具藝術特色的名碑之一,是自然美與書法美融為一體的上品。

還有《乙瑛碑》、《張景碑》、《校官碑》、《鮮於璜碑》、《衡方碑》、《史晨碑》、《華山廟碑》、《朝侯小子殘石》等不朽的刻石。

更驚艷的是漢簡的發現,終於把我們從金石之古遠拉到了如同修之親切。看到了生動真實的漢代書法,領略了蠶頭雁尾的豐富筆意和神采。

一種字體的產生和發展與書寫工具密不可分。在當時狹長的竹簡上要想存錄更多的字,而且還要保證字跡清晰,只有扁字體的隸書可以做到。這就是漢隸盛行的原因吧。

20世紀初至90年代,在敦煌、玉門、酒泉等地先後發掘出土了九批漢簡,共計25000餘枚。總稱為《居延漢簡》。這批簡牘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所用書體包括漢篆、漢隸、章草。這些都是當時日常的手寫體,因此真實的再現了漢代民間書法的面貌。是後人研學漢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公元4世紀,我們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宦官蔡倫造紙術的推廣為書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載體。草聖張芝所書尺牘多為紙張之類。

漢代書法家眾多,書法理論研究也空前繁榮。趙壹的《非草書》提出:如果一味追求書法藝術的純化,就會失去書法雄厚的文化支撐而不能自保。

蔡邕著名的書法理論《蔡中郎集》、《筆論》、《九勢》等,可謂書法理論之先河。

當然,最著名的漢代書法家當屬張芝了。這位敦煌酒泉的大才子在東漢就被稱為"草聖"了。東漢隸書盛行,且已有草書。但行筆遲緩的隸書和字字獨立、帶有隸意的章草已不能滿足需要,代之而興的是書寫起來快捷流美的"今草"。張芝從民間以及杜操、崔瑗那裡汲取了草書的藝術精粹,創造了跨時代的大草,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雲。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展,為書壇帶來了無以倫比的生機。被譽為中國書聖的王羲之推崇並師承張芝,自以為"草書不如張芝"。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至絕倫"。

直播時間: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晚八點,直播時長:半小時左右。

首次直播時間:2018年5月23日(星期三)晚8:00。

喜歡書法,尤其是喜歡行書的朋友可以準備好紙筆墨。讓我們共同來學習、研究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