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單霽翔冀故宮成「文化綠洲」:來了不想走 走了還想來

單霽翔冀故宮成「文化綠洲」:來了不想走 走了還想來

資料圖:故宮。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單霽翔冀故宮成「文化綠洲」:讓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中新社記者 周欣嬡

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日前在北京表示,這一主題的涵義,就是用創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眾來到博物館,感受博物館的文化氛圍,獲得深刻新鮮的文化體驗,共享豐富的文化成果。

單霽翔坦言,想達成這些想法,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著許多壓力。比如,急劇增加的遊客數量,就是避無可避的頭一遭難題。

2002年,故宮遊客首次突破700萬人次;2012年又翻一番,突破1500萬人次。「我就是在這一年到故宮工作的」,單霽翔調侃道,「如果客流量持續增長,一天湧入十七八萬人次,那人們進了故宮,連地面什麼樣都看不清。」

為此,故宮開始實行「削峰填谷」計劃。一方面,通過設置門票優惠、在淡季布設精品展覽,引導遊客自覺選擇淡季參觀;另一方面,實行全網購票,且每天限流8萬張。

「我們這裡,和平鴿常來訪問,鴛鴦一代代繁殖,200多隻野貓幸福地生活。工作人員每天五點半下班後,貓就精神起來了,站崗、巡邏、放哨,整個紫禁城一隻老鼠都沒有。」單霽翔說,希望故宮不僅是一座博物院,更是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總之,初衷就是希望人們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另一個吸引觀眾去而復返的方法,是持續擴大故宮開放程度。早年,故宮只開放全部建築的30%供遊客參觀。這個數字在2014年增長到52%,此後持續增長,到2017,已經開放超過80%。

「如今,慈寧宮成了雕塑館,東華門成了古建築館,寶蘊樓成了早期院士陣列館。」單霽翔介紹說:「人們來到故宮,不是全擠在中軸線了。我們要繼續努力,為每一個古建築群作出合理定位。」

據統計,全國近5000座博物館,共收藏了國家珍貴文物401萬件。其中,故宮博物院收藏了168萬件,佔全國珍貴文物的42%。如何加大文物藏品保護並將其發揚光大,是單霽翔必須思考的問題。

2016年12月,「故宮文物醫院」宣告成立。「符望閣牆上的一幅畫70年前跌落,碎成幾千片,被當時的員工包了起來,無法識別是什麼作品」,單霽翔說:「今天在計算機的輔助下,我們把它修好了,終於知道它是清代著名宮廷畫家董誥繪製的一張巨幅山水貼落,使它起死回生。」

受經濟條件和技術手段限制,昔日的故宮博物院蒙著神秘的面紗。如今,利用數字化技術和設備,一座和紫禁城同樣輝煌的「數字故宮」,在虛擬的時空中與觀眾見面。

「我相信,它是全世界最好的數字博物館。」單霽翔說:「我們創建了數字地圖,1200棟古建築的信息任你了解;有75000件書法可供臨摹,機器還會精確打分;很多狹小空間現實中進不去,比如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只有4.8平方米,但在虛擬現實里,遊客可以進入。」

故宮真的「火了」。太和殿蒼穹傘、「萌萌噠」雍正手機殼、瑞獸跳棋、神駿水果叉等一系列文化衍生品,席捲各銷售平台;社交媒體上,故宮官方微博賬號坐擁百萬粉絲,幾隻貓、一場初雪,都能輕鬆成為熱門話題,吸引上千萬閱讀量。

「我們將藉助互聯網技術加大網站建設。」單霽翔期待能將英文網站做得很強大,使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機會了解故宮文化,令故宮成為各國民眾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綠洲」。(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絲韻杭州」耀香江 獲香港花卉展覽「最具特色大獎」
土地退化糧食產量減少 未來30年數億人口將遷徙?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