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王雪冬:馬克思的學思精神

王雪冬:馬克思的學思精神

19世紀,馬克思的思想推動了西歐革命風起雲湧;20世紀,馬克思的理論改變了東方社會的歷史命運;21世紀的今天,馬克思的思想正在被整個世界所重新關注、重新認識。越是走近馬克思,人們越是發現: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的遺產,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某個馬克思,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德里達語)。馬克思為何如此重要,因為他為人類指明了自由與解放之路;他的精神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它是我們實現自由與解放這一偉大目標所必須具備的強大動力,是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具有的卓越品質。學習馬克思,不僅要學習和實踐其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發展規律的一般理論,更要透過這些理論形成的思想歷程,把握其崇高的學思精神。

持之以恆的探索精神

作為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持之以恆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崇敬和學習。馬克思一生飽受貧病之苦,然而,這一切都沒能阻擋其追求真理的步伐。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馬克思決心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機制,揭示資本主義所不為人知的秘密。於是,馬克思展開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工作,開始研究撰寫《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在這段時間,正如人們所熟知的,大英博物館留下了他永久的足跡。《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後來《資本論》的雛形。雖然只是個雛形,但卻耗費了馬克思相當多的精力。他在病中給拉薩爾寫信說道:「它是十五年的、即我一生的黃金時代的研究成果」。事實上,馬克思的每一個研究階段對於讀者來說、對於後世來說都是其黃金時期,因為他每一階段的研究成果都閃爍著持久的耀眼的真理光芒。但對於他個人來說,卻不是這樣。由於長期的積勞成疾,馬克思的身體在其撰寫經濟學著作時開始每況愈下,尤其在撰寫《資本論》期間更為嚴重,他曾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馬克思在疾病的長期困擾中堅持完成了資本論的寫作。儘管它的後兩卷只是初稿且在馬克思生前並沒有問世,但一經問世,就以其浩瀚的內容和所揭示的深刻規律再證了《資本論》「工人階級的聖經」(《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獲此美譽)的歷史地位。馬克思追求真理的歷程告訴人們:「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嚴謹的治學態度,持之以恆的探索精神,鑄就了其光輝的思想,照亮了人類前行的道路。

無私徹底的革命精神

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的理論是革命的理論,是指導無產階級解放自身、解放全人類的思想武器。在馬克思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的理論和革命的行動始終是聯繫在一起的。馬克思深知,僅僅坐在書齋里研究是探索不出真理的。真理只能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現並接受實踐的檢驗。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一種書齋理論。它從國際工人運動中來,又到國際工人運動中去,指導工人運動並接受工人運動實踐的檢驗。馬克思的每一部著作、每一次革命行動都彰顯著無私而又徹底的革命精神。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指出,共產黨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宣言》發表的同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席捲西歐。馬克思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其中。他在法國參與各種集會和辯論,同各派革命者會晤,教育德國革命者要認真分析本國革命形勢,不要從外面強行「輸入」革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後來,馬克思同部分革命戰友一同回國,創立了《新萊茵報》,發表了大量分析革命形勢的文章,猛烈抨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由於《新萊茵報》頻繁發表批判當局的革命性言論,馬克思最終被捕並被告上法庭。然而,馬克思並沒有被嚇倒,反而在法庭上激烈辯論、慷慨陳詞,陪審員們被馬克思的雄辯所折服,最終他被無罪釋放。正如恩格斯所說:「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馬克思這種無私無畏的、徹底的革命精神體現了真正的革命家本色。

科學大膽的創新精神

科學大膽的創新精神貫穿於馬克思一生的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強調,他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他們的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國無產階級政黨要做的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與本國的實際相結合,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策略和道路,從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這恰恰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之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誕生髮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思想創新的歷程。世界各國豐富的社會歷史生活和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的根本動力和資料來源。從強調要實現政治解放到後來轉向追求人類解放,從對無產階級是實現人類解放的物質力量的肯定到對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作用的重視,從認為西歐革命儘管失敗但新的革命將很快爆發到認清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還沒有達到可以立即剷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從斷定西歐社會將普遍經歷從史前社會到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依次演進的發展道路,到設想東方社會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而首先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些都是馬克思在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對自身理論不斷進行的補充、修正、發展與完善。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它只有與時代相呼應、與各民族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吸取人類文明的精華,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才能迸發出時代的鮮活的生命力,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尖銳深刻的批判精神

尖銳深刻的批判精神是馬克思思想理論中所折射出的鮮明品格。馬克思的思想與其所處的時代和當時的社會制度格格不入,因此,他不斷遭到反動政府的驅逐,遭到保守派和極端民主派的誹謗和詛咒。然而,他對這一切都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恩格斯語)。然而,當無產階級人民群眾的解放事業遭到誹謗和破壞時,當指導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遭到曲解、篡改時,馬克思卻毫不猶豫地予以尖銳的批判和回擊。在這些批判的對象中,不乏一些馬克思曾經的友人,如鮑威爾、蒲魯東和巴枯寧等。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一書中專門批判了鮑威爾的唯心史觀。他指出,歷史的基礎不在「批判的個人」的「自我意識」中,而在現實的物質生產中。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裡,無產階級由於其所處的客觀地位,必然要承擔起推動社會歷史變革的偉大使命。馬克思還嚴厲批判了蒲魯東把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當作範疇來對待,並通過這些永恆的範疇肯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永恆性。馬克思認為,這完全是一種空論,真正偉大的運動不是頭腦中的運動,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過是一種歷史性的和暫時的生產方式,如同封建制生產方式一樣。馬克思後來說,這種尖銳的批判雖然使他們之間的「友誼永遠結束了」,但他擔保這批判中的「每個字都是正確的」。馬克思還持續批判了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立場。在他看來,即便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也仍然需要國家。這時的國家不再是有產者剝削無產者的工具,而是無產階級鎮壓自己敵人的工具。在馬克思那裡,所有基於真理並且為了真理而展開的批判和鬥爭都是正確的和正義的。也正因如此,馬克思「可能有過很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恩格斯說過:「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應當歸功於他(馬克思);現代運動當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應歸功於他的理論的和實踐的活動;沒有他,我們至今還會在黑暗中徘徊。」這一評價在今天看來依然如此貼切。已經走出黑暗的我們應繼承馬克思的遺志和精神,繼續奮力前行!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2018年度創新工程研究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史研究(1978-1992)」(2018MYY-CX001)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馬小淇 排版編輯:馬小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目錄
張川平:依偎在文學的「白鹿原」旁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