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東莞「喚醒」30多年歷史的松木龍船,要舉行一場古老的起龍儀式

東莞「喚醒」30多年歷史的松木龍船,要舉行一場古老的起龍儀式

這是一場古老而傳統的起龍儀式,這是一條有30多年歷史的松木龍船。隨著端午節的步伐臨近,這條具有人文沉澱並見證歷史滄桑的松木龍船即將被「喚醒」,5月20日即農曆四月初六,在東莞市萬江街道滘聯社區正丫村的天后宮前,舉行儀式充滿了原生態趣味,而且極具水鄉的本土色彩的起龍儀式。在東莞民俗專家張鐵文看來「正丫起龍,若納入非遺傳承、保護,也將消失人間。」

東莞「喚醒」30多年歷史的松木龍船,要舉行一場古老的起龍儀式

「廣中(珠江三角洲)龍船,惟東莞最盛。」

「四月八,龍船兜底挖」。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萬江滘聯社區正丫村都舉行傳統的起龍舟活動,為將就一些鄰近的高校師生、攝影愛好者參加,多改在相近的星期日進行。

東莞在東江河岸,屬於珠江三角洲,因盛產莞草,又位於廣州之東,故名。萬江區為東江及支流環抱,原名疍家租;明代是東莞漁民的聚居地,無數河涌穿插而過。滘聯鄉正丫村為東江支流分岔之正道,人們更是舉步登船。

東莞民俗專家張鐵文介紹,1956年7月,廣東省考古隊普查,東莞東江一兩岸,不少「蜆殼墩」、「蚝殼墩」,是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不少「雷公鑿」、「雷公屎」。雷公鑿即新石器,雷公屎是當時人類搜集到的鄖石,認為雷公所賜。典型的有虎門村頭、南城蚝崗、企石廟邊王等十多處遺址。改革開放初,東江撈沙船更常將沉沙中的「雷公鑿」、「雷公屎」、陶網墜、陶網珠等,連同石礫,荒棄於河岸上。這些是東江先民,船上打魚的工具。正丫先民與東江沿岸村民一樣,熟習行船駕舟。

據史料記載,清雍正七年(1729)五月二十八日,解戶籍之禁,准疍民上岸定居,並下諭令:「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棲身者,准其在近水村莊居住,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以便稽查。勢豪土棍,不得借端欺驅逐,並令有司發勸諭疍民,開墾荒地,播種力田,共為務本之人,以副朕一視同仁之至意。」

張鐵文說,萬江先民逐漸由水上轉為陸上居民。因河涌縱橫交錯,人們主要交通,仍以船隻為主,並保持龍舟競賽的風俗。

龍舟在東莞盛行已是歷史悠久。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八載:「廣中(珠江三角洲)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從初一到三十),鄉鄉有之。」正丫也不例外,每年都開展龍舟活動。

東莞「喚醒」30多年歷史的松木龍船,要舉行一場古老的起龍儀式

龍舟埋入河邊免受蛇蟲鼠蟻侵蝕

東莞龍舟活動由祠堂、廟堂決定。一村一姓者,由祠堂決定。正丫村有洪、謝二大姓,就由廟堂決定。

龍舟在清代,多用坤甸木造,堅韌耐久。民國到改革開放前,無坤甸木(或太貴),龍舟製造改用松木。1984年改革開放初,東莞恢復龍舟競賽活動。為傳承祖宗傳統,正丫村重做一隻龍船。

「水浸萬年松」,正丫所造龍舟,是用松木所制。每年龍舟節後,都埋入河邊,讓泥水淹沒,不受蛇蟲鼠蟻侵蝕。旁邊插上竹竿,晾上破魚網為標誌,讓外來船人知道,不在其上泊位。次年,依所插竹竿位置起龍。

張鐵文說,東莞龍舟活動,以萬江區最早,是五月初一。因此,各村在四月八前,定出良辰吉日,進行起龍,以便訓練,賽區奪標。四月十四,萬江呂祖誕,四圍村落龍舟都來「趁景」,展示龍舟風采。四月十五為河神誕,先祭河神,出隊訓練。

舊俗趁景龍舟有羅傘帳、歷來奪標的錦幡,如盛裝的姑娘,特具風采。無者是「初哥」(新船)。羅傘帳下是村中廟堂的神像(出巡像),多幡者是歷代「威水船」。

而今龍舟競賽,賽程短,一二千米,每次比賽不過一二分鐘。都是衝刺式的。龍舟改用杉木,行舟輕快,卻不禁久。「風吹萬年杉」,杉木龍舟要有專門屋棚,不能淹水。這就沒有「起龍」的儀式。起出來的龍舟,抬上岸晾乾。修理船體,重塗桐油,插上羅傘帳、龍舟幡,再參加趁景、訓練、斗標。

「正丫起龍,若納入非遺傳承、保護,也將消失人間。」張鐵文說。

東莞「喚醒」30多年歷史的松木龍船,要舉行一場古老的起龍儀式

聚焦正丫起龍儀式

舊俗是清早開工,趁潮水未漲,辰時(9—11點),將龍舟從泥土中挖出。2017年為使外地民俗、攝影愛好者得觀全程,延至7時開始。儀式如下:

1、 沐浴:先用菖蒲、香茅、莞香、柚葉等(有些地方找不齊,可用其中一種),泡成「聖水」,由老伯以香茅草沾水,從頭到尾,灑到龍舟上。

2、 擺供:全雞、燒肉、煎魚(或用魚丸)、龍舟飯、火龍果、荔枝、龍眼(當地不應節,是進口的)、芹菜、香菜、龍舟餅(松沙酥、白餅等)、松糕、香丸(表示結緣),四角放糯米粽(表示種種俱備,如有疏漏,以粽代替)。

3、 祭祀用品:因在河邊,五供(香爐、手招一對、油燈)未備,只用莞香、香燭、元寶(錫紙)、炮竹、燒酒。

4、 老伯燃燒祭祀用品,祭河神、拜四方,再依次祭龍舟頭、龍舟身、龍舟尾。

5、 老婦說祠大意:海龍宮大王,東南西北四海龍王;水仙老爺、水仙娘娘……。

6、 起龍開始;鳴放炮竹,焚香、燒元寶等。村民(8到10人)同時拿起鐵鏟,開始挖龍舟尾上的泥巴。河泥鬆軟,挖起堆砌舟邊,以防河水進船。岸旁擂鼓、打鑼。

7、 村中男女老幼多參加。

8、 參觀群眾免費吃龍舟飯,來者不拒。

9、 岸上設攤:有商家贊助粽子,有個全體戶贊助豆腐花,「走會」的小攤擺賣小龍舟(模型)、小船掌等玩具出售助興。

10、 岸上一台獅鼓、一台龍舟鼓。人們輪換,不停敲擊,鼓聲不斷。小朋友跟隨打鼓,出現爺孫共趣鏡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