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知足常足的三個境界

知足常足的三個境界

嗣漢天師府三清殿東側迴廊石碑上,選刻了《道德經》中的一句話「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句話實質揭示了人生如何才能知足常足的三個修行境界:不罪、不禍、不咎。

一、罪莫大於可欲

道經言,罪的最大來源就是追求各種物慾。人生在世,既有人身,就有想吃好、穿好等各種慾望,這是人之常情。正因為有各種可以追求的慾望,如果不加克制,這種人之常情就會惡化為有罪,與知足常足的狀態背道而弛。

修道之人能知足常足,就要少私寡慾,對自身的後天慾望進行有效的控制,並引入常清靜狀態。這種可欲,是內心自發產生的,這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注重心靈的不斷純凈。修道之人的最根本的修持,在於對內心的慾望進行正確的引導,用大道信仰來統御內心的可欲。

修道之人,要知足常足,首先就是要控制內心的「可欲」,做到不罪。

二、禍莫大於不知足

道經言,禍的最大來源就是不滿足。人的欲壑是無底洞。如果被欲壑所控制,是怎麼也不可能填滿的,只會在慾望中迷失自我,從而不斷走向瘋狂、墜入深淵。古話「得隴望蜀」說的就是,這種不滿足現狀。

今年,想賺100萬塊錢,賺著了;明年,就想賺200萬塊,也賺著了;後年就想賺400萬塊,能力差了點,就借錢擴張,最後血本無歸,跳樓成了通常的選擇。現在股市借錢抄股、高息吸聚民間遊資,最後家破人亡,常見於網路,不正是不知足而致禍的最好寫照嗎。

修道之人,要知足常足,其次就是要控制外在的「不知足」,做到不禍。

三、咎莫大於欲得

道經言,咎的最大來源就是欲得。別人要給你一樣好東西,但暫時還沒給,但因為你很喜歡那樣東西,就心裡惦記上了,在等待得到的過程中,就有了煎熬,這種煎熬是負能量的積累,這就是最原始的咎,是一切罪、禍的來源。

如何正確對待咎,比前兩層知足常足的境界更細微。這裡面有內心、外在的相互影響。平輩、晚輩許諾給你東西,自然可以口頭表示真誠感謝,但不必太當真。長輩許諾給你東西,自然必須要真誠感謝,但不必有寵辱若驚的感覺。德不配,給了,也接不住。

修道之人,要知足常足,最後就是要妥善處理「欲得」,做到不咎。

(作者/羅同、蕭岳鋒 編輯/羅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道不遠,在身中——修行說複雜其實也簡單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戊戌年中級法事培訓班開班通告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