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意識、夢和缺憾

意識、夢和缺憾

最近在重讀婆羅門教的經典《奧義書》時發現古印度人對自我意識意思有著強烈的崇拜衝動。不管古印度人將世界的本質描述成梵還是原主還是原人,他們所強調都是這次名詞的實質——人的自我意識。他們強調人的自我高於一切天神和感官慾望,雖然他們聲稱是自我意識製造了世界,這也是所有古代文明的宗教傳說共同特徵,這不是錯誤的。因為古代人對世界和自我界限感很弱,在他們的思維中當「我"認識到了一隻螞蟻和「我「製造」一隻螞蟻沒有太大卻別」,但他們又清晰的認識到身為肉身的「我」無法再製造螞蟻,所以他們將意識、肉身感官、客觀世界卻別開來。

這個邏輯是這樣的:意識被賦予了不可思議的神性,它能製造萬物,而作為意識載體的感官肉身卻有各式各樣的慾望,而各式各樣的慾望會導致人犯錯受傷,所以人應該放棄感官慾望去追尋神性,因此而掌握由神創造的客觀世界。

這個邏輯沒有重大錯誤,而且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還相當正確。

我們知道精神缺陷的由來是因為人的本能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也就是本能受挫。馬洛斯的人的五重需求理論比起婆羅門教的三個世界論只是更細化了。婆羅門教將意識的世界分為三個世界:凡人世界、祖先世界和天神世界。並且認為凡人世界依靠靠兒子贏得,祖先世界依靠祭祀贏得,而天神世界依靠知識贏得。

這解讀起來並不難,凡人世界依靠兒子贏得即囊括了馬洛斯理論中的食物需求、安全需求,因為凡人、兒子,就是世俗生活和繁育後代,食物和安全就是繁育後代的條件。俄國一位思想家將宗教的三項基本要素歸為:儀式、對象和情感。祭祀當然是很明顯宗教行為,但仔細思考,戀愛、政治生活,或者說一切社交活動其實就包含了這三要素?宗教只不過是人類構建了的一種包含某種價值觀念的巨型社交活動,換言之,宗教滿足了人類的社交和受尊重的需求。

馬洛斯將自我實現放置在人類需求的金字塔頂端,那同樣是最接近天空的位置,古印度人說天空中的那個世界依靠知識獲得。

印度的地理環境是濕熱肥沃,這樣的條件可以讓生活在那裡的人避免繁瑣的勞動即可以獲得凡人世界的秩序,可以有大量的世界來思考。所以古印度的宗教思想中包含了粗糙而壯麗的人類心理圖譜,但濕熱的環境也容易讓這種思考沉浸在脫離現實的幻覺中。我認為這是古印度人格外強調自我意識的重要原因。

現代社會就是古代人建立起來的心理秩序破碎的時代。這種破碎被進化論和日心說打碎,一切宗教教條被斥為謊言,進而連宗教存在於人類心靈中的歷史事實也被視作欺騙,不管他們創造了怎麼樣的穩定秩序。

糟糕的還有另外一種狀況,那就是宗教的復辟。身處集體心理環境破碎的時代,焦慮不安的人們會重新的拾起那些古老的教條來穩固自己,這當然是錯誤且無效的。還有誰能不依靠謊言來傳播那些宗教教條?為了內心的安穩而放棄早已成為共識的事實,這和古代人接受宗教信仰有本質區別:這種區別相當的顯而易見。

更糟糕的是,這種宗教復辟披上科學技術的外衣變成科學教和某些主義政治組織。

我們真正能尋求的不是那些教條,而是宗教思想背後的價值,那是有活力的東西,那是根植於人類本身的存在,是流動的活水。然而這種認知只能依靠人的意識,但人的意識在今天面對的是像熱帶地區的霧氣蒙蒙一樣的意向世界。要說現代人讀印度古籍的意義所在,那就是古印度人面對的是自然世界的幻覺,而現代人面對的是人為製造的意象幻覺。

我常常試圖自我分析,譬如分析我的夢。我常年的做同一個夢,這個夢的地點人物背景和我在夢中的心理活動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的重複著。為什麼我的意識一點都不會厭煩這個夢?我於是想到人的意識對幻覺有這麼強的耐受性。而幻覺是建立在人的本能需求之上,也就是那些未被現實滿足的或者挫敗的本能需求。

在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中,我猜測會做到大量的吃食物的夢,因為他們有過飢餓的挫敗,然而它其實指向更深處的尊嚴尋求:忍受飢餓而活下來的人一定通過一些沒有尊嚴感的方式來尋求食物。說到底是飢餓、不安全、人與人之間不信任和自我沒有尊嚴感的心理挫敗,那樣的心理簡直可以稱之為一個怪物,每當想到這個怪物存活在我們的父輩和我們社會中流砥柱心中我就感到心有戚戚。記得高爾基說每當他想到他和托爾斯泰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就會能睡個好覺。那麼我們誰又能睡個好覺?除非我們意識到我們和無數擁有良心的人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實質上,人的需求不是那麼階層分明的,我們可以把五層需求理論的金子塔看做一個整體,這樣就容易理解人身心活動的整體性,馬洛斯那樣劃分只是便於傳播認識而已。也就是說食物、安全、社交、尊嚴、自我實現對於人來說是同一件。如果說誰獲得食物而不需要安全和信任與尊嚴那麼他獲得的食物更像是一種毒藥。

再換言之,人依靠自我實現來獲得的食物、安全、社交與尊嚴才是有意義的。

人的心理幻覺會阻礙人認識這個自己與客觀世界。這會製造出各式各樣的衝突矛盾和悲劇。但唯有在衝突中的人才會尋求知識以獲得衝突的平息。

佛洛依德發現潛意識是他誠實的意識到自己有希望自己兒子死掉的念頭,由此揭開了人類心靈世界的壯麗圖譜背後的秩序。其實他希望自己兒子死掉的念頭不過是一種意識幻覺,潛藏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人類渴望自身永葆青春活力的本能衝動。兒子的長大會讓父親意識到自己的衰老和威脅,這種本能危機就會產生一些意識幻覺來掩蓋並且滿足自己。說它是幻覺因為這種念頭並不能真的使人永葆青春,只是滿足了心理感覺,是一種危險的自我欺騙。

破除幻覺欺騙的唯一辦法就是誠實的面對它。耶穌在相信自己的信仰之前據說曾到沙漠上忍受七天七夜的修鍊,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威脅和誘惑,我相信至少從心理學上看,這種修鍊是耶穌在學習怎麼面對幻覺——人在沙漠中的飢餓狀態也會產生幻覺,雖然一般人的幻覺是食物和綠洲,但總有天賦更高的人會在幻覺中看到人性更巨大的深淵。

是的,意識最可貴,人類進化出意識到底經歷了什麼已經很難重現,但那一定是非常艱難的道路,而這條道路還在繼續。潛意識的幻覺總是在試圖反撲,它會製造各式各樣的倫理衝突、社會犯罪,甚至是災難性的政策。

於我個人而論,我想我終於還是意識到我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的高中生活,離開了高考,不過它曾怎樣的挫敗了我。我活在當下,活在現在,我翹首以盼的是基於這個事實之上的明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思志 的精彩文章:

TAG:清思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