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根竹籤,一撮麥芽糖,老太堅持吹糖人60年,只盼能將手藝傳承

一根竹籤,一撮麥芽糖,老太堅持吹糖人60年,只盼能將手藝傳承

吹糖人,是老北京特有的一個行當。在北京,老北京話叫做「吹糖人兒」。每天小販們挑著一把特殊的挑子,一邊是展櫃和凳子,一邊是帶架的長方櫃。吹糖的手藝人,充斥著每一個老北京人的生活。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技法,卻伴隨著生活的變化,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一併消失的還有那香噴噴的糖稀味、鑼聲和那漸行漸遠的童年。

據老北京吹糖人的手藝人說,吹糖人的手藝,傳下來至少也要有600多年了。這行業的祖師爺是劉伯溫。相傳朱元璋為了」清君側「,造了功臣閣火燒大臣。偏偏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二人對換服裝,從此劉伯溫天天挑糖擔換破爛。久而久之,劉伯溫就研究出了把糖加熱做成糖人的技法,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現在。

一根竹籤,一撮麥芽糖,在陳阿婆的手裡這麼一吹、一拉、一扯、一捏,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動物,就吹好了。

在福建龍海市石碼鎮的弄堂里,七旬的陳阿婆一如以往的守在這個吹糖人的攤位上。等著鈴聲,盼著孩子們上學和放學。

一米寬的攤子,用舊的油漆桶改造的小炭爐,一口特製的淺口鐵鍋,麥芽糖就在這裡面靜靜的咕咕叫著,上面半蓋著的木板插著各式各樣已經吹好的糖人。

而另一邊的展板上,掛著一個老式的大轉盤,每當放學的時候,總有孩子三五成群飛奔而來。孩子們嚷嚷著要大公雞,阿婆則笑著應道:「好,好,好,別急。」


詢問其陳阿姨,陳阿姨的吹糖人的手藝,來源於作為老糖人藝人的父親陳添生。從10歲那年起,陳阿姨就開始跟隨父親學做吹糖人。而這門手藝至今已經60年了。

陳阿姨說,這門手藝,看起來簡單,可是做起來也並不容易。吹糖人的時候,力度要恰到好處,要麼容易破,要麼難以成形。邊吹邊捏的時候還不能怕燙,還要趁著麥芽糖還熱乎的時候塑造好形狀。

13歲的時候,陳阿姨就可以獨立製作糖人了,跟著父親走街串巷,一晃幾十年,每一條大街小巷,都留著陳阿姨的記憶。


滿頭銀髮的陳阿姨,談起吹糖人的非遺申報與繼承也說:曾經也有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學做吹糖人,可能是後來覺得苦,便沒再堅持。

而今,陳阿姨動員自己的兩個外甥女學習吹糖人的技法,看著老手藝有了傳承,陳阿姨也稍微放寬了心。

陳阿姨曾說:「如今,兒女也都長大了,我也不需要吹糖人維持生計了,但是看著孩子們每天圍著自己,看自己吹糖人的時候,總覺得那是最開心的時刻。」

當看著放學後奔跑而來的孩子和陳阿姨的身影,確是有些落寞,不禁讓人想起陳阿姨所說:「我會一直做到不能做才停下來,讓孩子們再多看看糖人,不然以後恐怕就沒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風光無限好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中有大智慧的好漢,並非是號稱智多星的吳用!而是武松

TAG:生活風光無限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