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宗教與中國文化】佛教的共生智慧

【宗教與中國文化】佛教的共生智慧

《護念》 楊再軍/攝

共生,是佛教「化現代」過程中自主選擇和經常使用的概念。共生之所以能夠成為佛教現代化的語言表達,與教化的方便有關。

追本溯源,共生不僅是佛教固有辭彙,也是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根本精神。「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諍……王王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斗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轉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擲,或以杖打刀斫,彼當鬪時,或死、或怖,受極重苦。」(《中阿含經》)佛陀說法之所以選擇從苦諦開始,就是因為深切地觀察到世間生命無法共生,因而遭受無盡痛苦的現實。

佛教中的眾生、緣起等重要概念,也與共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

眾生,又稱有情、含識、含生等。佛教在解釋人類起源時,如是定義:「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世,故名眾生。」(《長阿含經》)又,眾生還有「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如《大智度論》雲「但五眾和合故強名為眾生」。《大乘同性經》雲「眾緣和合名曰眾生。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六入因緣生」。據此可知,在佛教中,眾生,是指共生之生命。不僅如此,佛教還提出了「和合共生是菩薩子」(《無量義經》)的命題。可見,在主體層面上,共生一詞的使用範圍是不分迷悟的。

緣起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佛經中有許多表達緣起的方式,最為根本的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在佛典漢譯的過程中,緣起有時還被翻譯為緣生。《佛說初分說經》雲「我師所說,緣生之法。緣生法者,謂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佛本行集經》雲,「一切悉從因緣生」,在佛典中,緣生、緣起、因緣三者經常是互用的。

事實上,共生背後的價值意涵不可一概而論。比如,說一切有部認為凡有為法之生,必依因與緣之和合,因而提出了六因說,即:能作因,又名所作因、隨造因;俱有因,又名共有因、共生因;同類因,又名自分因、自種因;相應因;遍行因,又名一切遍行因;異熟因,又名報因。《大智度論》吸收了這一理論,對因緣進行了解說,「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為因緣」。而「共生因者,一切有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濟」。可見,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共生因,它是事物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此外,佛教在演說認識論問題時,也將共生作為生命思維過程的一個重要特徵。《大乘密嚴經》云:「諸仁者!意等諸識與心共生,五識復與意識同生,如是恆時大地俱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不如實知第一義故有無明,無明起業是名行,依行有初識,與識共生有四取陰,依止取陰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根塵合故有觸,觸因緣生受,貪樂受名為愛,愛增長名為取,從取起業名為有,業報五陰名為生,五陰變名為老,五陰壞名為死。」

從精神意蘊角度來看,佛教有著豐富多彩的共生資源。在思想上,佛教提出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悲智雙運,行解並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等「眾生平等」的主張,這些都是佛教共生精神的體現。在中國,佛教各宗派都對共生思想十分重視,如天台宗強調和合精神,華嚴宗提出了事事無礙的法界觀,等等。除此之外,中國佛教還形成了以成全為思維特點的判教理論,為豐富人類文明的精神寶庫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實踐上,為了實現正法久住的目標,佛教在內部程序上還實行具有高度民主精神的羯磨法。羯磨法共分為三大類,其中白四羯磨是最為嚴格的——實行全體一致規則;另,《大般涅槃經》記載,「彼諸弟子修和敬法,不相是非,互相尊重,佛雖涅槃,當知是法久住不滅。」此處的和敬法,即後世佛教叢林普遍流行的「六和敬」(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

佛教的共生精神,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日本學者中村元的研究,印度阿育王受到佛法的啟示,就主張各個國家之間應基於「法」,在世界上建立一個既包含各個國家又超越國家概念的人類共同體。在中國,佛教戒殺護生的主張,成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良風美俗。佛教信眾所信奉的「同登覺岸,共生極樂」等理念,反映了人們對於生活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的美好願望。佛教的共生精神和慈悲理念,孕育了中國人熱愛和平的優良文化基因。

共生,既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同時也富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意涵。這一表達在傳播佛教精神價值的過程中,能夠在宗教與文化、傳統與現代之間搭建對話的平台,提供交流的橋樑。共生作為一種語言表達,是中國佛學現代詮釋的某種嘗試,是對於佛教平等、慈悲等價值理念的重新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夠完整而準確地傳達佛教的根本精神,成為一種具有公共性的話語,從而進行自我定位,展開文明對話,甚至在現代學術理念的觀照下,生成一種新的時代價值範式。

作者單位為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

本文刊《中國宗教》2016年第5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言宗教 的精彩文章:

宗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 以徐光啟信仰天主教為例

TAG:微言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