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蘇軾到蘇東坡:一個走向成熟的故事

從蘇軾到蘇東坡:一個走向成熟的故事

開篇先講一個日本故事,在日本,稻米是被廣泛種植的一種農作物。日本人曾經建造了一個實驗室,他們想要種植出完美的稻米。在實驗室里,有最佳的溫度、濕度,以及能夠用來種植完美稻米其他的條件。他們等待著,等待著,然而種植出來的稻米卻不是完美的,相反非常細小,根本不是好的稻米。這些人一直都致力於改變外在的條件,卻沒有成功,結果當然十分令人沮喪。所以他們請教了當時在日本被公認的稻米能手,「為什麼我們在控制了最佳條件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得到完美的稻米」,稻米能手聽完哈哈大笑,「因為要得到完美的稻米,你必須要有艱苦的環境,需要風雨和各種困難條件,稻米才能茁壯成長,因為稻米必須經歷並且努力在這些艱苦的條件下生存下來,才能變得強壯,那麼你才能獲得好的稻米」。

接下來本文的主人公就要出場了,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公元1079年,那是北宋的元豐二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其中的某些話被人說成對皇帝的不敬。這種官樣文章竟能被挑出刺,也是醉了。倒蘇派們說蘇軾給領導寫的謝表是在諷刺領導,這真是智商感人了,你們是猴子派來逗樂的嗎。然而更感人的還在後面,他們以此為基礎又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以此為罪證狀告蘇軾,竟然還狀告成功,真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最終差點釀成殺頭之禍。幸虧有正直的大臣伸出援手,命是保下來了,但是關小黑屋是沒跑了。「老蘇,你去黃州掛職鍛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吧。」

就這樣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初來到黃州,因為他是罪官的身份,當地政府並不給他提供住所和食宿。蘇軾無奈只能帶著全家寄居在黃州東南的定慧院中。所以某一個夜晚,他寫下來著名的《卜運算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親愛的朋友,你讀完這首詞啥感覺啊。天啊,那種孤單、寂寞、冷簡直是撲面而來啊。這次人生中的重大波折把蘇軾嚇得不輕,雖然暴風雨已經過去,但依然心有餘悸。

寺院非久居之所,五月蘇軾全家又搬入一個廢棄的驛所。轉眼到了中秋,蘇先生又開始創作了: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讀完感覺又是一曲「涼涼」送給你。

因為蘇軾是罪官,黃州本質上是他的羈押之所,所以蘇軾沒有俸祿,也就斷了經濟來源。後來為了幫補生計,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因此自號東坡居士,從此躬耕農畝,放下了知識分子的矜持,也在這個過程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好了,情況就是這樣,既然不能改變他們,就改變自己的態度,少些自傷自憐,多些輕鬆瀟洒。蘇軾學會接受現實,他不會再對抗那些並不值得奮鬥的事情,他也不會去試圖控制他不能控制的事情,他接受缺陷,接受現實,當他沒有那麼緊張的時候,他的能量得到釋放,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一顆偉大的靈魂走向成熟,成熟的態度就是像水一樣,當水遇到阻力會變形,水遇到石頭或山時,它不會反抗,因為那是沒有意義的,它會圍繞著流走,它會找到一個新的不同的路。這也是我們在人生中應該有的成熟的態度,這樣能夠打開你的創造力,想像力,擴充你的思維,找到新的解決方法。

到黃州第三年,也就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初七這天,蘇軾和朋友去沙湖看田,途中遇雨,蘇軾根據這次經歷和感悟寫下了著名的《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是不是畫風大變,我們已經完全看不到剛來黃州那種受傷、受害的精神狀態,這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結果,這是精神突圍和走向成熟的結果。

大家仔細品一品「一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兩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表達出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好了,去做該做的事吧。

蘇東坡這位中國文化史上的巨人,此時已經走向了成熟,一切都準備好了,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的光線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翔淺底 的精彩文章:

TAG:宇翔淺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