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符集玉:20餘年奔走收集民間黃花梨文物

符集玉:20餘年奔走收集民間黃花梨文物

文/南國都市報 易帆 陳衛東

20餘年奔走收集散落民間花梨文物 500餘件珍貴「海黃」藏品留存傳世 海南花梨

收藏家符集玉:但留一方木 還與海南人 木作匠心。

符集玉講述他的收藏故事 記者陳衛東/圖

在海南黃花梨收藏界,坐落在海口大洋村的降香緣黃花梨文化藝術館幾乎無人不知。在這裡,滿滿當當地陳列著500餘件大大小小的黃花梨文物:牛鈴、牛軛、臼、杵、供案、八仙桌、米櫃、炕桌、交椅、官帽椅、涼榻、房梁……這些珍貴藏品,曾在首都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等各大博物館陳列展出,向觀眾展示海南黃花梨文化。

近日,記者探訪黃花梨文化藝術館,近距離接觸這些在歷史長河中保存下來的較為完整、系統的海南民間黃花梨文物。這是符集玉20餘年奔走收藏的成果。

500餘件藏品展示海南特有花梨文化

走進降香緣黃花梨文化藝術館,琳琅滿目的黃花梨文物,按照不同的用途、風格劃分片區陳列,年代跨越明清至現代,每一個小物件,都「來頭不小」。造型簡約的涼榻、花紋華麗的供案、代表黎族特有農耕文化的舂米桶……這些器具,都反映著當時的海島文化、生活。

「供案、米櫃、舂米桶……我這裡收藏的黃花梨文物,無一不是在海南民間,甚至不少是在黎族同胞手裡收來的。」5月17日,符集玉向記者介紹起他的「寶貝」,如數家珍。

雖然如今黃花梨貴比黃金,但符集玉認為,「任何木料都是為人服務的,除此之外別無任何用處,黃花梨也不例外」。

藝術館中的500餘件藏品,在符集玉看來,是海南的特有文化,失傳了便不再有。因此,他多次將這些文物送至各大博物館陳列,展示海南花梨文化。

符集玉的藏品——整套清代供案

20餘年收藏之路 從源於生計到留存傳世

符集玉是2014年海南省十大收藏家之一,現任海口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海口市收藏協會副會長。

他與黃花梨「結緣」於一次廣州之行。那是1992年,在參觀了傢具廠後,符集玉開始關注海南黃花梨傢具。符集玉說,對花梨文化的認識和鑽研,最初的確源於生計,但漸漸地,在挖到第一桶金、事業起步後,他開始有意識地收藏能代表海南民間花梨文化的文物,並不輕易交易買賣。

散落在民間的花梨文物不好找。起先,符集玉總是騎著摩托車奔走在海口附近的遵譚、龍橋、永興等地,隨後又乘車到偏遠的樂東、東方各鄉鎮,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打聽誰家有料、誰家要賣老傢具。有時看中了一件好的花梨器物,往往要花上幾年甚至十幾年來跟蹤關注它們。

上世紀90年代末,黃花梨走俏市場,符集玉將事業做到了北京,但最終,他決定回到海南,將事業紮根故鄉。

符集玉認為,在現代文明的侵蝕下,海南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消失,那些原始的、古樸的黃花梨老傢具、老用具也越來越少。作為土生土長的海南人,符集玉覺得自己有義務把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海南黃花梨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他想要把這些記錄海南傳統文化的歷史物件保存下來,留給海南人,讓海南留住曾經的歷史。

獨木器舂米桶、舂米杵

一隻珍貴的木桶 他輾轉數年不惜重金購回

在符集玉的藏品中,一隻黃花梨整料製成的舂米桶最為珍貴,這件文物曾多次在中央媒體「亮相」。

舂米桶曾經是海南黎族群眾使用的舂米器具,隨著機械器具的廣泛使用,傳統的舂米桶除了只在一些儀式上出現之外,已經很少有人再使用這種原始器具,而黃花梨木做成的舂米桶更是難得一見。

這隻全國目前最大的黃花梨舂米桶,是符集玉輾轉海南五指山、廣東中山等地,經幾年追索,打聽到已從海南流落到台灣地區。於是他通過廣東的朋友,不惜重金從台灣藏友那裡購回,並要為舂米桶的製作工藝申請非遺項目。

一個質樸的心愿 建基地傳承黃花梨工藝

還有一套清朝時期的供案,案桌、八仙桌、八仙椅……器具齊全,十分難得。「這套文物很能彰顯海南獨特的供奉文化。」符集玉介紹,案桌上,精美的花紋有美好的寓意——石榴、牡丹、松、鹿、楊桃、佛手等花紋,象徵著多子多福、大富大貴。此前這一整套供案在首都博物館展出時,就曾引起不小的轟動,也讓更多的花梨愛好者了解到海南民間花梨的獨特文化。

符集玉告訴記者,曾有不少收藏家想重金收購他手裡的藏品,但均被他婉言拒絕。

如今,符集玉在黃花梨文化館中,建起了黃花梨加工基地。在這裡,他種植了十餘畝黃花梨木,探索傳統花梨製作技藝與現代傢具的融合。「文化需要發展、傳承,如今海南特有的仿明清花梨傢具加工工藝得到了不少認可。」符集玉說,自己這麼做更重要的在於留下一筆珍貴財富給海南子孫後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範 的精彩文章:

宋徽宗求「雨後天空色」瓷器
丁申陽書法展今日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開幕

TAG:風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