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否認「小津基因」的是枝裕和,能否復刻日本傳統家庭倫理?

否認「小津基因」的是枝裕和,能否復刻日本傳統家庭倫理?

原標題:否認「小津基因」的是枝裕和,能否復刻日本傳統家庭倫理?


今年,第71屆戛納電影節落下了帷幕,第五次衝擊戛納金棕櫚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終於如願以償,執導的新片《小偷家族》摘得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



是枝裕和接受戛納金棕櫚獎


提起現今日本電影,是枝裕和導演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他早已成為了繼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和成漱巳喜男之後,為數不多的在世界三大電影節閃耀的日本導演之一。


早在2013年,其導演的《如父如子》就曾獲得戛納評審團大獎,而《海街日記》《無人知曉》《距離》等亦均曾入圍主競賽單元。


《如父如子》海報


在兩年前,OPEN開腔曾就這位戛納的常客和他獨特的日本審美進行過討論。


Part I 溫柔的是枝裕和


細膩、詩意、溫柔、唯美——這是大家在討論是枝裕和電影風格時首先想到的字眼。在@艾偉看來,「是枝裕和的電影寫實帶著詩意,又有留白,這點和侯孝賢很像。他說《童年往事》是他愛上電影的起點,風格就好比小時候聽媽媽在床邊講述往事的感覺,而且都不斷在講述時間和生離死別。是枝是個執著於記憶的人,他關心的都是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細膩的情感,劇情可能不跳躍,但情緒一定飽滿。」日語專業的@馬鹿家畜めщ認為:「是枝導演出的電影很唯美,但是這美不是那種大愛大恨,而是一種瑣碎的日常生活的角落中體現出來的美。」 而「就讓電影里的人物『如其所是』,尊重生活本身」的做法,使得是枝裕和的電影給人以溫柔的感覺,像是時間停止了。


《童年往事》劇照


是枝裕和是一個善拍家庭題材的導演,他特別善於從社會事件和生活經歷中取材,並且一直在關注某些感情的缺失,正如父親去世拍了《花之武者》;母親去世拍了《步履不停》;而在女兒出生後,是枝裕和拍了《如父如子》。鳳凰新聞客戶端編輯mooncake說,「在使用 「無人照看的孩童」這樣略顯殘酷的情節的《無人知曉》中,是枝導演使用了相對較暖的色調,呈現的效果並不只是殘酷,而是一絲絲悲哀的感覺。「是枝太貼心了,他不會在情緒的邊緣再推你一把。」



《如父父子》劇照

因為商業化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枝裕和墮落了。對此影評人華博認為是枝裕和還是相當克制的。「他說過自己作為導演,號召票房、關注社會這類的電影一定要有,但是有拍出來就好了,不會總拍。其實只要好好講好一個故事,就總會對一部人有啟發,這也是一種支撐,一種骨頭。」


Rart II 不是小津安二郎,而是成瀨巳喜男和侯孝賢


區別於歐美直白的敘述方式,是枝裕和的電影有種日本風的味道。正因如此,是枝裕和在西方觀眾面前塑造了一個一個浪漫的、溫存的日本形象。他的溫存體現在「即使生活中充滿狗血,但人物的反應是克制的,結局是悲憫的,不會讓仇恨傷心憤怒等情緒一瀉千里。(mooncake)」。獨立影評人艾維說:「是枝裕和其實深層次認同人性是黑暗的,覺得人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但也對他反感的人類充滿同情。」在他的電影里,幾乎沒有惡人的形象存在,每個人的過錯都有原因,都能夠被原諒,就像《如父如子》中掉包嬰兒的護士、《無人知曉》里拋棄孩子的媽媽。強勢的人也有溫柔的地方,貧窮的人自有尊嚴和處世之道,孩子雖弱小卻並不脆弱,是枝裕和電影中的人情社會,美和善放大、惡輕描淡寫,正是讓人迷戀的地方。


《無人知曉》也曾入圍戛納金棕櫚獎


雖然成為像黑澤明、北野武這樣的日本電影標杆人物的可能性不大,但對於是枝裕和能在未來扛鼎日本電影,大家普遍沒有異議。雖然是枝裕和多次親口否認受到小津安二郎的影響,但評論界仍然經常拿他作為小津的接班人。鳳凰新聞客戶端編輯Mooncake說:「他們都是心心念念於日常生活的導演,電影都有餘味,能讓人重新審視生活,人不會因為拍的是真實生活而寡淡無聊,小津說自己是做豆腐的,想想看,能把豆腐做出驚艷的感覺來,有豆腐原來的味道,但又不完全一樣,這種餘味就是留白和人文關懷。」但是枝裕和更願意承認自己與成瀨巳喜男的關係。《海街日記》里姐妹斜著的坐姿,還有是枝裕和電影中大量的攝影機跟拍人物在街道上並排行走的鏡頭,便是成瀨的風格。



日本導演成瀨巳喜男


是枝裕和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希望像侯孝賢靠攏。侯孝賢是是枝認為最擅長拍家庭題材的導演之一,而是枝取景的畫面,長鏡頭、固定鏡頭的使用,淡化情節的處理,對生與死、愛、情意的探討,都隱約有侯孝賢的影子。「侯孝賢說過,人世間沒有那麼多大生大死,更多是生活的涓涓細流。這部分拿來形容是枝裕和也是妥貼的。


Part III 人情是傳統倫理的烏托邦


《海街日記》里展示的是不太完整的家庭結構,但大部分的日本家庭結構是怎樣的?十方旅行規劃師Hana說:「一般孩子們結婚後,都會搬出去的。頂多長男會要贍養父母,會一起住。而且現在日本家庭只生一個孩子甚至不生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了。」因為經濟不景氣,前途不明朗,日本年輕人甚至都不願意談戀愛,更別說結婚;現有的社會結構,不結婚何來家庭。但家庭偏偏又是東亞文化里最重要的概念和支撐。在此基礎上,日本的社區文化和鄰里互助也有變冷淡的傾向,這或許更是因為物質太發達,一切生活所需都非常便利,無需藉助他人,於是人與人之間交集愈少,越來越疏遠。日本曾經有個調查,就是拜訪二戰後存活下來的那一代人問他們對以前那個經歷的年代怎麼評判。他們說,雖然很苦,但是有衣同穿,有飯同吃,團結得很。但是他們又說,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很多連招呼都不打,他們覺得挺失落。但並不只是日本,似乎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有這個問題。


是枝裕和電影中的人情,似乎更是傳統倫理的烏托邦。他或許是想通過電影的方式,讓現在的新一代人,找回傳統日本「家「的感覺。



《海街日記》展現了是枝裕和心中的美好日本家庭



OPEN摸電門!各種電影,我們一起開腔!查看往期更多精彩內容,請戳下面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OPEN開腔 的精彩文章:

流量之罪。
中外合拍片為何不合拍?

TAG:OPEN開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