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字,你小時候讀錯,現在讀的卻還是錯的

這些字,你小時候讀錯,現在讀的卻還是錯的

5月7日,銀河獎、人民文學獎得主馬伯庸發了一條微博,感嘆【說客】這個詞的讀音由(shuì kè)改成了(shuō kè)。

這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小時候老師在課堂上再三強調的正確讀音,竟然改為了「錯誤的」。大批網友重新翻起了字典,發現這並不是個例,很多字的讀音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悄悄更改過了。

比如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qí),在小奕學讀音的時候是念做(jì),而自2005年《新華字典》十一版起,(jì)音已經取消,也就是說,鐵騎、驃騎將軍等騎字音都改為了(qí)。再比如咱們的咱(zán),已經去除掉了(zá)的讀音。

就這種現象的出現,大家對此議論紛紛,無論是因為支持原來的讀音更有韻味還是支持更改後的讀音簡單方便,都是以漢語文化發展的支持為立足,但在大量評論中,有種論調甚囂塵上:

字裡行間,是滿滿的優越感。

荀子老人家有言「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不宜。」

本身語言的出現就是為了交流的方便,其衍生而來的璀璨文化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驕傲,但也絕不能囿於「傳統」不知變通,有更輕快明捷的語言更貼合發展的要求,又為何不用?

上圖中認為這是自己的「辛辛苦苦讀書」換得的知識,只是幼稚而不負責任的想法。缺乏教育條件的邊遠地區的孩子以及曾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輩的老人,他們也過得並不輕鬆。

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既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平均劃分,能安穩讀書一定是社會在為你負責的結果,再去要求溫飽都難以為繼的他們去認識較為晦澀的古文讀音、通假字是否過於苛刻,而正是因為你讀過書,才能輕鬆的改變認識到的讀音,於整個社會的工作量要少的多。這一份社會責任,並不算重。

對於這類人,說到底,並不是雋永的讀音讓其難以忘懷,而是優越感作祟,自我意識過剩的結果。因一個字的讀音而去嘲笑「那些傻叉」,不得不讓人感嘆讀書並沒能給他帶來相應的優秀的做人原則,只是帶來了優越感。

事實上,自1956年的《漢字簡化方案》起,文字與讀音的改變一直未曾停歇。

「呆板」本來讀 ái bǎn,但是後來為了尊重大眾的習慣,所以從1987年開始,這個詞的讀音更改為 dāi bǎn。

誰,何也。從言隹聲。示隹切。《五音集韻》:是為切;《玉篇》是推切。

依歷史語音系統推導,則正音當為「shuéi」,簡寫作「shuí」。因發音不易,方音中介音容易丟失,又多轉變為「shéi」,反向影響,定音從俗,故字典中兩者皆收,今字典多以shéi又shuí為主。

「shuí」為讀音,多見於莊重場合和極富感情的詩朗誦中;「shéi」為語音,較生活化,多見於影視劇節目和日常生活中。

唯(wěi)唯(wěi)諾諾改為唯(wéi)唯(wéi)諾諾

靡(統讀mí):「靡靡之音」一詞中曾經讀作mǐ;

簞食壺漿,第5版注音dān sì hú jiāng ,第6版注音dān shí hú jiāng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作為交流溝通的工具,根據約定俗成做出改變,更方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符合文字出現的本意,也是一種發展。而由此引發出的為人處世態度,更應該警醒每一個人。

讀書多並不一定代表優秀,但以此自視甚高往往是優越;經驗多並不一定代表優秀,但以此倚老賣老往往是優越;能力多並不一定代表優秀,但以此輕視甚至嘲笑他人,一定是優越感作祟。

選擇優秀還是繼續沉浸在自己優越的世界裡,這是一個問題。

責任編輯:丁士峰

記  者:陳鴻茹 陳芷欣

美術編輯:馬利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奕 的精彩文章:

確認過「坦白說」,你不是對的人

TAG:科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