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龍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龍舞

火龍舞是孟州市龍台村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龍台村民歷史生活的真實寫照。「五色火龍」是龍台村「五龍嶺」的縮影,是龍台村「五龍廟」的化身。

龍台村位於孟州市西北蟠龍嶺腳下,蟠龍嶺也叫五龍嶺,是全市制高點。村西北有座「龍聖祖」祖廟,也叫「五龍廟」,興建於商代。廟內雕塑紅藍綠黃白五色巨龍,廟周邊有五道丘陵,綿延起伏,活像五條翩翩起舞的巨龍向廟內齊奔。

隋煬帝年間,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唯獨五龍廟周邊依然鳥語花香,萬物茂盛,廟內祥雲繚繞,紫氣升騰。隋煬帝生怕「五龍神威」壓了他的「天子龍威」,便下令用鐵鏈將五龍緊鎖在「鎖龍柱」上。五龍被鎖之後,五龍廟周邊也難逃大旱厄運,百姓們窮苦不堪。龍台村民為燒毀鎖龍柱,特意製作噴火龍,農曆「二月二」那天,在鎖龍柱旁舉辦舞龍祈雨盛會,五條火龍同時噴火,將鎖龍柱一舉燒毀後,天降喜雨,百姓們重新過上美好生活,「五色火龍舞」從此做為習俗延續至今。

龍台村製作的火龍有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龍頭似麒麟,龍口內設置噴火裝置,龍身7-9節,每節龍身內裝置兩個油沽肚燈,龍尾系有5個鈴鐺,五條火龍做成了紅藍綠黃白五種顏色。

「五色火龍舞」表演的主要程式和造型有五龍匯、鎮五方、拜龍王、擺火陣、跳龍門、巨龍飛。此外,還有五龍花、五龍柱、大盤龍、龍鑽身、跑龍圈、擺龍陣等多種表演形式。

「火龍」與其他龍製作不同的地方主要是「火龍」的外觀造型和龍體內裝有油沽肚,油沽肚的製作方法是用陳舊棉花纏繞,放在純棉籽油內火煎而成(火候要掌握得當,不老不嫩),整個工藝由身口傳授操作。火龍舞的表演技巧也很獨特:三疊脊、破四門斗、龍口噴火、轆轤圈、龍上桌等,造型奇特、動作驚險、招式豐富、氣勢雄偉,在各種民俗活動中深受歡迎,其歷史由來,在社會上所起的作用以及製作、表演技巧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火龍舞」是我國龍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它的悠久歷史充分表達和承載了幾千年來達官貴人以及勞苦百姓嚮往美好幸福生活、追求和平盛世的濃厚思想感情,也孕育了龍台村以及孟州市幾千年的文明史,培育了淳樸的村風民風,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很深的挖掘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孟州市文化館 的精彩文章:

TAG:孟州市文化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