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說參同契-養氣以歸根

我說參同契-養氣以歸根

「譚景升曰,得灝炁之門,所以歸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韜其光。此之謂也。」譚景升是道家神仙人物,名叫譚峭。他有一部著作《化書》,你們青年人值得研究。譚子這本書,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的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內容很多。他的父親是唐代一個「國子司業」——唐朝的國立大學校長就叫國子祭酒,司業相當於副校長。那時國立大學只有一所,不像現在。他父親只有這個獨子,可他天生喜歡修道,離家出走了。古代的青年也發生這些事,所以青年都是問題,有人請我演講青年問題,我說青年從來就是問題,凡是青年人一定發生問題。你看這位神仙也是這樣,過了若干年回家了,父親很高興,他住了一陣子還是要走。他已經修道成功了,是有名的神仙,他最有名的一首詩:

線作長江扇作天鞿鞋拋向海東邊

蓬萊信道無多路只在譚生拄杖前

道家講蓬萊等於學佛的人講極樂世界一樣,是個代號。「蓬萊信道無多路」,代表神仙成道很容易,「只在譚生拄杖前」,道就在這裡。「譚景升曰,得灝炁之門」,就是形容他的話。「灝炁之門」是孟子的話——「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就是這個道理。「得灝炁之門,所以歸其根」,是要進入混沌靈明的境界。

「知元神之囊」,曉得元神的根底,「所以韜其光」,這神光就內斂,神光往內走不向外。我們現在六根、頭腦聰明向外發展,把生命消耗了,要把生命重新修回來,就韜光養晦,神光內斂是養生之能,「此之謂也」。他這裡引用譚峭的話就是這個道理。《易經》上有兩句話,《參同契》這裡引用了:「故曰,利用安身,隱形而藏。」現在人都講利用,真正的利用,就是這個大利用。「隱形而藏」,外表看不出來,是在混沌中。

(編按:接下來的十八章在本書第六十五講。第十九章及二十三章未講解,因上篇已講得很詳細了。)

我們上面是為了說明坎離交,道家第一步工夫,參考了朱雲陽祖師的註解。下面中篇下卷專講伏食,從性情交會章第廿四開始,共計八章,專講伏食,就是我們怎樣把這個長生不老丹藥吃下去,還丹迴轉來——「此卷專言伏食,而御政養性,已寓其中,義同上篇。」證道的規則,怎樣修養心性,道理在這中間,道理同上篇一樣。剛才講坎離交,神氣相交。這裡名稱不同,告訴我們就是性情交會。上次我們講過《禮記》里提到,人的知覺和感覺,分成性和情兩方面,把能夠知覺思想的、理智的這個叫性,喜怒哀樂的情緒叫情。有時候我們發脾氣,不是罵人,是好像一下不高興,尤其是內向型的人,莫名其妙就煩起來。特別是小姐們最容易發脾氣,一面對男朋友發脾氣,一面心裡又想哭,偏要這麼來一下沒辦法控制,這個叫情。這種情緒變化,男女都有。佛家講這個情就是業力,所以佛經講到「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墮落就厲害;情少想多的人,就比較升華。這個性情在我們生命關係最重大,但也是與坎離交媾,以及神氣兩者的關係最重要。這一章我們先講到這裡。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訂閱我們

助人助己,轉發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先生語錄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非者非之,是者是之
我說參同契-火在下 水在上

TAG:南先生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