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跟我爸離婚吧
作者:田八斤(爸媽精讀主筆)
01
2月1日上午,四川遂寧的一個12歲女孩芳芳為母親打抱不平,拉著媽媽去法院起訴離婚,把眾網民驚得一身冷汗,現在的孩子那麼有主見,要逆天嗎?
原來芳芳的爸爸長期酗酒,而且有酒後暴力行為。
一天父親喝完酒,回家後就開始耍酒瘋。芳芳擔心父親有過激行為,就同媽媽去阿姨家。
待父親酒醒後,芳芳一紙訴狀上交到法院。
在芳芳心裡,媽媽是爸爸的妻子,爸爸不應該這樣,如果爸爸吸取教訓,媽媽可以選擇原諒爸爸;如果爸爸還是如此,媽媽有權離婚。
芳芳特別真誠,「我也希望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也希望爸媽不要離婚!」
據法院工作人員說,訴狀書全是孩子寫的,媽媽的文化水平不高。
芳芳媽起訴離婚以後,她的爸爸變化很大,連續三個月,不僅沒有發脾氣,還給媽媽買了手機。媽媽表示,老公脾氣變好,一切歸功於女兒。
孩子讓母親離婚,不是目的,其實孩子的內心更渴望爸媽相愛,家裡一團和氣。父母吵架、打架、指責、抱怨,無論誰佔優勢,最終的傷害者都是孩子。
雖然有時孩子表面沒事,但其實父母婚姻的痛苦已全數被植入孩子的內心,每日生活似火烤,備受煎熬。
02
黃毅清和黃奕,離婚已4年。年年兩個人微博上演口水戲碼,你揭我的短,我曝你的丑。
一點兒小事,都能鬧得滿城風雲。他們共同的女兒鐺鐺,完全擺脫不了父母婚姻不幸的宿命。
前些日子,網上曝出了鐺鐺大哭找爸爸的一段視頻,讓人眼眶一紅。
視頻里,鐺鐺身穿水粉色套裝,扎著小辮,一邊擦眼淚,一邊找爸爸!
奶奶:「你想幹嘛呢?」
鐺鐺:「我要找爸爸。」
奶奶接著說:「爸爸在樓上哭,他不忍心下來。」
正在哭泣的鐺鐺想了想,又開始擔心爸爸來:「你們去上面看一看爸爸。」
小孩的沉默、隱忍、恐懼,以及討好,在大人眼裡,便是:懂事。
但這種「懂事」,常常又讓人特別的心疼。在痛苦扭曲的婚姻里,年幼弱小的鐺鐺可謂是水深火熱,退一萬步,他們的離婚,對孩子而言,未必是壞事。
《奇葩說》里,張泉靈曾提及:香港曾發布過一份有關離婚的數據調查,其中採樣了7000個家庭。
最終結果表明:單親家庭並不會造成孩子在學習、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障礙,相比家庭有矛盾的孩子,他們反而顯得幸福的多。
所以,父母反目成仇才是孩子眼裡最恐怖的恐怖片,一輩的傷痛和夢魘。
幼兒研究專家威拉德·哈塔普說:成年期的適應能力在童年時最好的體現不是智商,也不是學習能力,而是他在那個時候就能恰當地與他人相處。
那些父母情感出問題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是「危險」的,一般是不被喜歡,有攻擊性的。
03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靜止臉實驗。
他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後讓母親再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
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
靜止臉實驗開始,母親立即收斂起愉悅情緒,開始面無表情。孩子立即發現母親的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去引起母親注意。
母親繼續面無表情,孩子嘗試和母親有更多互動。最後,失敗的男孩崩潰大哭。
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得出一個結果: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
孩子一開始可能不明白愛是什麼,但他有一種本能,就是能分清愉悅或悲傷,快樂或痛苦,平靜或焦慮......孩子可以通過父母的相處、陪伴、讚揚、擁抱、微笑這些切切實實的東西來感知生活。
父母痛苦的生活,壓抑,沉悶,它像一張綿密的網,讓孩子逃不出,又掙脫不下。
孩子在其中,小心翼翼,各種揣度,始終誠惶誠恐。痛苦的生活誰都想逃,孩子也一樣。
04
知乎網友@婷婷回憶,13歲時父母的離婚,對她來說,就是解脫。
父母經常吵架,她不能有一點顧此失彼,不然最後痛苦的就是她。尤其是過年,那簡直就是世界末日。
有人問她,難道你不羨慕別人團團圓圓地一起過年嗎?
她說:「沒有吃過巧克力的人,永遠不知道它有多好吃,也不會想它。」
大部分因感情破裂而選擇離婚的男女,很難做到爸爸還是爸爸,媽媽還是媽媽,最主要的是無法做到對孩子的愛也不減少半分。
假如每一對夫妻都能像王菲和李亞鵬那樣,離婚後依然互相祝福,爸爸媽媽依然經常抽時間去陪伴孩子。孩子也會生活得快樂又自信。
傾向於離婚會帶給孩子傷害爸媽,其實是潛意識中認為:離婚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然而真正的不負責任並不是離婚,而是父母情感上不和諧,生活上愛計較。
12歲小女孩芳芳其實做得很對:假如父母真的沒有感情來維繫婚姻,離婚反而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令人舒服和充滿愛意的家庭關係,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基礎。
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不管是年幼還是青春期,孩子可以在情感、社交、認知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
05
父母首先得成為給予孩子安全和愛的人。
因為你怎樣接近他們,給他們怎樣的家庭環境以及怎樣回應他們的情感需求,都有可能對他們的自信力和社會生存能力,產生正面或者負面影響。
優秀父母,必然會在一下幾點做出超前的努力。
1、真誠
積極向上的家庭關係,必然是以真誠作為溝通基礎。在孩子面前,從來不會虛偽地對待兒童,而是坦誠又講道理。
關於婚姻的問題,孩子擁有更敏感的觸角,與其生拉硬拖,不如真誠告知。孩子當時可能難以接受,給他時間,他會慢慢感知,漸漸理解。
2、接納
接納其實是對自己孩子無條件地重視。無論他是什麼性格,什麼表現,什麼行為,都有人關心他,在意他。
心理學家Egan說過:「無論孩子怎樣都要全然地接納他們,並且認為他們是值得成人付出時間、精力和愛的。」
3、尊重
當爸媽允許孩子自己探索和行為、獨立思考、做出決定、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並與他人溝通時,就體現了家庭對兒童的尊重。
尊重孩子,就是耐心地聽孩子說完,或者做完一件事,不要催促,也不要訓斥。
爸媽一味地替孩子做完他們自己能做的事,不允許孩子說自己想說的話,忽略孩子的對事件的看法,安排孩子按自己方式去思考和感受,這其實都是缺乏尊重了。
4、熱情
熱情是父母對孩子做的事情和想法表現出感興趣,刺激孩子積極與父母互動。
爸媽需要通過微笑、撫摸、溫柔的話語,使孩子在家庭環境里感覺到放鬆、愉悅。
相較於離婚,問題婚姻才是扼殺孩子幸福的劊子手。
父母的愛,是孩子安全感滋生的溫床,是孩子學會愛的範本。愛,也能跨越一切隔閡,療愈一切傷痛。
不管婚姻幸福與否,都不要拿孩子做為彼此博弈的籌碼,也不要讓孩子成為對方感情裂痕的犧牲品。
愛孩子,就給他滿滿的愛。
作者簡介:田八斤,富書籤約作者,期刊寫手,喜歡用有溫度的字療愈內心。願做一枚無畏的逗比,與君攜手,洞察百態。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shenduwenhua)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