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一代名醫陳育鳴(上)

一代名醫陳育鳴(上)

版權聲明

(陳育鳴的著作 資料)

1935年冬天,煙台市芝罘海邊一個無人小島顯得格外孤單。在一塊鐵青色的巨大岩石旁,有一間用海草搭成的破草棚凄涼而孤寂。破草棚是周圍漁民在捕魚季節用來落腳休息的地方,如今已是隆冬季節,這裡已經好長時間沒有人來過了。就在幾天前,破草棚迎來了它的新主人,一位身材瘦削衣著單薄的年輕人。

有一個年輕人來到這裡後,每天都會在破草棚里埋頭鑽研隨身攜帶的醫學典籍。餓了,啃幾口比石頭還硬的玉米餅子;渴了,喝幾口苦澀冰涼的海水。這個青年人憑藉著堅韌的意志在這裡熬過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光。在躲避反動軍閥追捕的近四十天的時間裡,他通讀了攜帶的多部中醫名典,並對某些章節做了仔細的研讀。

這位青年人即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專家,中藥片劑的創始人和倡導者,他的名字叫陳育鳴。

陳育鳴(1907—1975),現山東省乳山市南唐家村人。1930年就學於萊陽第二鄉村師範。1933年經王之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下半年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校方勒令退學。1934年後,在夏村、海陽所等村以教學為掩護,從事革命工作。

1935年冬天,正值韓復榘派其手下展書堂到膠東地區「清鄉」、「剿共」,已是共產黨員的陳育鳴因被通緝而逃到煙台,躲在芝罘海邊的這個無人小島上。隨後,陳育鳴由煙台經大連北上哈爾濱,一邊行醫一邊繼續研讀中醫名典。1937年春,陳育鳴返回膠東,並考入煙台國醫學社,師從著名中醫何古英。此時的陳育鳴已在中醫藥學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特別是在陰陽氣血方面有著的獨到見解而頗受何古英的賞識,成為何老師的得意弟子。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育鳴參加了八路軍。戰爭的殘酷和戰時環境的艱難,絲毫沒有影響他刻苦鑽研中醫醫術的熱情。陳育鳴總會在做好傷病員的救治和護理的間隙,擠出時間來學習。在行軍中,無論部隊走到那裡,他總要把一摞厚厚的醫藥書籍帶在身邊。他甚至把這些書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珍貴。有一次,陳育鳴所在的醫療分隊遭到了敵人的包圍。當所有人員冒著槍林彈雨安全突圍之後,人們才發現陳育鳴身上還背著厚厚的一大捆醫藥書籍。

1942年,受黨組織指派,陳育鳴來到膠東軍區衛生部工作,歷任下初醫藥研究社社長、桂山藥房經理、膠東行署衛生局副科長、膠東社會衛生推進社社長等職。為了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的衛生醫療事業,他上書時任膠東區黨委書記的林浩,建議民主政府要重視中醫中藥人才的培養,要增設中醫中藥研究機構,要普遍創建小型醫藥合作社。他認為中醫藥的發展,不僅要服務於戰時,同時也要著眼於將來,要為戰後的社會衛生工作奠定基礎和積累經驗。

他還提出中醫科學化,西醫醫中國化,實行中西醫結合,改革中藥劑型等醫學主張。親自舉辦中醫中藥培訓班,為培訓班編寫教材,為革命培養出了一大批中醫藥人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長期的行醫實踐,使陳育鳴明白一個道理,凡行醫者,不僅要熟讀醫學經典,更須動腦「動手」。因此在其行醫之時,每有心得體會即作筆記。抗日戰爭期間,陳育鳴結合自己的行醫心得,將積累的資料分類整理,撰寫出多篇中醫理論文章,並多次在山東《大眾報》上發表,與同行進行心得交流。

虛心好學讓陳育鳴在探求中醫之路上收穫頗豐。面對行醫中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他不僅在中醫典籍尋找答案,也時時跟前輩求教,跟自己的同行學習。凡自己未能治癒的病人,而經他人治癒的,必前往請教學習。

新中國建立後歷任煙台市人民政府衛生科科長兼工人醫院(煙台山醫院前身)、市立第一醫院(毓璜頂醫院前身)院長。

在我國傳統的中成藥,有丸、丹、膏、散等幾個劑型,這些劑型被民間傳承了幾千年。清康熙年間,西醫藥開始傳入中國。西藥的片劑以其劑量精確、服用方便、耐儲存以及療效好,對中成藥形成了很大的衝擊。對此,陳育鳴一直想對中藥劑型進行改革。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陳育鳴就職於煙台市第二人民醫院(簡稱「二院」,現為煙台山醫院)。在他的主持下,「二院」開展了一項科研活動——中藥片劑。他們把中藥驗方熬製成湯藥,然後加工提純,壓製成藥片,再根據比例換算出口服劑量,開始了臨床試用。

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試驗,中藥片劑的藥效達到了傳統湯藥的治療效果,這種中成藥片劑便率先在「二院」投入了使用。中藥片劑的實驗成功,立即得到了國家衛生部的重視。不久他被調到國家衛生部擔任了中醫司司長。他到衛生部工作後,積極宣傳推廣中藥片劑化,中藥片劑隨即被許多藥廠生產,後來中藥又發展出了針劑等西藥形式,使得中醫藥這一國粹得以發揚光大。

長期的行醫實踐,讓陳育鳴感到傳統中醫的用藥計量單位不盡統一,這會在行醫過程中造成很多困惑和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嚴重影響藥效。所以,他在二十世紀50年代就主張將「兩」、「錢」、「分」等改為國際通用計量單位「克」。他在《藥物與處方》一書中首先改用準確和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克」。而我國直到二十世紀80年代才在全國範圍內將中藥的質量單位改為國際通用的「克」。(未完待續)

當你讀過這篇文章,你有下面兩種選擇:

動動你的手指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乳山,知道那些曾經發生在乳山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