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熊孩子出沒,請看打孩子指南

熊孩子出沒,請看打孩子指南

不聽話就打屁股

 不聽話就打屁股

王德兵 

00:00/04:18

老公從老家帶回來一把小時候被揍時用的戒尺,說以後這就是我們家的家法。哇塞,從此以後我們家也有家法了,想想都激動,小屁孩再惹毛我的時候,能來一句「家法伺候」,簡直了,光想想都覺得很解氣,有種從此變成有武器的孩他媽的感覺。

專家告訴家長,教育孩子不能動手,過去年代,我們父母那套黃金棍出好人是不對的,以前家長送孩子去學校,讓老師管嚴點,不聽話就好好揍他,現在體罰學生的老師分分鐘就會丟掉工作。

沒孩子之前,我覺得專家說得好有道理,打人本來就是不對的,打孩子當然更沒道理,教育方式那麼多,為什麼一定要動手?有孩子之後,我真心覺得專家都站著說話不腰疼,好好說有用的話我幹嘛要動手!我不嫌累的呀?打他我手還疼呢。

行,正式動手前我們先看看案例:

看到沒,關於熊孩子的案例網上一搜一大把,其中有些甚至讓人匪夷所思:「因為藉手機被拒,熊孩子用火鍋潑在姑娘臉上,導致毀容「, 「地鐵口男孩討要薯條被拒一把推對方下月台」,還有前幾天剛看到的,熊孩子用三枚石子逼停高鐵……這些有父母生沒父母管的孩子都是怎麼長大的,他們哪裡只是欠揍的問題,是從小就欠狠狠揍。

事實上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很多從來捨不得打孩子的家長是比較溺愛孩子的,每個熊孩子後面都有個給他撐腰的熊家長,當然也有真的脾氣特別好,特別有耐心的,但至少每個家長都遇到過覺得需要好好收拾一下小傢伙的時候吧,很多時候不動手不是因為不應該打,而是因為下不去手。

前兩天空姐被殺案,那個兇手的父親,新聞里說他為人老實,辛苦打工替兒子還之前車禍欠的錢,知道兒子出事後,傷心的哭了,說願意替兒子向死者家屬下跪,雖然兒子還多次動手打自己,但畢竟是自己唯一的兒子,他出事了還是傷心得要命。你自己不好好教育孩子,溺愛孩子,孩子死了活該,就算是對自食惡果吧,人家女孩和她的家人有什麼錯,要這麼倒霉被你孩子傷害,下跪有什麼用,那是一條人命,早幹嘛去了,子不教父之過,這個禍根其實是一早就種下的。

挨打不過是各種懲罰教育中的一種,為什麼就沒人提倡呢?現實生活中要做到從來不揍孩子真的很難,我老公那麼有耐心的人,都有忍不住發火想揍人的時候,前提還是我們家娃還不算是特別調皮的那撥。在我看來,犯嚴重錯誤,或者屢教不改的孩子,就是應該揍,比起絮絮叨叨,各種無用的威脅,挨打最有效,比如這個案例:

熊孩子高樓丟酒瓶,屁股被家長打開花,網友:粗暴有效

被揍孩子的屁股是這樣的:

這個丟酒瓶的孩子,我相信他這輩子可能都不敢再犯同樣的錯了,他一定深深的記得,高空拋物是錯的,而且是嚴重的錯誤。

看到這,估計有些家長看不下去了,會說讓孩子記住是有必要的,但真需要用打的方式,有必要下這麼重的手嗎?我想說的是,10幾個酒瓶呀,但凡有一個砸到人,就是條人命,打一頓,當然很有必要!

但是,請注意,我們說可以打孩子是有前提的,打是為了教育,讓孩子知道並記住自己錯了,而不是家長的情緒發泄,大部分人不同意打孩子,更多時候是因為通常打孩子都是大人情緒崩潰之後做出的發泄動作,正常狀態下做父母的根本下不去手。

舉例說明,有一次我老公非常生氣,要狠揍小傢伙,孩子當然不幹呀,然後他們就在那理論起來,經過一番辯論,最後老公問兒子:「你覺得應不應該被打屁股作為懲罰?」我兒子覺得自己確實做得不對,就主動脫了褲子讓他爸打,而幾分鐘下來,我老公的情緒已經從爆炸邊緣回歸到冷靜,這時候,他也下不去手揍孩子屁股了。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極其生氣,通常大人們都不會採取「打」這種極端的懲罰手段,而在情緒失控的狀態下,打孩子根本起不到什麼正面的教育作用,除了嚇到孩子,讓孩子害怕,沒什麼意義,正常的家長動完手又心疼,覺得自己沒控制住情緒,但已經無法挽回,而最壞的情況是形成某些家長的一種習慣性發泄,孩子是弱者,他們無力反抗,這也是部分被家暴、被虐待孩子的不幸。

情緒崩潰式,發泄式的教育方式當然是不可取的,這應該堅決杜絕。我們說的打是僅僅把打當作各種懲罰中的一種,如果孩子犯錯有輕重之分,那懲罰方式當然也應該分級,對於嚴重錯誤用「打」的方式來懲戒真的未嘗不可。過去的私塾老師,學生學習不用功,就會用戒尺打學生手心之類的,嚴師出高徒也不是憑空而來,抱著對孩子負責任,對其他人負責任的態度,讓孩子知道凡事皆有不可觸碰的底線,這也是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一個標準。

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是不能打孩子,但是不能情緒化的動手,打就要打得有理有據,打得孩子心服口服,知錯能改,真正達到動手的目的,畢竟,就像很多網友說的,對於熊孩子,你不動手,早晚有一天會有人下狠手,到那個時候再後悔,就真的晚了。

歡迎關注,分享你家熊孩子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有小小鳥 的精彩文章:

TAG:家有小小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