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褚遂良楷書《伊闕碑》

褚遂良楷書《伊闕碑》

伊闕佛龕之碑

位置:龍門石窟賓陽中洞與賓陽南洞之間

碑高:4.86米碑寬:1.92米

功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亡母長孫皇后追福造像的發願文

伊闕佛龕之碑原是北魏宣武帝為孝文帝、文昭皇后開鑿功德窟的發願碑文,被魏王李泰抹去原碑文,重新刻於唐貞觀十五年,由岑文本撰文,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碑額上用篆文鐫刻著「伊闕佛龕之碑」六個大字,也被稱為「伊闕碑」。

大書法家褚遂良與伊闕佛龕之碑

伊闕佛龕之碑書寫碑文的是號稱楷書大家的褚遂良。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書法,繼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之後,自成一體,尤其是晚年的楷書,清秀娟好,瘦勁有力,《伊闕佛龕之碑》便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褚體碑。正因為褚遂良書法的聞名,伊闕佛龕之碑又稱為「褚遂良碑」,是初唐時期楷書的典範。

伊闕佛龕之碑隱藏了什麼秘密?

根據對碑文的研究,可知碑中記載的為賓陽南洞正壁的五身大像,文中又對皇后的美德和李泰的孝心大加讚揚。據史書記載,李泰陰謀奪取太子李承乾的寶座,藉此造像,表達「潛有奪嫡之意」的政治用心。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被封為魏王,聰慧過人,得到唐太宗的寵愛,每次受到賞賜都比太子李承乾高出一截,久而久之,李泰心中欲壑難平,開始覬覦皇嗣之位。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因病去世,李世民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魏王李泰便藉此機會,請求出巨資為母親在龍門山開窟造像。為了加快工程進度,他從北魏皇室開鑿未完工的賓陽南洞入手,在原來已初具規模的基礎上雕刻出主佛、弟子和脅侍菩薩像,再配合以浮雕和線刻,並在完工之後,請當時著名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鐫刻了洋洋洒洒1800多字的造像題記,使用大量篇幅去歌頌長孫皇后的「懿德」,以博取「純孝」的美名來爭得李世民歡心。

賓陽南洞

伊闕佛龕之碑的藝術價值

伊闕佛龕之碑碑文楷書,筆力挺勁,有博大奇偉之感,康有為曾評價此碑「清虛高簡」,劉熙載高贊此碑「兼有歐虞之勝」。因此伊闕佛龕之碑作為初唐書法的代表作品,是初唐時期楷書的典範,也是中國石窟寺中現存最大的摩崖碑刻。

名家制筆,用過的都說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家論壇 的精彩文章:

初學者必臨字帖之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TAG:書法家論壇 |